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軍 劉開明 郭虎軍 張鑫 王玕
構音障礙是腦卒中后發生延髓麻痹而出現的主要癥狀之一, 腦卒中患者出現構音障礙的發生率為30%~40%。根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 我國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病患者中70%~75%會出現言語功能障礙, 而構音障礙則是言語功能障礙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構音障礙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言語發生的構音器官由于神經、肌肉因功能障礙而發生器質性病變, 從而出現構音器官的肌肉無力、功能癱瘓或其運動不協調, 出現功能障礙, 導致這類患者發聲、發音和吐字不清等言語功能障礙的現象, 構音障礙的嚴重程度和構音器官的神經肌肉受損程度呈正相關。這類患者發生功能障礙后主要表現為說話缺乏音量控制, 吐字模糊不清, 音調緩慢延長等, 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的日常溝通能力和生活能力[1], 造成患者卒中后精神心理障礙, 極大增加了康復負擔和經濟壓力。因此, 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的及時干預和治療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然而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一般通過藥物治療的療效很差或無效, 目前的治療手段主要通過針刺治療和言語康復訓練恢復部分言語功能, 特別是近年來針刺治療報道效果比較明顯。針刺治療的取穴多數選取靠近構音器官附近的穴位, 如舌、咽喉及口腔周圍,在針刺治療腦卒中后構音障礙的經驗效穴中, 多數為金津、玉液、廉泉, 舌部穴如舌下穴、舌面部穴及舌根等[2,3]。本研究采用舌咽四步針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的效果, 均在構音器官附近的咽后壁、舌面、金津、玉液、上廉泉等處選取穴位, 操作簡便,無副作用, 患者接受度高, 治療周期短,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1 年8 月畢節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收治的100 例缺血性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50 例。治療組男29 例, 女21 例;年齡47~90 歲, 平均年齡(68±11)歲;構音障礙嚴重程度:正常0 例,輕度障礙20 例, 中度障礙13 例, 重度障礙17 例, 極重度障礙0 例;言語功能評分8~21 分, 平均言語功能評分(15.5±3.9)分。對照組男25 例, 女25 例;年齡38~89 歲, 平均年齡(64±13)歲;構音障礙嚴重程度:正常0 例, 輕度障礙20 例, 中度障礙20 例, 重度障礙10 例, 極重度障礙0 例;言語功能評分9~21 分, 平均言語功能評分(16.3±3.1)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頭顱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首次或二次發病者均可, 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均可;②缺血性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③通過Frenchay 構音障礙評定量表評定為輕度以上構音障礙患者;④能配合治療患者;⑤無器官功能衰竭, 2 周內無生命危險患者;⑥無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傳染病患者;⑦無暈針史患者;⑧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
1.3 排除標準 ①非腦卒中引起的構音障礙患者;②不能配合治療患者;③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2 周內有生命危險患者;④有乙肝、HIV 等傳染病患者;⑤既往有暈針情況患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內科基礎治療, 如營養腦神經, 改善微循環, 調控血壓、血糖, 中風二級預防措施等。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體針)治療, 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取穴治療, 隔1 d治療1次, 3次為1個療程。治療組采用舌咽四步針法治療, 操作方法:①咽后壁點刺:采用棉簽(3 支)稍用力按壓舌后1/3 處, 暴露咽后壁, 囑患者發“啊”音, 運用3 寸無菌針灸針(用輸液貼纏繞成雙針)快速點刺咽后壁, 一般5~7 次, 以咽后壁微出血或患者有惡心(嘔吐反射)為佳;②舌面點刺:囑患者放松, 盡量將舌伸出口腔, 用棉簽(2 支)固定舌面, 在舌前2/3 由舌部內向外以快速橫向點刺, 一般4~5 排, 每排3~4 針, 以舌面微出血為度;③舌底金津、玉液及舌系帶快速深刺:囑患者翹舌, 用棉簽(2 支)將舌尖抬起, 暴露舌底的金津穴、玉液穴和舌系帶, 快速深刺金津穴、玉液穴部位2 次, 在雙側舌系旁快速深刺, 每側1~2 次, 進針深度1.5~2 寸, 以微出血為宜;④舌三針:第一針為上廉泉穴, 第二、三針為雙側上旁廉泉穴, 其中上廉泉穴位于頸前正中, 下頜骨下1 寸處, 上旁廉泉穴為上廉泉穴左右水平旁開1 寸處, 共3 個穴位。