梁曉勤
那天放學的時候,如潮水般涌出的學生陸陸續(xù)續(xù)離開教室后,我也批改完了最后一份作業(yè),鎖上辦公室的門準備回家。
路過教室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往里面看了一眼,正瞧見小劉背起書包,往教室門口走來。
“梁老師好!這么巧,我也正準備回家。”小劉看到我,臉上漾起了微笑。
“你家好像也住在這個街道吧,正好順路,一起走吧。”我回應道。
我倆并行在回家的這一公里路上。我悄悄觀察著她,她有些拘束,微低著頭,臉上始終保持著害羞的笑容,每一步都似乎走得小心翼翼。這讓我想到小劉平時也不太愛說話,內(nèi)心敏感,總是一個人待在教室的角落,課堂上也不愛表現(xiàn)自己,因而容易被忽視和冷落。
“冷場”了一段時間后,小劉抬起頭,嘴唇微微抖動著,小聲地對我說:“梁老師,您看了這周的作文嗎?我的文章寫得怎么樣?”隨后,她又害羞一笑,似乎在以此掩飾她的緊張。這番話估計在她心里演練過好幾遍了,平時從來不見她開口向老師提問,這一問反倒讓我感到驚喜、欣慰。
“寫得很好啊,你的文筆一向都特別好,這次作文里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都值得其他同學借鑒。不過有時候你不要只用文字來記錄豐富的思想,還要多用語言來表達呀!”我說道。
小劉點點頭,眼睛里閃爍著堅毅的光。一公里的路程很短,很快我們就在小區(qū)門口分開了。
第二天,我隔著老遠在校門口看到了小劉,她慢悠悠地走著,漫不經(jīng)心地兩三步一徘徊。我逐漸向她走近,輕喚一聲她的名字,她滿臉驚喜地招手說道:“好巧啊,老師。”我又發(fā)出了同行的邀請。那天,她告訴我她對于課堂上講的一篇課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一些不太懂的地方,我便用簡易的語言進行了講解。
后來,在回家的路上,我們又有好幾次偶遇,小劉總有各種理由說出那句“好巧啊”,有時是她在后面追上我,有時是她在前面等我。對于這種近乎日常的巧合,我不會多問,總是耐心地陪她走完這一路。一公里路雖然很短,但每天一公里,匯聚起來就很長很長。慢慢地,她似乎不再靦腆,也越來越愿意打開心扉,表達自己。
有一天,辦公室的同事聊到小劉同學總是在放學路上偶遇我這件事。一旁的張老師說:“哈哈,哪是什么偶遇啊!那天看到她都出校門了,后來我正好返回學校拿東西,看她還沒走呢。我后來一想,是梁老師還沒走呢。”我會心一笑,說道:“我知道啊,所謂的‘偶遇肯定是她設計的。”我停頓一會兒,又說道,“想當年,我也是這樣的。”
我看到小劉,就仿佛看到了當年青澀的自己。往事一點點浮現(xiàn)出來,也是一公里的路程,我和初中班主任李老師總是無話不談,有時聊班級瑣事、日常生活、成長經(jīng)歷,有時聊某一次考試的成績、某一個不該犯的錯誤。每回精心設計的偶遇成功了,我便能開心上一整天。得遇良師,何其有幸,我很愿意每天聆聽李老師一公里路的教誨。前一段時間,我回母校找李老師,她說最懷念多年前我等她放學回家的時光。
不知道今天的小劉又會以什么理由偶遇我。想到這,我收拾東西準備回家。我想,也許這一公里路的“課堂”,對于師生雙方來說,都是美妙而純粹的情感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