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特鋼集團黨委
20世紀90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關鍵階段,中信集團在香港的投資窗口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到內地進行實業投資。經過多番實地調研,中信泰富選定位于江蘇無錫的江陰鋼廠進行合資,對這個年產能僅20萬噸的小型鋼廠投資5431萬美元,在1993年成立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簡稱興澄特鋼)。
30多年后,在興澄特鋼基礎上組建的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特鋼航母,年產能超過3000萬噸、總資產超過2000億元,較最初增長了數百倍,形成了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與國際高端市場競爭力,為我國航空航天、裝備制造、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與中國特鋼企業協會雙會長單位。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在調研中信泰富特鋼后指出:“中信泰富特鋼的經驗,主要是長期專注于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關鍵在長期堅持,沒有幾個企業能做到。中信泰富特鋼的發展之路是很典型的,對未來行業發展有很強的引導作用。……現在重點總結中信泰富特鋼的經驗恰逢其時,可學、可借鑒性強。”
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敢想敢闖,選準、選好發展方向
鋼鐵是低門檻、強周期的傳統制造業,長期以來,我國鋼鐵業在規模擴張的道路上高速馳騁,一方面支撐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需求;另一方面,我國鋼鐵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特鋼依賴進口的矛盾不斷累積。興澄特鋼敏銳地捕捉到特殊鋼領域的市場空白,雖然生產特殊鋼對技術水平的要求極高,但附加值高,戰略意義大。興澄特鋼依靠合資后的設備與管理優勢,只要勇于鉆研、敢于創新,就有機會在特鋼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其后的30年里,從興澄特鋼到中信泰富特鋼,都堅定錨定了特鋼賽道,即使在普鋼、優鋼效益好的市場形勢下也從未改變這一道路,在冶金這個傳統制造業中走出一條靠先進經營模式、高素質隊伍、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獨立自主,牢牢把握發展權
合資之初,興澄特鋼引進了國際先進的“四位一體”生產線。但因缺乏管理經驗,中信泰富董事會曾經考慮請美國特鋼巨頭鐵姆肯公司共同管理。鐵姆肯開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并要求控股興澄特鋼。這激發起興澄特鋼技術團隊的自力更生意識:中國特鋼的發展不能依靠外國公司,必須走自己的路。
興澄特鋼決心自主攻克工藝技術難關,歷經數月的奮戰,實現了煉鋼、精煉、連鑄、連軋四位一體的生產線流程一次成功。同時使這條生產線的產能從設計的60萬噸開發到100萬噸,產品精度、質量都有質的飛躍,軋鋼成本降低30%-40%。更重要的是,攻克難關使興澄特鋼人實現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不迷信洋專家和進口設備,不等不靠,把企業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追求更高的質量與效益不斷進行自主創新。
2001年中國“入世”后,興澄特鋼靠高新技術產品和先進的管理,領到了國際市場10張“綠卡”,2002年出口特種鋼7.5萬噸,替代進口10萬噸。此前,我國海關出口產品目錄中,還沒有“特鋼”這一項。
目前,在市值、營收、盈利能力等一系列重要數據上,中信泰富特鋼都已遠遠超過美國鐵姆肯公司。
精益求精,將質量視作生命
最初,興澄特鋼產品質量并不穩定,專門將質量不佳的數百噸鋼材切割回爐,以向全體員工展現提升質量的決心。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興澄特鋼不斷把國內外高端客戶的技術質量要求融入企業產品標準中,提升產品的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使得興澄特鋼的產品不斷得到認可。到2023年,僅軸承鋼一個種類就做到了連續14年全球銷量第一,打破了歐美國家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在國際市場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延續興澄特鋼的傳統,中信泰富特鋼30年來產品不斷升級換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并且始終堅持每年淘汰10%的低端或低效產品,開發10%的高端和高效產品,為我國制造業的高端化轉型提供了保障。
和合共生,創造中國特色經營模式
中信泰富特鋼在發展中形成了“和合共生”的經營理念。所謂和合共生,對外,是與客戶深度協作,共同發展;對內,是各經營管理部門聯動創效,團結共進。
中信泰富特鋼決策層認為,營銷是與用戶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對用戶需求的系統化研究,瞄準技術難點開展攻關,不斷改進對用戶的服務,溝通領會用戶心智,建立共創共贏的產業鏈生態。因此,中信泰富特鋼產品議價能力強,用戶粘度大,工藝技術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在此基礎上,中信泰富特鋼已與上百家各領域頭部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國際市場打響了民族品牌。
向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特鋼企業邁進
并購大冶特鋼,挽救百年老企
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深入發展,鋼鐵行業也進一步分化,無法跟上時代節奏的企業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位于湖北黃石的大冶特鋼就是其中之一。
大冶特鋼的歷史可追溯至晚清時期盛宣懷成立的漢冶萍公司,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我國第一個自建的特殊鋼廠,被稱為“特鋼長子”,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毛澤東主席曾兩次視察大冶特鋼。但在20世紀90年代,大冶特鋼未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導致優鋼不優、特鋼不特,效益下降,企業陷入嚴重虧損的困境。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中信泰富收購了大冶特鋼,并從興澄特鋼抽調了精干的管理隊伍與技術人才,幫助大冶特鋼調整經營策略。

