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欣
在西方國家統計中,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是導致失明的原因之一, 也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的主要疾病。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老齡化趨勢增加, 使得多種基礎性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升高, 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 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風險亦隨之增加[1]。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 但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其他相關炎性因子與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存在密切關聯。在臨床中,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比如視力下降或視力模糊, 病情嚴重下還可導致失明,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選擇眼底激光治療, 不僅能夠使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 還能減輕對患者的損傷。但隨著該種方式的應用時間不斷延長, 導致療效也逐漸下降,故此需要積極尋求其他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2,3]。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康柏西普聯合眼底激光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患者的臨床效果, 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 例。觀察組中, 男36 例, 女14 例;年齡40~78 歲, 平均年齡(59.36±6.46)歲;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17~0.25, 平均最佳矯正視力(0.22±0.02);糖尿病病程3~20 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11.56±2.86)年。對照組中, 男37 例,女13 例;年齡41~78 歲, 平均年齡(59.85±6.29)歲;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18~0.25, 平均最佳矯正視力(0.21±0.02);糖尿病病程4~20 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11.89±2.75)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有關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診斷標準[4];②經內分泌檢查確診;③均為單眼發病, 且視力≤0.5;④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檢查提示黃斑中心厚度≥250 μm。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異常;②伴有惡性病變。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眼底激光治療:選擇萊特美532 激光機進行治療, 參數設置如下:執行時間為0.15~0.20 ms, 隔斷時間為1.0~1.2 ms, 執行時負載率為13%~16%, 光斑直徑設置為90~100 μm, 黃斑外進行能量臨界值的測量, 在額定的負載率下進行2 倍的激光功率以及3 倍的曝光時間, 對患者黃斑正中間凹1PD區域處隔開, 視乳頭黃斑情況進行光凝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康柏西普治療, 在術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 給予患者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進行表面麻醉后, 在角膜緣后距離睫狀體4 mm 平坦部位采用一次性29G1 ml 無菌注射器進行穿刺, 取0.05 ml康柏西普進行穿刺, 在注入藥液后, 需要對患者的眼內壓進行測量, 直至藥液無溢出情況后, 包扎患眼。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和黃斑中心厚度, 治療效果, 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和眼內壓水平, 并發癥發生情況,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IL-6、IL-1β、IL-8), 氧化應激(MDA、LHP)水平, 視網膜中心動脈血流動力學(PSV、EDV、RI)。選擇標準視力表檢測患者的視力, 并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對患者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進行檢測。于治療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進行檢測, 包括IL-6、IL-1β、IL-8;并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視網膜中心動脈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檢測, 包括PSV、RI 以及EDV;采用放射免疫療法對患者的氧化應激指標進行檢測, 包括MDA、LHP。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和黃斑中心厚度對比 治療前, 兩組的最佳矯正視力、黃斑中心厚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3 個月, 觀察組的最佳矯正視力高于對照組, 黃斑中心厚度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和黃斑中心厚度對比( ±s)

表1 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和黃斑中心厚度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同期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最佳矯正視力 黃斑中心厚度(μm)觀察組 50 治療前 0.22±0.21 453.52±2.52治療1 個月 0.41±0.05a 310.52±2.01a治療2 個月 0.42±0.06a 290.25±2.41a治療3 個月 0.45±0.08a 280.52±3.02a對照組 50 治療前 0.21±0.02 453.74±2.02治療1 個月 0.27±0.03 400.25±2.45治療2 個月 0.30±0.08 392.63±2.41治療3 個月 0.33±0.01 376.52±2.78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7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
2.3 兩組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和眼內壓水平對比 治療前, 兩組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眼內壓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3 個月, 觀察組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眼內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和眼內壓水平對比( ±s)

表3 兩組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和眼內壓水平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同期對比, a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時間 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mm2) 眼內壓(mm Hg)觀察組 50 治療前 9.25±1.52 16.52±1.85治療1 個月 6.82±1.05a 12.88±1.05a治療2 個月 5.02±1.45a 12.01±1.06a治療3 個月 3.88±1.32a 10.22±1.85a對照組 50 治療前 9.26±1.52 16.63±1.75治療1 個月 8.05±1.77 14.08±1.97治療2 個月 6.88±1.85 13.55±1.80治療3 個月 5.46±1.79 11.52±1.98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
2.5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后, 觀察組IL-1β、IL-6、IL-8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s, ng/L)

表5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s, ng/L)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IL-1β IL-6 IL-8觀察組 50 16.33±2.45a 92.86±3.14a 0.32±0.03a對照組 50 30.28±2.74 136.85±5.44 0.78±0.25 t 26.837 49.522 12.918 P 0.000 0.000 0.000
2.6 兩組氧化應激水平對比 治療后, 觀察組MDA、LH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氧化應激水平對比( ±s)

表6 兩組氧化應激水平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MDA(nmol/ml) LHP(mmol/L)觀察組 50 4.52±1.85a 163.85±2.78a對照組 50 7.05±1.02 342.63±5.14 t 8.468 216.332 P 0.000 0.000
2.7 兩組視網膜中心動脈血流動力學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視網膜中心動脈PSV、EDV 均大于對照組, RI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視網膜中心動脈血流動力學對比( ±s)

