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華,陳 敏
(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峨邊 614300)

峨邊花牛因其具有獨特的花斑毛色而得名,現存數量呈逐步減少趨勢,是全國重要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峨邊彝族自治縣作為峨邊花牛的中心產區,在做好保種工作的同時,利用地方品種的資源優勢,培育出獨具特色的優良品種,形成峨邊彝族自治縣的畜禽特色產業,打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峨邊花牛”品牌。為防止峨邊花牛品種退化、數量繼續下降,應進行科學開發利用探索,壯大畜禽特色產業,本文就峨邊花牛特色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1.1 基本情況 峨邊花牛長期在中山區森林草場草坡放牧,為適應自然環境,躲避天敵,逐步形成了適應山地陡坡行走的能力。峨邊花牛毛色以黑白、黃白色為主,具有抗病能力強等特點,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彝族同胞人工選擇形成的肉役兼用花牛品種,成為四川乃至全國重要的特色地方牛品種之一。峨邊花牛是大小涼山山區彝漢人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是樂山市畜牧業推廣的主導品種,是畜禽遺傳資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四川重要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上世紀八十年代已被列入國家《暫不出口畜禽資源名錄》,1984 年被錄入《中國牛品種志》和《四川家畜家禽品種志》,2007 年被列入四川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作為地方良種基因庫保存。2012 年峨邊縣成立了峨邊花牛保護區,保護核心區范圍主要為新林鎮麻柳村、大堡鎮萬坪村。
1.2 取得的成效 2008 年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峨邊花牛》地方標準,2011 年注冊了“峨邊花牛”地理標志商標,2019年峨邊縣被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授予“中國花牛之鄉”稱號,2020年峨邊花牛富洋保種場經審定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證書,2023 年樂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峨邊花牛種牛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地方標準。

1.3 分布情況 根據調研,峨邊縣峨邊花牛現存欄約3 400 頭,主要分布在大堡鎮、新林鎮、勒烏鄉、黑竹溝鎮等適宜放牧的中山草地資源豐富的鄉鎮。
峨邊縣峨邊花牛養殖方式基本為農戶散養放牧,規模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財政投入較低,鼓勵帶動示范性不強。混牧飼養,近交系數高,面臨近交衰退威脅。研究報告少,飼養基數低,品牌推廣難。峨邊縣近幾年雖采取了部分有效措施減緩峨邊花牛數量的下降,但品種退化和數量緩慢減少的問題仍然存在,如不加強重視峨邊花牛的保種和開發利用,峨邊花牛會面臨瀕危的情況。
3.1 保種
3.1.1 維護保護區的穩定 結合峨邊縣峨邊花牛保護區,利用保種群保種,建立峨邊花牛遺傳資源數據庫,控制近交系數,按照公母1∶15~1∶25的比例進行飼養。選育后代應保持每代數量穩中有升,即每一頭母牛后代中至少選留一頭以上等級為一級以上的母牛,每一頭公牛后代中選留一頭等級為一級以上的公牛,保護各群體之間合理采取非近親公牛輪換配種,防止品種退化,維持數量穩定。
3.1.2 建立省級種牛場 在保護區內選擇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戶進行培育,按照標準化的要求修建養殖場,并配套相應的放牧草地、林地進行放牧飼養,以本品種的選育為主,禁止與其他黃牛、雜交牛等品種進行混養或雜交。在全縣范圍內選擇特級峨邊花牛進入種牛場飼養,對其后代進行選育,提純復壯,及時淘汰不合格的牛,以維持種牛場的質量和數量。
3.1.3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保種 在保護區純繁場(戶)采集峨邊花牛的遺傳物質,借助各類低溫設施,將符合種用標準、特征明顯的牛胚胎、冷凍精液、冷凍卵細胞、冷凍體細胞等遺傳材料進行保存管理,有效降低保種成本,既可保證峨邊花牛基因不丟失,又可為之后的科研及培育提供保障。
3.2 開發利用