大冶特鋼一轉頹勢,積極圍繞市場發展趨勢開展經營,降低管理成本,優化工藝流程,進行技術創新,在兩年時間內連續開展了48項技術改造,對生產工藝革新開展攻關,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在沒有增加鋼產量的情況下,大冶特鋼很快實現了扭虧為盈,技術水平重回國內第一方陣。2006年,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調研大冶特鋼后盛贊:“省委省政府對新冶鋼的發展非常滿意非常關注,同時新冶鋼的喜人勢頭令省委省政府非常受鼓舞。”
組建特鋼集團,攜手共克時艱
2008年,中信泰富整合旗下特鋼上下游資產,成立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統一運營特鋼產業,提出了“建設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特殊鋼企業”的目標。
中信泰富特鋼為旗下各企業確定發展戰略,統籌各企業的銷售、采購與服務,避免內部競爭,爭取最大效益。同時集中各企業力量開展科研創新攻關,從各企業一線抽調精兵強將成立管理機構,為各生產經營條線提供可靠指導。
同年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使中信泰富特鋼管理體系的競爭能力得到了驗證。旗下各企業守望相助、協同共進,使中信泰富特鋼在金融危機后國內外市場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保持了持續的產銷旺勢,拉開了與國內同行的距離。
科學并購擴張,實現多方共贏
集團化運作后,興澄特鋼與大冶特鋼的經營業績不斷增長,科創成果不斷涌現,中信泰富特鋼吸引了許多關注,其中就有青島市政府。
青島特鋼是一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但因經營不善逐步陷入了嚴重虧損。對產業發達、財政寬裕的青島市來說,持續為企業輸血不是難事,但更希望企業能在優秀的管理體系下得到新的發展,中信泰富特鋼正是“良配”。
2017年,青島市政府與中信集團簽署合作協議,由中信泰富特鋼對青島特鋼行使管理經營權。重組之后,青島特鋼大宗物資采購和銷售納入特鋼采購中心統一管理,不僅資金成本與采購成本得到了大幅壓降,更重要的是青島特鋼吸納了中信泰富特鋼先進的文化理念、管理體系、工藝流程,組建了新的人才團隊。中信泰富特鋼內部的整體協同和管理考核機制在企業扭虧增盈中立竿見影。重組三個月后,通過積極的內部對標與降本增效攻關,青島特鋼就實現扭虧為盈,重振發展活力。
與整合重組青島特鋼相似的,還有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簡稱天津鋼管)。天津鋼管是國家“八五”重點項目,1992年投產,專門生產薄壁無縫鋼管,有350萬噸產能的體量。2008年金融危機后,天津鋼管連年經營虧損,歷經數次重組都難有起色。
2021年,中信泰富特鋼對天津鋼管實施并購,取得了生產經營管理權。
當年,天津鋼管大幅減虧,2022年5月開始盈利,2023年,中信泰富特鋼成功控股天津鋼管,天津鋼管繼續保持穩定向好勢頭。兩年來,職工收入平均增長19%,繳稅同比增加95%,極大提高了職工信心。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江蘇華菱錫鋼特鋼有限公司(現簡稱靖江特鋼)與浙江格洛斯無縫鋼管有限公司(現簡稱浙江鋼管)身上,他們都曾經營不善,在嫁接中信泰富特鋼的文化與管理后迅速扭虧為盈。中信泰富特鋼奠定了“并購一家,成功一家”的口碑,實實在在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制造業強國、把國企做大做強的要求。
2023年12月,南京鋼鐵集團加入中信集團。以“精品、規模、服務”為抓手,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品種最多的中信泰富特鋼正滿懷信心走在創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特殊鋼企業集團的道路上。
用科技創新鍛造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信泰富特鋼作為國有企業,深耕特鋼新材料領域,將科技創新與培育企業新質生產力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些人認為國企難以在創新上有所作為。中信泰富特鋼完全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中信泰富特鋼提出“特鋼是科技煉成的”,并將此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理念。中信泰富特鋼在制定企業發展的五年規劃中,都把“創新”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在集團“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黨建、創新、品牌、綠色、數智、人才”六大引領戰略。
2010年,中信泰富特鋼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特殊鋼綜合企業研究開發機構——興澄特鋼研究院,以技術研發與創新帶動行業革命。目前,興澄特鋼已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2013年,興澄特鋼研究院更名為中信特鋼研究院興澄分院,中信泰富特鋼在其他新并購的企業中不斷成立研究院分院,持續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2022年,中信泰富特鋼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9%,擁有中高級研究人員超過3600人。
30年來,中信泰富特鋼的科技創新碩果累累:獲得授權專利2000余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5項,參與形成的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近200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獲中國工業大獎、全國質量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等多項榮譽。突破“卡脖子”品種及技術14項。在國際上,2016年11月,中信泰富特鋼獲亞太質量組織頒發的全球卓越績效獎最高獎項World Class Award(世界級獎)。 2023年,中信泰富特鋼興澄工廠成功入選第11批全球“燈塔工廠”。該項目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合作開展遴選,并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具有榜樣意義的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作為全世界特殊鋼行業的第一家“燈塔工廠”,興澄特鋼代表了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彰顯了“中國制造”的央企擔當和行業領先地位。