用2 寸無菌針灸針針刺上廉泉穴、上旁廉泉穴, 舌根方向進針1.5 寸, 針柄呈扇形, 不作行針手法;咽后壁點刺, 舌面點刺, 舌底金津、玉液及舌系帶深刺不留針, 舌三針留針30 min, 隔日1 次, 3 次為1 個療程。操作完畢, 囑患者坐起咳嗽, 將口腔內血液及分泌物吐出, 防止誤吸。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構音障礙嚴重程度、治療1 個療程后言語功能評分。Frenchay 構音障礙評定表為臨床上言語功能評定的常用工具, 分為8 個大項和28 個細項, 按損傷程度分為a、b、c、d、e 共5 級, 其中a 級為正常, e 級為最嚴重, 分別對應0~4 分。根據28 項中a 項數/總項數評價患者構音障礙嚴重程度, 其中(27~28)/28 為正常, (18~26)/28 為輕度障礙, (14~17)/28 為中度障礙, (7~13)/28 為重度障礙,(0~6)/28 為極重度障礙。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言語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 治療組言語功能評分為16~28 分, 平均言語功能評分為(26.2±2.4)分;對照組言語功能評分為9~28 分, 平均言語功能評分為(19.7±5.0)分。治療后, 兩組患者言語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治療組言語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言語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言語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15.5±3.9 26.2±2.4ab對照組 50 16.3±3.1 19.7±5.0a t 1.135 8.287 P 0.259 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構音障礙嚴重程度比較 治療后, 治療組構音正常31 例, 輕度障礙17 例, 中度障礙2 例, 重度障礙0 例, 極重度障礙0 例;對照組構音正常5 例, 輕度障礙31 例, 中度障礙6 例, 重度障礙8 例,極重度障礙0 例。治療組構音障礙嚴重程度輕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構音障礙嚴重程度比較(n)
腦卒中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氣血逆亂, 如正氣虧虛, 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因素, 從而產生風、火、痰、瘀, 其基本病機為清竅腦脈痹阻, 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謇澀或言語不能。其中言語謇澀為臨床常見表現, 主要就是構音障礙, 祖國醫學認為, 由于風、火、痰、瘀等邪氣阻滯心腎之經絡, 清竅受阻, 進而阻閉舌竅, 致舌竅失靈, 咽喉失用而出現構音障礙, 腦卒中后構音障礙的病位主要在咽喉與舌, 涉及心、腦、肝、脾、腎等臟器。現代醫學認為, 舌和咽是發音的重要器官, 其在生理病理機制方面均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構音障礙就是由于構音器官的神經肌肉發生器質性病變, 其嚴重程度與神經肌肉受損的程度呈正相關。當發生腦卒中時,尤其是腦干卒中時, 由于中樞神經受損, 支配構音的神經肌肉發生器質性病變, 而發生構音障礙, 由于構音器官在神經反射中屬于感受器, 用針刺刺激舌咽部, 刺激感受器時中樞神經會受到反饋調節, 從而能恢復功能,改善構音功能。中醫認為舌與五臟六腑及經絡有著密切聯系, 刺激舌咽部, 可以調理經絡臟腑氣血, 又可以通過經絡穴位的近治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舌咽四步針法直接針刺咽部、舌體與舌底部穴位, 間接針刺舌跟,采用刺激舌咽部為主的針刺方法改善構音器官的功能,達到調節氣血, 舒經通絡的作用, 從而治療構音障礙。本研究采用舌咽四步針法治療構音障礙, 通過直接刺激構音器官、臟腑經絡, 出現神經反射的反饋, 達到常規針刺治療和藥物治療所達不到的效果。通過咽后壁的點刺, 可以直接刺激舌咽部肌肉, 產生舒縮運動, 改善血液循環, 產生反饋機制, 使構音障礙患者的言語功能改善, 功能恢復[4-6]。全身臟腑經脈與舌都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 不少經脈循行都經過或聯絡舌, 直接針刺舌體可以刺激與相關的經絡臟腑, 起到醒腦開竅、調理氣血、通經活絡之效;舌底金津穴和玉液穴屬于經外奇穴, 臟腑氣血交聚, 刺激具有活血經絡之功。舌針治療可以刺激末梢神經, 促進神經反射, 從而重建語言活動的神經環路, 改善微循環, 增加大腦供血, 有助于腦組織功能的修復, 改善語言功能[7-9]。舌針治療后神經感覺沖動快速傳至腦干網狀結構, 對腦源性疾病具有快速良好的調節作用[10]。
綜上所述, 舌咽四步針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言語功能, 增強患者腦卒中后康復信心, 使構音器官重新恢復正常, 對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此方法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無明顯毒副作用, 患者接受度高, 值得進一步臨床驗證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