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四川省龍日種畜場,四川 紅原 624400)

牦牛業是牧區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是經濟收入和增收的主要來源。為保存牦牛這一珍稀遺傳資源,提高其種質質量,為牦牛生產擴繁良種,促進其產業發展,四川省龍日種畜場于2003 年獲批建設四川省牦牛原種場。為進一步發揮牦牛原種場的作用,搭建起川西北牧區牦牛遺傳資源保護、科學養殖等平臺,建設國家級一流種畜場,需要進一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規范化開展牦牛原種場的各項工作。
牦牛原種場應包括5個功能區,即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糞污處理區和病死畜管理區。應合理分區,并根據風向、水勢規劃各區間的關系,這是構建生物安全體系的關鍵,也是高效、安全、環保養牛的保障。
良好的組織架構是原種場高效有序運行的保障,主要負責制定原種場發展規劃、牦牛遺傳資源保種選育計劃,并指導開展原種場各項工作。原種場應在場黨委的領導下,設立遺傳資源保種選育、畜牧獸醫服務、成果轉化推廣三個業務部門。遺傳資源保種選育部門主要負責按照牦牛遺傳資源保種選育計劃開展牦牛性能測定、綜合評定、篩選淘汰、種牛引進、選種選配、科學養殖、牧工管理等工作;畜牧獸醫服務部門主要負責按計劃開展牦牛春秋兩季免疫注射、日常疾病診療、病死尸體無害化處理、引種隔離等工作;成果轉化推廣服務部門主要負責種畜推廣、淘汰牲畜拍賣、實用技術培訓、對外交流合作等工作。
保種方案是牦牛原種場科學開展牦牛遺傳資源保護的指導性文件,具有唯一性、針對性、有效性。保種目標是以我國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的總體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和《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的基本要求,加強資源保種場自身建設,切實做好麥洼牦牛的純繁保種工作,不斷提高優良基因的純和度,保持其遺傳基因的穩定性,建立起完整的種質資源基因庫,為后續的研究和利用提供良好的種質資源。嚴格對照國標《麥洼牦牛》(GB/T 24865-2010),從體型外貌、生長發育、生產性能等方面明確保種指標和任務。同時,從保種核心群和后備群組建、選種選配、加強飼養管理、建立保種檔案和生產管理檔案等方面制定合理的保種措施,確保保種目標順利完成。
原種場的技術隊伍包括放牧、性能測定、獸醫、遺傳育種與繁殖等人員。放牧人員主要承擔牦牛放牧管理,協助開展疾病診療、性能測定、預防注射等工作;測定人員主要負責開展牦牛生長發育、生產性能測定;獸醫主要負責牦牛的預防注射、疾病診療、疾病監測、消毒殺菌等工作;遺傳育種與繁殖人員主要負責實施保種計劃,擬定保種方案、配種方案、淘汰方案、血緣更新方案,進行牦牛凍精采集、同期發情、人工配種,登記出生和死亡牛只信息。
貫徹“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根據原種場牲畜管理工作需要,制定牦牛免疫驅蟲計劃,以加強牦牛對疾病的抵抗力。一是做好春秋兩季預防注射。落實口蹄疫、牛出敗、炭疽等強制性疫苗注射,確保免疫密度達到100%;二是做好驅蟲工作;三是抓好疫病監測工作;開展布魯氏菌病、結核病和衣原體病等疫病監測,做好免疫效果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疫病普查等工作,及時淘汰病牛、凈化牛群,保障牦牛繁育和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四是加強日常疾病診治。發現牦牛患病應及時通知獸醫盡快趕赴現場查看牦牛患病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措施,確保治療及時、有效,防止病情擴散傳播;五是加強檢疫管理。引進牦牛,必須經輸出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檢疫合格,取得動物免疫檢疫等合格證明,入場后及時進行臨床檢查,強化免疫,隔高觀察30天,認真做好觀察記錄,確認無疫病后方可混群飼養;六是嚴格按國家《畜禽病害肉尸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GB1658-19969)做好病死尸體的無害化處理。
