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王 慧
“學習任務群”基于課程整合的理念,以學習活動為載體,設計循環有序的子任務,整體構成富有邏輯性的任務群,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和能力。其中,新課標明確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具體量化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寫作的“量”與“質”的要求,真正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融通。
同時,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從內容、形式、評價等方面對寫作進行了具體的闡釋,設置了具有層級性、開放性、情境性的寫作任務,真正彰顯出了語文學習的“融合性”“實踐性”。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習任務群為先導,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體例,提煉、整合、加工寫作任務。
基于此,筆者結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編寫體例和文本特質,從整體到局部,從大情境到小任務,積極建構項目化寫作、隨文寫作、交際寫作模式,綜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以人文主題為主線,將導語、課文、寫作三者有機結合,此過程實現了“讀寫一體化”的“大單元”教學。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單元整體內容,確定某一主題或專題,設定整體的學習內容和項目化的寫作任務。
項目化寫作是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有效的寫作實踐活動。“大單元”學習需要結合單元具體內容,按照“大單元”的“大任務”,將相關的知識或者內容結構化,確定項目化的寫作主題。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打破了傳統的閱讀與寫作分離的局面,巧妙地將單元寫作訓練點與文本閱讀融合在一起,高度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托“大單元”知識,確定項目化寫作主題。筆者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為例進行分析。教材一共分為八個單元,分別設置了“學寫詩歌”“寫人關注事例和細節”“學寫文學短評”“議論要有針對性”“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等相關的寫作訓練點。在此基礎上,依托文本內容,進一步確定了項目化寫作主題,具體為:詩情畫意贊青春;生動描寫贊勞動;短文評析贊生命;思辨表達道學習;情景交融贊自然。可見,有效梳理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訓練點,也為項目化學習的展開提供了方向,真正讓寫作教學落地。
所謂“單元”不僅包含單元內的知識,還應包含與特定主題相關聯的其他知識。在寫作中,有效的概念界定可以讓寫作的主題更加集中、明確。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取單元的“大概念”,進而明確支撐“大單元”的項目化寫作任務。比如,在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本單元的經典古詩詞,將“運用知人論世與詩人對話”作為“大概念”,進而確定項目化寫作核心任務。具體為:
2022 年1 月21 日,湖南黃州區舉辦紀念東坡先生誕辰985 周年活動。為了弘揚東坡精神,祭奠東坡先生,文化局準備設計蘇軾文化主題館。請你幫助該市文化局設計相關方案。
基于此,教師可以進一步落實以下寫作任務:(1)查閱蘇軾的相關人生經歷,幫助蘇軾建立檔案;(2)為“蘇軾文化館”設計展牌;(3)結合蘇軾的思想觀念,選取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的詩詞,評論其人生境界與理想;(4)選取一組蘇軾的詩詞,寫一篇文學短評,探尋其心理變化的文化原因;(5)選取自己喜歡的一組蘇軾的詩詞,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推薦語。
由此,項目化寫作不僅可以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體,還能助力學生的寫作走向高階,進而實現“真寫作”。
經典的文本在語言、內容、情感上都有其特質。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聚焦文本的獨特之處,開掘文本的寫作資源,促成隨文寫作。
有效的情境創設是深度閱讀的關鍵,也是隨文寫作的基石。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單篇文本的主題,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進而激發學生隨文創作的靈感。比如,在學習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立在地球邊上》《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的時候,教師可創設以下情境:
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為了激發廣大有志青年的愛國熱情,學校舉辦了“吟詠青春”的主題活動。請以高一年級剛剛學過的第一單元的現代詩歌為藍本,設計詩歌朗誦會活動方案。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隨文寫作任務:(1)選取自己喜愛的一首詩歌,寫一段100 字左右的推薦語;(2)運用簡筆畫繪制相應的詩人形象,制作“詩人檔案卡”;(3)選取一首詩歌,撰寫朗讀腳本;(4)制作幻燈片、選擇配樂,進行朗誦排練并且錄制視頻。
隨文寫作不是隨便寫作,更不是隨意寫作,它需要依托、聯合單元內外的文本,合理搭建各類支架,進而提升隨文寫作的效度。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巧妙地將單元學習任務提示與閱讀材料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讀寫共融、共生。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問題支架、圖表支架等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輸出。比如,在學習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情景交融說風物”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最美的風景”為主題,讓學生完成明信片核心學習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巧妙地搭建隨文寫作支架。具體為:(1)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各篇文本的景、情、理、法;(2)利用表格的形式,比較分析景物美的不同之處;(3)閱讀該單元中的文本,劃出文本中精彩的寫景語句,運用旁批的方法進行解說;(4)請為自己喜歡的風景繪制圖片,設計腳本,寫一段100 字左右的推薦語。可見,教師巧妙地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可以讓學生在點評、繪圖中進行深入思考,產生深刻見解。
新課標中提出了18 個學習任務群,旨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個性化的表達。特別是教師需要聯系生活實際,有意識地創造語境,讓學生學有所思、寫有所為。“交際語境”需要以生活情境為載體,以活動設計為依托,從而將閱讀、口語、寫作三者有效結合。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打破了文體界限,注重以“群”的形式出現。必修上冊和下冊一共涵蓋了新課標中的18 個學習任務群,帶有明顯的整合性質,更加接近真實的閱讀生活。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托教材,設計交際語境,有效地將文本閱讀轉化為語言實踐,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比如,在教授《陳情表》一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從作者的身份、讀者對象、文本體式以及寫作時機四個角度出發,體悟作品的勸說魅力。學生會關注到“表”這一文體在言說順序以及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具體為:
44 歲的李密德行超群,再次被征辟,而此時他的祖母臥病在床、無人贍養。面對盡孝和盡忠兩難的境況,他選擇了先盡孝后盡忠。假如你是李密,你想一想如何通過一篇文章向31歲的皇帝表達自己的心愿。
由此,圍繞“交際語境”這一視角,學生可以條分縷析地整理出文本的內容,體悟作品在層層鋪設中所表達的情理之妙。由此,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讓學生關注交際性寫作中的雙重身份,即讀者意識、寫者身份。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勸說語言的表達效果,以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新高考語文作文題多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出現,重在引導學生有深度地分析,理性地表達,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聯系考場作文的命題特點,有效挖掘交際寫作要素,進而讓寫作真實有效。比如,以下面作文題為例: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毀于隨;絕知此事要躬行;行者常至,為者常成。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更需我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作為對高三學生的“五四青年節”寄語,學校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這些寄語。請結合以上材料,聯系現實,寫一篇演講稿,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圍繞上述文題,教師可以巧妙地結合《陳情表》中語言表達的特點,要求學生明確交際語境。具體為:(1)寫者身份:青年學生;(2)讀者意識:高三學生;(3)寫作情境:五四青年節;(4)文體要求:演講稿;(5)寫作主題:“行”。細化寫作要求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對“行”的看法以及演講稿表達上的語言特點,進而要求學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需要依托學習任務群,提取、整合寫作知識,探索有效的寫作模式,真正讓寫作教學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