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陳燕瓊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在教育全過程中融匯思政教育,實現全面育人目標”的要求。課程思政是教師的重要工作,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中學語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學科,包括眾多德育元素,一篇篇文質兼美、意義深遠的文章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教學工作,不斷創新和探尋教育的新路徑,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其成長為新時代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首先,有利于促進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眾所周知,語文教材選編了眾多教育意義深遠的文章,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道德教育,能有效規范學生的言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有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多篇引領價值觀的文章,這就為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規范學生的言行提供了教育元素。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方面的內容,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大多依照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很少向縱深方向拓展延伸,而思政教育的融入,通過整合語文教材內容向學生傳授一些我國的民族文化、文明禮儀等知識,不僅能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元,而且還能武裝學生的頭腦,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文以載道,以道育人,育人以語”,這一觀點概述了語文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初中語文教材包含了眾多有關思政教育的內容,這使得語文教學融入思政教育成為可能,語文學科同思政課程一樣,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和“主戰場”。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當前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比較優越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嬌生慣養,使他們不懂得人文道德,加之中學生自身不具備成年人明晰的分辨能力,極易受到社會或者網絡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既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輸,又注重與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僅能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資源,也能使學生獲得更深的啟發,由此可以更好地武裝學生的頭腦,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
初中語文教材包含眾多富含哲理的文章,這使其具備文以載道、立德樹人的天然優勢。但如果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只注重語言文字教學,對潛在的思政內容不予挖掘,則很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教師必須基于教材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重視向學生普及政治方面的知識,為中學生呈現更加多元的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講授《過零丁洋》一詩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這首作品充分感受文天祥熾熱的愛國之情及崇高的民族氣節。可見這首詩具有極高的思政教育意義,教師應抓住契機,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教師既要讓學生學習流暢的行文方法,又要引導學生體味詩歌所表達的精神價值。教師可先讓學生闡述作者文天祥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文天祥在元軍南下時代表宋朝與元軍進行談判反被扣留,在逃出之后又在廣東五坡嶺率軍起兵抗元,盡管最后兵敗被俘,但他拒絕元軍的威逼利誘,大義凜然、誓死不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引導學生體會文天祥熾熱的愛國之情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掌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名句。舉一反三,教學時采取深挖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是教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投入情境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思政教育,構建相關的教學情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構建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所學內容,促使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例如,講授《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這篇課文,為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讓學生學習體會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氣勢、所向披靡的勇者精神。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動態化的為學生呈現1949 年三十萬解放軍渡過長江的歷史紀錄片,并展示毛主席所創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詩篇,同時配上一首鼓舞人心的樂曲,從而為學生創造出鮮活生動的歷史情境。在真切的歷史氛圍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活學生的愛國之情。接著,筆者引入本節課的內容。在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力求對學生進行合理恰當的提問,借以增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以《秋天的懷念》一課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品讀樸實的文字,注意作者與人物對話、動作與神態這些細節的刻畫,充分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無形之中感知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這顯然具有極強的思政教育意義。筆者在開展教學時為更好地滲透思政教育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進行分組,確保小組之間總體差距不大,并向學生布置任務,如“通過閱讀文本,概述每一段的內容”“找到文本中的關鍵人物、事件”“理解秋天的懷念在文本中的象征意義”。通過以上三個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這不僅能提升學生分析文本內容的積極性,也為課堂注入了有效互動的新鮮活力,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在學生討論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方式,使學生通過交流擦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從而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也能使學生充分感知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并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感恩父母,珍惜親情。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想要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只進行傳統的理論教學,很難讓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我們相信“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道理,因此,在教學時筆者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聯,適當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通過引領學生參與有教育意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思政教育平臺。這也是將思政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途徑,可以進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切實提升思政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效果。以《太空一日》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領悟楊利偉科學、嚴謹的態度,并以此激活學生的民族情感以及探索宇宙奧秘的求知欲望。為更好地滲透思政教育,筆者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以“暢談航天夢想”為主題開展讀書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航天夢,認識中國夢,讓他們理解個人的夢想緊密關聯著國家的夢想,以此增強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促使學生提升愛祖國、愛科學的思想情感。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動手能力,設計環保宣傳標語或者繪制宣傳畫,評選出制作精良的作品張貼到學校的宣傳欄。此種實踐活動不僅能起到良好德育教育的效果,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學生既要學習基礎文化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行、健全的人格。中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承擔起這項責任。在教學中,教師需帶領學生探尋行之有效的路徑,通過構建情境、深挖教材、適時提問、組織活動等方式,強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以此促使中學生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成為綜合素養過硬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