3.2.1 政府主導,建立改良繁育場 政府要合理規劃長線布局,在保護區外選擇有養殖經驗和養殖基礎的養殖戶,進行峨邊花牛的雜交養殖。邀請全國科研院校的專家團隊,指導實施牛群的同期發情和人工授精技術,利用安格斯牛或日本和牛等品種的凍精進行雜交,以提高牛的品質和生產性能。建立改良實驗養殖基地,收集分析雜交改良優勢,綜合評定后推出商品代牛品種。
3.2.2 加強校院合作 加強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樂山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對峨邊花牛及雜交商品代牛從生產性能、肉質性狀、營養成分和毛色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繼續發掘峨邊花牛優質特性,形成有效的科研數據及成果,作為峨邊花牛及商品牛的推廣基礎,以提高市場認可度,打響峨邊花牛品牌。
3.2.3 加強農旅結合 峨邊縣有著名的旅游景點黑竹溝,黑竹溝景區內有適宜放牧的廣闊草場,可以結合沿途草場建立峨邊花牛宣傳牧場,方便游客打卡。進行牛肉產品的開發與加工,不僅可提升峨邊花牛的知名度,同時也可為牧民增加收入。
3.3 產業發展措施
3.3.1 優化產業規劃布局 全縣統籌規劃布局,按照促進產業聚集、發揮品種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提高競爭能力的發展原則,確立功能區域,優化區塊布局。在新林鎮麻柳村、大堡鎮萬坪村建設峨邊花牛保護區和峨邊花牛保種場。在黑竹溝沿線鄉鎮鼓勵以峨邊花牛保護為主,在保持峨邊花牛數量的基礎上,進行雜交和雜交后代育肥,加大對峨邊花牛的開發利用,結合旅游提高品種附加值。
3.3.2 鼓勵飼草飼料種植 因地制宜探索牧草種植。在低海拔山地、淺丘等空地、林地進行宜植牧草補播,增加可飼牧草產量。在坡地和農區耕地,增加青貯玉米種植,推廣皇竹草、黑麥草和蘇丹草等人工飼草種植,提高飼草飼料自給率。加強農作物秸稈青貯技術和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的培訓,促進秸稈等非糧飼料資源高效利用。通過增加放牧區飼草、人工種植飼草和農作物秸稈的高效利用,保證牛群越冬的飼草量。
3.3.3 提升配套基礎設施 各鄉鎮根據全縣峨邊花牛發展規劃思路,制定出鄉鎮峨邊花牛發展規劃,并報相關單位產業建設計劃,配套完善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設施,縣委政府和縣相關主管部門應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為養殖戶養殖峨邊花牛提供便利,增加養殖信心。
3.3.4 加大扶持力度 縣主管部門合理規劃峨邊花牛產業發展,除重點扶持幾戶峨邊花牛保種場之外,對有條件擴大養殖規模和圈舍改造的養殖場(戶)給予補助,對有新增和購買峨邊花牛的養殖戶給予補貼。
對于養殖規模較大,又無多余資金修建規范養殖場的,縣委政府可以利用產業發展等資金,修建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作為村集體資產,以出租的方式給予規模養殖戶支持,鼓勵其專心發展壯大養殖產業。
3.3.5 促進企業院校合作 政府應引領國資企業積極參與峨邊花牛品牌的推廣,結合生態放牧、各類研究成果及產品優勢,通過省市多媒體宣傳峨邊花牛品種及其產品,不斷擴大峨邊花牛的知名度。邀請相關科研院所共同加強對峨邊花牛的研究,提取其優質特性形成相關資質文獻,打造具有獨特性、優質性的高端牛肉產品,提高產品銷售價格,從而帶動農戶參與養殖,提高產品基礎數量,保障市場供應。
3.3.6 健全動物防疫體系 進一步健全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防疫責任體系,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科學編制免疫計劃,建立完善的免疫制度,依法對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加強和完善免疫檔案,全面推進地方特色畜禽產品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要建成網絡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地方特色畜禽疫病防控體系。
結合峨邊縣峨邊花牛的基本情況,建議以政府為主導,采取必要措施,以保種提升數量作為首要任務,借助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找出品種特色和優勢,雜交改良推出優質商品代牛。打開市場,結合黑竹溝旅游,打造網紅景點和產品,提高峨邊花牛附加值,促進峨邊花牛產品價格提升,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保障峨邊花牛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保種促進開發,開發反哺保種的良性循環,壯大峨邊花牛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