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茹
促進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旨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根據國情制定和實施的重大決策。財政無疑是促進鄉村生態保護、助力改善民生、支持產業升級、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是基礎性制度保障。相關部門應當構建與鄉村振興相適應的財政政策體系,規范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全面提升涉農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構建一個繁榮、和諧、美好的治理格局。
一、財政促進鄉村振興的作用
(一)財政促進生態保護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我國鄉村治理的重點之一。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無疑離不開綠色生態。財政為實施生態保護工作提供基礎性和支撐性保障,即通過加大財政支出,積極發揮財政職能。相關政府部門可采取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質量改善措施,打造一個美好的綠色農業生態系統,筑牢生態環境保護的屏障,全面支持生態環境保護,更好地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二)財政助力改善民生
提升農民幸福感和生活水平一直是鄉村振興戰略奉行的宗旨。財政政策具有一定的分配和調節資源的作用。通過科學地應用財政政策,有效統籌城市和鄉村的資源,可以促進農民收入水平增長,進一步縮小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改善區域發展不均衡現狀。同時,充足的財政資金是補齊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基層教育、退休養老短板的物質保障。相關部門可按照鄉村所處的地理環境、人口密度、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持續優化教育和醫療資源布局,改善鄉村群眾生活,確保群眾享受良好的教育資源和優質的醫療服務,進一步改善民生。
(三)財政支持產業升級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產業升級改造,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可以極大地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達成。通過科學合理的財政政策,相關部門可以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實施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財政政策,更好地支持農村產業升級改造,大力發展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和有機農業的蓬勃發展。例如通過設立農村產業扶持基金、開展農村特色產業培育等措施,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幫助他們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
二、財政促進鄉村振興政策存在的現實障礙
(一)鄉村振興資金投入渠道單一
當前部分鄉村的經濟仍相對落后,大多依靠財政轉移支付或者財政撥款方式維持日常的經營發展,鄉村振興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同時,部分鄉村受經濟發展制約,在鄉村振興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夠充足,難以保障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此外,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政策的進度、力度存在較大差異,支農資金投入有限,且未能向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傾斜,難以體現農業扶持資金的價值。
(二)財政資金監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林業支出、農業支出、扶貧支出和農村綜合改革支出等項目相似,屬于同一類支出項目,亟待合并。同時,由于鄉村振興涉及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險等領域,財政支農資金管控部門往往較為分散,工作職責存在一定的重疊和沖突之處,責權利不明,并且對財政資金配套流轉使用的監管力度不強,績效監管不夠有力。加上相關財政資金的“來龍去脈”并不清晰,配套資金劃撥不到位,容易產生徇私舞弊、隨意挪用專項財政資金的風險,造成鄉村振興戰略無法落到實處。
(三)財政補貼資金結構不合理
投資項目的引進是鄉村振興的有效保障。目前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將關注點集中在國家財政撥款和競爭性資金的取得上,忽視自主引進項目,造成財政資金支出結構失衡。財政支農政策在貫徹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財政資金補貼結構方面也存在不合理、效率低的現狀。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民響應國家號召,從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農業、高科技農業生產,然而當前財政資金補貼的方向仍為傳統農業產業,并且財政資金補貼數值較少。財政資金補貼效率低下,造成財政補貼政策在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
(四)財政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弱化
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資金支持政策,但是主要還是圍繞農業層面補貼。還有就是為地方龍頭企業提供相應的貼息。從長期來看,現行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仍屬于短期激勵和臨時性舉措,未能保障農村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當前的財政政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被弱化,引導力不足,難以引導全社會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三、財政促進鄉村振興政策探析
(一)豐富政策性投資融資渠道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建立有效的財力保障機制,豐富政策性融資投資渠道,拓展鄉村振興資金來源,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集體經濟發展體系。要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為鄉村振興提供財力支持,促進農業經濟整體和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應當把農業、農村和農民這“三農”當作鄉村財政資金投入的首要保障領域,提高財政資金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占比,科學劃分重點扶持的區域和領域,提高農林水預算支出項目的比重,提高農業產業的無償性投入。還要提高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資金扶持,保證政府財政資金支出科學合理,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財政支持。同時,應當全面發揮財政資金強大的引導激勵作用和杠桿作用,借助貼息、補助等工具扶持一些有發展潛力、貢獻大的企業。確保金融資金、企業資本和社會資本盡可能地投入現代農業,打造一個集財政、金融、社會和農民于一體的財政資金投入格局,有效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加快發展。