表7 兩組視網膜中心動脈血流動力學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PSV(cm/s) EDV(cm/s) RI觀察組 50 9.85±1.71a 2.25±0.22a 0.62±0.21a對照組 50 7.25±1.02 1.72±0.03 0.79±0.35 t 9.233 16.879 2.945 P 0.000 0.000 0.004
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糖尿病所致的眼部并發癥發生幾率不斷增加, 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與多種糖尿病并發癥的原理一致,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變, 從而使得患者眼底的視網膜血管出現閉塞, 最終導致整個視網膜血管缺血[5]。而當視網膜血管出現缺氧和缺血時,則容易分泌抑制新生血管生長因子的物質, 從而促進眼底新生血管的生成, 若受到新生血管特性的影響, 如血管本身的收縮作用較低、密閉性不高等, 容易增加眼底并發癥風險, 嚴重情況下還可增加患者致盲風險,而該類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會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 故此需要及時開展有效的治療。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發病原因較多, 包括視網膜存在灌注不足、血-視網膜屏障被損壞、視網膜細胞外液出現不正常的凝聚等, 由于該疾病的發病十分緩慢, 故此導致多數患者對于該病了解不足, 從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恢復。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選擇眼底激光治療, 不僅能夠使患者的黃斑水腫癥狀得到緩解, 還能減輕其損傷程度[6]。眼底激光治療的主要機制為通過光凝將視網膜中的耗氧細胞進行損壞, 從而促使患者的視網膜變薄, 使血液能夠提供視網膜供給。另外, 本次研究選擇黃色激光作為眼底激光, 其在人體色素上皮層中發揮較好的轉換效用和攝取效用, 具有散射少、吸收率高等優勢。
康柏西普作為一種新型的VEGF 融合蛋白, 其能夠對病理性血管生成產生抑制作用, 對于血管內皮細胞的增加、移動和分化均具有誘導作用, 還能使人體血管通透性得以增加, 且能夠發揮較長的作用時間。研究表明, 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患者的VEGF 水平較正常人高, 故容易出現黃斑水腫情況[7]。而眼內注射康柏西普能夠對血管新生的發展過程產生阻止作用, 還能使黃斑區水腫和滲出等發生率得以下降, 達到提高患者視力水平的目的。而眼底激光治療容易損害患者的血管, 進而使得眼部部分組織出現變性滲出和新生血管反應, 從而對病情恢復造成一定影響。
在本次結果中, 治療1、2、3 個月, 觀察組的最佳矯正視力高于對照組, 黃斑中心厚度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7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3 個月, 觀察組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眼內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IL-1β、IL-6、IL-8、MDA、LHP 均 低 于 對 照 組, 差 異 具 有 統 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視網膜中心動脈PSV(9.85±1.71)cm/s、EDV(2.25±0.22)cm/s 均大于對照組的(7.25±1.02)、(1.72±0.03)cm/s, RI(0.62±0.21)低于對照組的(0.79±0.3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聯合治療能夠彌補單獨眼底激光治療所致的血管增生滲出情況的不足, 具有治療和緩解的作用, 還能對病情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 還能縮小患者病灶面積, 減少黃斑區的視網膜厚度[8]。究其原因:眼底激光治療作為傳統的治療方式, 其主要是通過激光治療將缺血所致的新生血管生成情況消除, 對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阻止作用, 另外還能避免出現視網膜玻璃體積血和增殖情況, 以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而康柏西普則能夠在眼底病變的新生血管中產生直接作用, 彌補激光治療對眼底組織造成的損傷, 從而減輕患者眼底組織的水腫和炎癥。通過將上述兩種方式進行聯合應用, 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 彌補不足, 提高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9-12]。于玻璃體腔內注射康柏西普的費用較高, 而與激光治療聯合應用的療效明顯優于單一治療, 二者聯合應用能夠降低患者的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 還能提高患者視力水平。而聯合治療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對激光治療的輔助方面, 在短期內治療效果顯著。激光治療需要保證屈光間質的清晰,而應用抗VEGF 治療能夠使新生血管的數量以及出血風險得以減少, 從而將激光治療的效果更好的發揮;聯合治療還能使診療時間得以縮短, 使患者機體痛苦得以減輕[13-16]。結果中,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 二者聯用能夠使患者的視力水平得到改善, 還能使黃斑中心厚度得以減少, 對患者來說安全性高[17-20]。康柏西普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利用抗VEGF 融合蛋白對新生血管內異常VEGF 的生物學活性進行阻止, 再與活化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結合, 和其他藥物比較, 該類藥物的分子生物學基礎更好, 且具有更強的親和力, 作用時間長, 能夠對脈絡膜新生血管面積產生抑制和減少的作用, 能有效降低出血和水腫等并發癥, 對于患者視網膜功能也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將患者視力水平提高[21-25]。
綜上所述, 康柏西普聯合眼底激光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 且安全性較高, 能夠使患者的視力水平恢復正常, 減少黃斑水腫程度, 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