6.1 制作牦牛細管凍精 每年6~9 月,挑選50頭以上綜合評定為特等或一等的種公牛,組建采精種公牛群,要求年齡5~9歲,體質健壯無疾病。劃定固定草場放牧,并加強飼養管理。對采精種公牛分組采精,每周采精一次,并按程序制作優良牦牛細管凍精。
6.2 同期發情處理 每年7月,對保種核心群上一年未配種及配種未產犢的牦牛進行集中同期發情處理。另一半牦牛當年帶犢,不予作同期發情處理。
6.3 人工配種 對同期發情處理后的牦牛,采用麥洼牦牛優質細管凍精人工輸精,一般每頭牛早晚各輸精一次,做好配種記錄。嚴格配種方式,防止近親交配、雜色交配,確保每個核心群公母牛外貌特征一致,保持6個家系以上。
詳細記錄并保存牦牛產犢、配種、繁殖、測定、選育、死亡、免疫、驅蟲、出診等環節的文字和圖片信息,建立完整的系譜檔案,確保數據真實有效、及時歸檔。同時,技術人員應做好保種核心群的配種記錄、繁殖記錄及性能測定記錄的整理與分析,及時統計分析個體等級及群體遺傳參數。放牧人員應協助技術員進行日常生產管理活動的記錄。
8.1 保種 除傳統活體保種外,還要加強對牦牛凍精、胚胎、組織細胞等遺傳材料的保存,不斷充實完善牦牛基因庫,確保牦牛優良遺傳性能應保盡保。開展牦牛遺傳資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對某些與經濟性狀有關的基因進行克隆、測序和定位,為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打下基礎。
8.2 完善系譜 由于牦牛屬天然放牧,具有較強的野性和對人的警惕性,較難獲取全面專業的牦牛個體信息圖像。應重點加強牦牛身份識別技術研究。對牦牛感興趣區域檢測技術、牦牛表征技術、牦牛身份匹配技術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建立一套智能化牦牛身份識別系統,實現對牦牛的高精度身份識別。
8.3 生長性能測定 由于牦牛性情兇猛、野性強、極易受驚,測定人員采用皮尺等工具近身測量時,極易受傷,且牦牛被毛較厚,采用傳統的測定方式,數據誤差較大,參考價值受限。為此,亟需通過圖像三維重構法,自動化清晰、同步地采集牦牛正側面深度圖像的高清視頻圖像,進行三維點云數據處理和識別,完成牦牛體征參數的測量和評估,增強牦牛測定數據的科學性,進而指導開展牦牛保種選育工作。
8.4 數據管理 研究開發牦牛智能管理系統及APP,利用大數據智能管理牦牛的養殖情況,推進牦牛養殖管理向智慧化模式轉變。建設牦牛養殖溯源系統,把草場、養殖圈舍、牦牛、環境等整合為一個有機系統,實現對牦牛管理的可視化、信息化、智慧化。
8.5 資源利用 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合理有效開展牦牛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依托相關院校,深入開展牦牛的基礎科學研究,建立并完善牦牛保種理論,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保種方法,為保護和開發利用牦牛資源提供技術支撐。深入開展品種評價和遺傳分析,挖掘優良特性和優異基因。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創新為主體,形成以自我開發為主的育種體系,逐步建立以保護為基礎,以用促保、以保供用的良性機制。
制定《原種場倉庫物資管理制度》。物資的儲存保管,原則上應以物資的屬性、特點和用途,規劃擺放位置,并根據倉庫的實際情況劃分區域,合理有效地利用倉庫面積。庫存物資在裝卸、搬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確保其完好無損。對庫存物資每季度定期進行盤點,及時掌握和反映庫存情況,協助有關項目組制定合理的物資采購方案。防止物料積壓,對毀損造成的浪費,應及時進行清理并辦理報廢手續。切實做好倉庫防滅火等安全工作,倉庫內嚴禁吸煙及攜帶易燃易爆物品。對倉庫內的電燈、電線、電閘、消防器具等設施要定期檢查,發現故障及時維修排除,不得擅自挪動消防器具。
在麥洼牦牛核心產區選擇3~5 個基層監測點,抽樣測定一定數量麥洼牦牛的生產性能,對比分析麥洼牦牛保種效果。加強對牦牛群體規模、瀕危狀況、保護效果、開發利用等情況的常規監測,及時掌控牦牛動態變化,科學預測發展趨勢。適時調整優化保種方案,切實保護麥洼牦牛遺傳資源,增強保種效果,逐步構建牦牛遺傳資源動態監測預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