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始終是在往前走的,早晚都會轉型,過往的成績只是新的開始。
北京時間2024年8月4日,南巴黎競技場4號館內,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金牌賽,樊振東最終戰勝瑞典選手莫雷加德,奪得金牌。在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主教練王皓高高托起了樊振東。
在網絡上紛傳的這張合影下,很多人留下感慨——“王皓總算完成了自己的奧運單打冠軍夢。”
2004年,20歲的王皓第一次參加奧運會,2012年參加倫敦奧運會后退役。三屆奧運會,在乒乓球男子單打決賽中,他都是拿到了銀牌。
退役后,王皓很快就完成身份的轉換,成為教練。接連三次奧運會單打沖冠失利,“千年老二”“悲情亞軍”成了王皓身上顯眼的標簽,但王皓覺得,這些經歷是自己做教練的優勢之一。除了技術,他更充分地理解比賽,也更充分地理解運動員站在賽場上真實的心理波動。
9月下旬,筆者在北京見到了王皓。那個上午,我們一起聊了聊巴黎奧運會那些緊張的瞬間,聊了他經歷過的三次奧運會,也聊了他的教練生涯。
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冠軍敘事從不少見,但關于一位運動員該如何理解輸贏,又該如何在漫長的時間里消化并接受遺憾,并完成人生的轉身,同樣重要。
以下,是王皓的講述——
亞軍的包袱
今年奧運會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比賽是樊振東和張本智和的八分之一對決。這是很關鍵的一場球,也影響了男單整個賽事的走向。那天,我能感到樊振東有一點緊張。這種緊張可能只有教練員能感受到,是我們之間的默契。
在賽場上,我不斷調動樊振東的積極性,讓他再興奮一點,再high一點。很慶幸的是,經過調整,樊振東最終拿下半決賽的資格。
我記得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上,劉國梁主席也曾經在臺下大喊,讓我能興奮一點,去叫,去跳,我能感受到那種聲音在當時帶來的作用……
雅典奧運會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奧運會。那一年,我20歲。
首次參加奧運會,更多的是稚嫩。那天,當我推門進到決賽主場時,瞬間感覺壓力放大了幾百倍。
我一上來打得非常兇猛,但只盯住了對方的正手,后邊幾局就失誤了,最終失去了冠軍。下臺后我跟劉國梁主席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打好”。
第一次沖金失敗后,整個后奧運時期,影響一直都在。很多人安慰我,說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能進決賽已經不錯了。但我知道打第二肯定不行,不能原諒自己,心態調整、消化得很慢。一直到2006年不來梅世乒賽之前,我參加的好多比賽都打了第二名,也是那段時間,大眾開始叫我“千年老二”。
后來,我連續兩年參加亞洲杯比賽,都拿了冠軍。當時我就體會到,要經歷一次次比賽的磨煉和積累,才能在重要比賽中發揮出來。那時候年輕,我覺得時間那么長,未來還是有機會的。
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我明顯感受到,那個包袱又回來了。
臨近比賽,我已經是世界排名第一了,大家對我的期望也很高,我壓力非常大。因為是在本國舉辦的奧運會,我就特別想拿到這個奧運單打冠軍。
當你過多去想比賽結果的時候,就會被這個比賽結果所左右,捆綁住。站在球臺上,我還是放不開,身體發沉,跑不起來,出手不果斷、不夠狠,最后我還是錯失金牌。
結束后,從頒獎禮現場回到車上,又回到住宿地,我全程沉默。再一次體會單打亞軍的滋味,跟2004年的心境有很大的差別,不甘心一直往上涌。
最難受的是在2009年橫濱世錦賽之前,我心想自己是不是拿不到冠軍了,每天不僅不想訓練,看見乒乓球都覺得難受。后來有一周的時間,封閉訓練我沒怎么去,就是去爬山、去旅游,去“放風”,感覺天都藍了,很自在。
歸隊后,劉國梁主席那會兒還是男隊主教練,他對我說:“你能來橫濱,能站在賽場上就是一種勝利,說明你還敢接受這樣的挑戰,還玩得起,還沒有崩潰。具體打成什么樣,我們并不看重,只要還能站在球場上就是一種肯定。”
我聽了這些話,心想,來都來了,那就打唄。結果,橫濱世錦賽的整個賽程都很順利,最后我站上了最高領獎臺。
所以說,關鍵時候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把你從一個很不好的狀態里打撈出來。那個冠軍對當時的我來說,很重要,很提氣。
遺憾成為一種優勢
當時我想,如果倫敦奧運會能拿到金牌,就離自己最終的夢想又近了一步。那段時間,隊內訓練的時候,我每次要換三到四套訓練服,幾乎每一件訓練服都能擰出水。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我的心態已經調整到很好。那時我29歲,知道這大概率是自己參加的最后一屆奧運會。
最后我負于張繼科,這個結果對我來說肯定是有遺憾的。但在賽后采訪的時候,我所說的“圓滿”也是真心話。
經歷三次奧運會,拿了三次亞軍,我已經逐漸成熟。無論輸贏,無論成敗,我都能夠正確面對。
2012年,我打完倫敦奧運會,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我突然舉杯宣布,我要退役了。
倫敦奧運會后,我也有過內心的搏斗,畢竟我只要拿了單打冠軍,就是大滿貫了,肯定有不甘心。有的時候,我也會怨2004年的自己,是不是沖一把,就能早一點理解奧運會的含義,就能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但是再想回去是不可能了。
