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 部分甚至全部脫出至陰道口, 且可伴陰道前后壁膨出, 是由盆腔筋膜、韌帶、肌肉松弛, 無法足夠支持子宮所致,多次陰道分娩史, 子宮脫垂家族史為高危險因素;主要表現為下腹墜脹、便秘、腰背酸痛、壓力性尿失禁等[1,2]。臨床治療以陰式子宮切除術為常見術式, 但該術式手術創傷較大, 術后恢復較慢, 整體療效有限[3]。一旦子宮圓韌帶張力下降, 可對子宮狀態產生影響, 從而增加子宮脫垂發生風險[4]。由此可知, 增加子宮圓韌帶張力、盆底肌的強度耐力和支持務可有效防范術后盆腔臟器脫垂再發, 改善預后[5]。本研究主要以徐州市第六人民醫院 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68 例絕經后子宮脫垂患者為例, 采用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聯合陰式子宮切除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收集在徐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8 例絕經后子宮脫垂患者(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資料,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 每組3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4.16±5.12)歲;病程0.5~8.0 年, 平均病程(4.65±1.39)年;子宮脫垂分級:Ⅱ度24 例、Ⅲ度1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57~73 歲, 平均年齡(64.12±5.05)歲;病程0.5~9.0 年, 平均病程(4.61±1.48)年;子宮脫垂分級:Ⅱ度25 例、Ⅲ度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結合病史、體征等診斷為子宮脫垂;②絕經后女性;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對研究知情。排除標準:①伴宮頸惡性病變;②有手術及麻醉禁忌證;③凝血障礙;④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⑤伴認知或溝通障礙。
1.2 方法 兩組均于術前完善凝血、血常規、血型、全胸片、心電圖等常規檢查。
1.2.1 對照組 采取陰式子宮切除+陰道前壁修補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取截石位, 于外陰皮膚將小陰唇與縫線固定, 然后利用鉗夾牽拉子宮頸;在宮頸前唇做切口,再將導尿管插入,切開下方宮頸黏膜;分離膀胱, 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后, 向兩側延長, 在腹膜切緣中點縫1 針;環形切開子宮直腸窩腹膜、宮頸黏膜,向側上方牽拉子宮, 暴露出主韌帶、骶韌帶,用鉗夾切斷,包扎縫合;宮頸向對側下方牽拉,鉗夾切斷主韌帶、子宮血管, 處理子宮附件, 包扎縫合, 若伴陰道前后壁脫垂還需予以相應修補術治療;術后常規抗感染干預。
1.2.2 觀察組 患者采取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聯合陰式子宮切除治療。分別在下腹部麥氏點、臍孔處、反麥氏點處、臍孔左4 cm 處作切口, 置入trocar;將中指、食指置入患者陰道內, 頂起陰道頂端, 使用不可吸收縫合線縫合雙側圓韌帶斷端、陰道殘端中點;陰道頂端懸吊處理, 封閉陰道殘端、兩側圓韌帶間間隙,預防腸管嵌頓。懸吊期間以陰道頂端無塌陷、陰道前后壁均處于向上提拉狀態為宜。陰式子宮切除操作與對照組一致;術后常規抗感染干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手術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感染、殘端出血、尿潴留、腸梗阻、盆腔牽拉痛。③盆底肌肌力情況:術后3 個月以人工指檢法測試, 0~5 級, 沒有感覺到肌肉收縮為0 級, 可感受到持續對抗壓力的時間≥5 s 為5 級, 且可重復≥5 次;級別越高說明改善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8.0 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 出血量較對照組多(P<0.05);兩組患者排氣、住院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4 72.75±12.35 84.56±13.32 46.59±6.12 9.56±1.77觀察組 34 116.25±21.34a 98.57±16.54a 47.15±6.23 10.32±1.88 t 10.287 3.847 0.374 1.716 P 0.000 0.000 0.710 0.09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0.59%, 與對照組的23.53%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盆底肌肌力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盆底肌肌力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盆底肌肌力情況對比[n(%)]
既往臨床針治療絕經后子宮脫垂的以常見術式為陰道前后壁修補術、子宮全切術、常規子宮懸吊術等,均可發揮良好效果, 有效消除子宮病變[6]。子宮對于女性而言是重要器官之一, 子宮切除后會使陰道穹窿失去支撐, 易導致陰道穹窿膨出[7]。而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聯合陰式子宮切除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單純陰式子宮切除術陰道穹窿難以固定不妥善問題,并可規避陰道穹窿膨出[8]。另外, 通過腹腔鏡操作也可有效減少手術的難度 ;并且該方法可以向醫師提供清晰視野, 可以快速、準確進行止血, 以減少對患者的創傷, 最大程度保護患者盆底組織完整性,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16.25±21.34)min 較 對 照 組 的(72.75±12.35)min 更 長, 出 血量(98.57±16.54)ml 較對照組的(84.56±13.32)ml 更多(P<0.05);兩組患者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盆底肌肌力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陰式子宮切除與陰式子宮切除在絕經后子宮脫垂治療中均可發揮積極療效, 手術安全性較高, 但聯合術式較單純陰式子宮切除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1,12]。陳禮梅等[13]研究發現, 予以絕經后子宮脫垂患者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陰式子宮切除治療后, 實驗組術后并生癥發生率為29.73%, 與對照組(傳統陰式子宮切除+陰道前后壁修補)的27.03%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具有一致性。證實了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陰式子宮切除治療子宮脫垂的臨床安全性;但也需注意合理控制懸吊時的松緊度, 以免過緊或過松, 影響治療效果[14,15]。
綜上所述, 予以絕經后子宮脫垂患者單純陰式子宮切除、腹腔鏡圓韌帶陰道殘端懸吊+陰式子宮切除治療均有顯著療效, 且手術安全性較高, 但后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 促進預后,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