中信泰富特鋼的科技創新打破了西方的壟斷,填補了我國特殊鋼的多項空白,每年實現幾百萬噸特鋼的進口替代,大大降低了特鋼的價格,年出口超二百萬噸特鋼。中信泰富特鋼已經從引進性、仿制性研發向原創性研發發展,軸承鋼、橋梁纜索鋼等產品的性能遠超過發達國家,處于世界領跑地位,R6級極限性能系泊鏈鋼填補了世界空白,這些科技創新的成果,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我國的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國防和科學事業。在國產大飛機、神舟飛船、FAST天眼、萬米深井油田等國之重器中,均可見到中信泰富特鋼生產的高性能特殊鋼產品。
走綠色化與智能化的轉型道路
作為國企,中信泰富特鋼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奉行“綠色制造,制造綠色”理念,深入推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低碳發展。“綠色制造”是指在生產制造過程中降低碳排放,實現源頭綠色化。“制造綠色”是指開發運用于低碳產業的產品和開發具有綠色低碳性能的產品,助力全產業鏈協同降碳。中信泰富特鋼大力推進超低碳排放改造,實施節能減排工藝改造,發展能源高效轉換技術,開展清潔能源替代。興澄特鋼、大冶特鋼、青島特鋼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綠色工廠”名單,2023年,揚州特材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天津鋼管的全流程超低碳排放已通過公示。
2023年10月,中信泰富特鋼憑借“汽車用特殊鋼品種類規則創新實踐”,引領特鋼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獲世界鋼鐵協會頒發的“生命周期評價卓越成就獎”。
新一輪產業變革迅猛發展,AIGC(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的突破為其在工業上的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中信泰富特鋼緊跟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大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的資金、技術、人才投入力度,每年專項投資超10億元用于數字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其中主營企業兩化融合指數上升至6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3%,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84%,機器人密度達96臺/萬人,主營業務應用上云率達 100%,關鍵基礎設施信創率超50%,數字化水平明顯提高。同時布局國產化工作,對裝備、工業軟件進行梳理和替換100多項,通過自主可控、國產替代解決核心技術、核心裝備關鍵環節的“卡脖子”問題。
黨建引領企業的發展方向
30年來,在中信泰富特鋼的發展中,黨的領導始終發揮著核心作用,企業始終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黨員、干部和員工,用政治優勢來凝聚人心,保證了把國家政策要求落實到位,確保了企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也確保集團的各項制度、決策能夠貫徹落實,在激烈的國內國際競爭中勇立潮頭。
2020年,中信泰富特鋼專門成立了企業黨校,由黨委書記、董事長錢剛出任校長,將黨的理論教育在企業的重要性提到了新高度,進一步加強企業黨建工作。
中信泰富特鋼領導實行交叉任職,一崗雙職,黨的基層組織對班組實現全覆蓋,黨的建設在中信泰富特鋼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保證作用。中信泰富特鋼不僅實現基層黨組織對班組的全覆蓋,而且在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保持黨員先進性上,創出了自己的特色。2021年,黨委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確保了企業在30年的發展中沒有發生過重大決策上的失誤,所形成的都是有效資產。依靠黨建凝聚共識,中信泰富特鋼得以在并購擴張過程中與新加入企業迅速融合、緊密團結,持續激發最廣大員工群體的奮斗精神和創造力。
中信泰富特鋼找到了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那就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中信泰富特鋼堅持把對全體員工的教育和培訓作為頭等大事,踐行“像辦學校一樣辦工廠”的理念。對員工和干部分門別類開展培訓,全面提升員工的政治素養、管理能力與專業技能,已成為企業雷打不動的制度。中信泰富特鋼黨委高度重視讓員工分享發展的成果,為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辦理補充醫療保險,逐年調增薪酬和年金水平,辦好互助幫困基金、健康保險基金,開展員工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經常邀請醫學專家與知名醫師赴企業開展健康科普講座與義診。
2023年5月20日,中信泰富特鋼黨史館在大冶特鋼落成。大冶特鋼的前身大冶鋼鐵廠于1923年便成立了中共黨支部,一度成為鄂中南革命運動的核心力量,劉少奇、董必武、彭德懷、陳潭秋、冼星海都在這里留下了革命足跡,大冶工人還曾為抗美援朝捐獻一架飛機。中信泰富特鋼無比珍視這些紅色資源,將紅色血脈的延續視作黨建工作的重點,并將黨史館打造成幫助員工重溫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的堡壘。何文波在參加中信泰富特鋼黨史館揭幕時指出:“大冶特鋼百年黨建經歷,為鋼鐵行業同類企業黨建工作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參考樣本。”
做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明確了方向。步入新時代,中信泰富特鋼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全力以赴前進,全面推動企業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依靠企業良好基礎,持續以特鋼新材料服務國家戰略所需,爭做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