但是,這3塊奧運單打銀牌也是我的勛章,這些成績也是我一分一分打出來的,何況我還有18塊世界大賽的金牌,這已經讓大家認識到我在這個運動項目上的付出和努力。
乒乓球之外,我沒有設想過其他的選擇。退役后,我很快就銜接到教練工作,在原來的八一隊做教練。
一開始上手做教練,我是真著急。運動員在場上打,我看著這場比賽,感覺能贏,卻贏不下來,但是又一點招兒都沒有,恨不得自己上手去打。那時只能告訴自己不能急躁。
轉型后,劉國梁主席一直提醒我:從運動員轉型教練,你先要做的就是學會放下和忘記之前在運動員時期所有的成績,這樣才能夠去踏踏實實干好教練工作。要不然,你還戴著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眼鏡去帶隊伍,你看誰都會不順眼。
所以,我也是在做了教練之后越來越覺得,人生始終是在往前走的,早晚都會轉型,過往的成績只是新的開始。
作為教練,我最大的優勢可能也是過往這三次奧運會的經驗。我希望隊里的運動員們能夠真正了解比賽,了解競技體育的隨機性、不確定性,了解輸與贏。
在備戰巴黎奧運的這兩年中,我跟球隊的配合非常好。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今年的奧運會上,我怎么給他們做賽前準備。那時,技術已經不是我們主要強調的東西了,更注重的還是心理素質提升。
樊振東單打拿了冠軍以后,大家都會覺得,是不是可以慶祝了。其實倒沒有,晚上我立刻在回去的路上找他聊,跟他說,這時候你會受到很高的關注,而恰恰此時,你需要收心。馬上就要進入團體賽,你更應該冷靜,把團體賽打好。
跟他聊完,我馬上就找到王楚欽。他單打失利以后在備戰團體賽,需要從單打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去溝通他遇到的困難,了解他的想法,鼓勵他。我還要調動他訓練的信心和熱情,給他布置一些必要的訓練任務,讓他盡快找到比賽的感覺。
反觀馬龍,這是他參加的第四屆奧運會,也有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屆,他肯定希望給自己留下一個完美、圓滿的結果。前期沒有他的比賽,但是他很早跟隨我們到了巴黎,一起進行適應性訓練。十幾天過去了,他就光陪著,對他來說是很累、很消耗的過程。所以他進入團體第一場比賽時,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也需要激發和調動。
單獨聊完后,我再把他們三個人叫到一起,讓他們形成一支團隊。這些都是以前我的教練們會一一做的,在賽場上的感受,我也是親身經歷過的。從結果來看,這些經驗還是很適用。
輸贏之外
樊振東今年拿了奧運單打冠軍之后,網上有很多聲音說他的這塊金牌似乎也彌補了我的一些遺憾,讓我的夢想得到圓滿。我不能說完全認可這樣的說法,可能時間點確實趕得比較巧——今年是2024年,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2004年,中間差了20年,而不是說樊振東的成功一定是幫我完成某種成就。
重要的是,樊振東自己享受了比賽,享受了贏球的快樂,他完成了自己職業生涯大滿貫的目標和夢想。他在巴黎奧運會上的狀態一場比一場好,我能感受到他的信心和底氣。
有一年全運會結束后,就有教練看著樊振東打聯賽,一邊和我說:“他跟2001年的你有點像。”
我們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樊振東的優勢也是很穩重,是個很上進、目標很明確的運動員,不用再對他強壓,但同時他也需要強鼓勵、推一把。我希望樊振東在比賽時能體現出一種霸氣,樊振東做到了。
其實奧運會之前,樊振東的心態和訓練出了一些狀況,那段時間他打球找不到感覺。我們兩個人聊了很多次,他慢慢調整過來。這就是一名優秀運動員的素養,他知道什么時候該調整,怎么能夠讓自己重新獲得希望。教練和運動員之間的磨合、信任、默契都是靠著日復一日的訓練、摸爬滾打以及復盤來形成的。
樊振東奪冠后,我真切感受到他當時的那種釋放、歡快。對我來說,我是在退役之后的幾年里,才開始能夠感受乒乓球真正的樂趣。它是一個小球,要懂得控制它,才能夠拿下每1分。我也很留戀在賽場上,無論輸與贏,你能感受到的那種刺激,是在生活里很難捕捉到的。
在奧運會上,運動員們所面對的壓力、背負的責任遠超一般人的想象。賽后身心疲憊,就像脫了層皮一樣。我作為教練,不光要注重技術,也要尊重人、理解人,時刻尊重和關心運動員的身體、心理狀態,還有他們的想法和選擇。
其實,成熟的運動員們都有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和規劃。尤其像樊振東,他經歷了這些大賽,現在脫離了強壓,肯定需要一些緩沖期來調整、梳理自己,進行自我放松和充分愈合,之后才好安排未來的訓練和活動。
一名非常優秀的運動員,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學會休息也是一項基本功課。對我來說,休息不一定非得去什么地方,睡覺、健身、旅行都可以,做啥都行。休息也是一種技術。
現在,我們也希望新一代的運動員們能夠有運動之外的追求,能夠進入更豐富、更開闊的人生地帶。而且,對于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來說,只有不斷學習,才知道怎么與人交流,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技術,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延續下去。
乒乓球在我們國家的受關注度比較高,不光是主力,我們的年輕隊員也有自己的粉絲、流量。所以,對他們來說,能夠合理去理解這些聲音、理解自己的聲量也很重要。
很多時候,這些東西并不是你與生俱來的,是乒乓球、競技體育賦予你的。技術是可以練的,但理解是靠積累。如果不積累,沒有辦法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