此外,為了減輕國家財政支農投入的負擔,相關部門可豐富政策性融資投資渠道。在開展政策性融資投資時,應當根據當前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參考國內外融資投資經驗,有效篩選分析關鍵的信息數據,根據當地農業在融資投資層面的實際需求,創新農業財政支持方式。除了采取國家債券、金融債券外,還可以引入社保基金、郵政儲蓄、農業發展銀行等融資投資渠道,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有效分配市場中的閑置資金,確保農業投資資金穩定、充足。
(二)完善財政資金監管機制
相關部門應當完善財政資金監管機制,集中管理財政涉農資金,防止分塊式管控。要統一籌劃同一類或者近似類別支出項目,強化涉農財政資金的規范化管控。要健全財政資金績效考核評估制度,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績效考核評估職能,全面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一方面,相關涉農管理部門應當強化對財政資金使用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常態化、動態化的監督管理力度,及時與當地審計部門溝通交流,共同開展財政資金的監督和審計,強化違法亂紀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相關部門應當頒布鄉村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管理制度、鄉村社會保險資金管理制度、鄉村教育資金管理制度、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加強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事前評估、事中監督和事后問效力度。
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結合的財政績效考核評價制度,根據相應的考核評估結果進行有效的政策評估,合理調整優化財政資金支出政策。具體來說,相關部門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涉農資金預算績效目標,確保預算績效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符,確保涉農資金預算績效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整體規劃目標相統一。同時,在保障財政資金使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相關政府部門應當關注財政支農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維度的指標。按照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實施時間,客觀公正地評價財政資金績效管理狀況,并且注意加強對財政資金績效管理的約束,全面提升鄉村振興資金的安全性和效率。在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也應當加強全過程和實時的預算監控,有效發揮財政資金事中績效評估管理的價值。既要全方位監控財政資金預算實施過程中涉農資金項目支出進度,又要全面監控財政資金績效目標的達成狀況,及時做好預算資金的調整和調度。當然,在完成財政績效考核評價之后,相關部門還應當科學運用財政績效考核評價結果,對財政支農資金績效目標實現狀況和財政資金利用率等方面進行及時和公正的評估,規范相關項目管理和資金支出。
(三)均衡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為了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相關部門應當制定與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相符的管理目標,進一步健全財政政策結構體系,加大稅費資金管理力度,調整不符合產業發展和市場導向的稅費種類,科學規劃財政支出結構,為符合一定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提供一定的農業補貼。
第一,相關部門應當充分借助市場運行機制,合理配置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資源,實現信息數據的共享和資源互補。也就是說,相關部門應當按照推進鄉村振興的進度,均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合理分配城鄉資源要素,全面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即以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全覆蓋為宗旨,優化整體布局和公共空間,建設農業產業園區,鞏固人才、生態環境、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城鄉公共服務基礎,全面提高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區域公共服務協調發展。
第二,財政資金補貼結構在推動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部門應當優化財政資金補貼結構,加大對低污染、高附加值農產品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生態農業、高科技農業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積極作用。相關部門應當加大農業補貼支出力度,加強財政資金補貼發放的監督管理,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全面保障財政資金補貼發放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三,相關部門應當圍繞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各類農業生產主體的實際需求,出臺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突出財政資金政策的差異化特點,確保相應的財政資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推動重點幫扶縣的發展。比如相關部門可以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一定比例的糧食補貼,提供農機補貼等。還可以對不同的生產主體實行不同的貸款政策,為農民提供無息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按照自身的信用級別,享受相應的貼息政策。同時,相關部門應當推進農業配套支持體系建設,制定水稻、小麥等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有機肥料使用補貼制度等相關農業支持保護機制。
(四)做好財政資金的統籌整合
財政支農政策的職能主要體現在高效統籌管控財政資金方面。財政支農資金往往是分散、交叉和重復的,在財政支農政策的有效指引之下,財政支農資金可以共同發揮規模化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建立長效機制,做好財政資金的統籌整合,奠定財政資金在“三農”領域的主導地位。
具體來說,相關部門應當制定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計劃,加強對財政支農資金的統籌安排,盡可能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最大效益。在對財政支農資金的調配過程中,應當全面考慮相應項目的風險和收益,做好決策風險管理,科學配置財政資金。通常來說,中央政府管控重大財政支農項目資金以及一些重大公共支農政策的貫徹實施,省級政府整合跨職能部門和跨地市的項目財政資金,市級政府、縣級政府和鄉級政府負責審計當地涉農資金的使用。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各司其職,明確自身承擔的財政支出職責、財政支農事項等,清晰劃分各個責任主體的責任范圍。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稅收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