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廣袤的鄉村地區散落著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見證著農業文明的悠久歷史。傳統村落保持了傳統的選址和格局,保存了風貌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筑,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類型和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納入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等保護體系的村落外,我國各地還有數以萬計的普通村落,同樣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文化部、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傳統村落界定為“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
傳統村落大多散落在相對偏僻、貧困落后的地區,除了極少數得到政府的較大重視外,大多數傳統村落仍“散落鄉間無人識”。
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繁瑣,技術性較強,依靠村民的自發保護顯然是不夠的,從傳統村落的普查、登記、認定、公布再到保護規劃的編制,均須以政府為主導。而對目前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城市建設為主要任務的地方政府來說,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性明顯地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同時,傳統村落的保護是需要持續投入資金、人力、技術的過程,而創造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有限,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對傳統村落保護態度冷淡。特別是部分緊鄰城市且保存較好的村落命運更加曲折。當面臨城市擴張壓時,政府往往會放棄保護傳統村落護而努力推動城市建設。
傳統村落相關法律制度滯后。2012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發改委及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并于同月提出《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但并未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傳統村落保護法規。目前,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借鑒《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民村保護編制辦法》及各省市的保護性法規和國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約等,但顯然地方性保護法規都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目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自然文化遺產主要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管理,物質文化遺產由國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文旅部管理。而傳統村落具有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特性,涉及三個部門的管理,目前尚未明確和銜接好各部門的職責。同時,傳統村落的保護還涉及建設、國土、房管、公安、財政、環保、水務、旅游、園林、綠化、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內容,管理制度的完善存在現實困難。
傳統民居宅基地多為集體土地性質,按照目前的法律規定,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僅限于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流轉。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租賃最高期限僅為20年。這給傳統民居的保護發展工作帶來了一些困難。
目前,村落經濟環境的持續衰退導致鄉村人口繼續流失,村落空心化狀態無法得到改善。雖然村落物質環境暫時得到了修復,但隨著人去樓空,新一輪的敗落也會接踵而至。由此可見,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存在的根本問題是村落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探討中,保護與發展是一組頗受爭議的命題。在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中,保護意味著限制發展。因此,控制性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模式。但我們只有認識到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存能創造經濟價值,傳統村落保護才能更好地落實下去,村民才會賦予更多的熱情來維護、修繕古老的傳統村落和房屋。所以,傳統村落的利用與保護不應是矛盾的。對于適合傳統村落保護的產業應給予鼓勵與支持,為傳統村落的保護注入持久的動力。同時,傳統村落保護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兩者應相互促進,形成“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保護”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