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蕓
小兒外感發熱是兒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相對于“內傷發熱”來說, 西醫一般把它歸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疇, 體溫一般>37.4℃。各種病原體均可導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主要有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 但臨床上以病毒感染為主, 主要致病病毒以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最為常見, 病毒感染約占90%, 另外10%的病原體一般為A 族鏈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衣原體、支原體[1]。患兒一般會出現發熱、怕冷、鼻塞流涕、打噴嚏、頭痛、眼眶痛等表現, 部分患兒可有消化道癥狀, 如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在短期的發熱(中低度)可被激活, 有利于兒童自身免疫系統的發育, 但如果發熱不及時進行治療, 或高熱反復, 易導致患兒出現嚴重并發癥, 例如脫水、低鈉血癥、高熱性驚厥甚至腦水腫、急性心力衰竭等[2,3]。目前西醫治療以物理降溫和口服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抗炎、抗病毒為主, 使用這些藥物容易使得患兒出現惡心嘔吐、皮疹、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 使得因病本身不適的患兒更加難受[4],而目前一些基層醫院、社區診所為了使患兒快速降溫,不遵循用藥規則使用大量抗生素, 使得一些患兒出現耐藥性, 導致治療效果明顯降低, 或使得患兒發熱反復。而祖國醫學對小兒外感發熱治療經驗豐富, 更多的采用內服中藥、穴位貼敷、小兒推拿、小兒針灸等等進行治療。耳尖位于耳廓的最高點, 獨居陽位, 外來邪氣多犯陽經陽位, 耳尖放血能使內外熱邪隨血外泄, 從而起到退熱解毒、解表散邪的作用, 常用于小兒外感發熱的治療, 且具有療效快、復發少、作用持久、不良反應少等優點。目前可見單用柴葛解肌湯或耳尖放血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應用文獻, 但將其聯用治療的臨床文獻報道較少。基于此, 本文旨在觀察柴葛解肌湯聯合耳尖放血治療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的臨床效果, 以便為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提供一定的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22 年1~6 月期間本院接診的60 例外感發熱風熱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各30 例。常規組中, 男17 例, 女13 例;年齡3~13 歲, 平均年齡(7.08±2.01)歲;病程1~3 周, 平均病程(1.71±0.97)周。實驗組中, 男18 例, 女12 例;年齡4~14 歲,平 均 年 齡(7.67±2.98) 周;病 程1~3 周, 平 均 病 程(1.92±0.88)周。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 上呼吸道感染的西醫診斷標準;臨床以發熱惡寒、咳嗽、流涕、咽部不適、干咳等癥狀表現為主[5]。
1.3 中醫診斷標準 發熱重, 惡風, 有汗或微汗出,鼻塞頭痛, 流涕、噴嚏不止, 咽喉紅腫疼痛, 口干而渴,舌紅苔薄黃, 脈浮數[6]。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和辨證后的中醫標準;②年齡3~14 歲, 性別不限;③入院前患兒未使用激素類(如地塞米松等)、抗生素類;④發病最高溫度<40℃;⑤家長及患兒知情, 并且同意配合參與研究。
1.5 排除標準 ①患兒在就診前已使用治療感冒類的中藥或西藥;②患兒對于服用中藥或對耳尖放血的依從性差, 以及經過研究者觀察發現家長不能配合對患兒的治療;③患兒對本次使用的中藥成分過敏;④患兒本身存在心臟、腎臟、肝臟, 或造血系統的基礎疾病;⑤患兒曾有熱性驚厥史, 或癲癇病史。
1.6 方法
1.6.1 常規組 患兒采用柴葛解肌湯治療, 組方為:柴胡6 g, 葛根9 g, 白芷3 g, 羌活3 g, 生石膏12 g(先煎30 min), 黃芩6 g, 桔梗5 g, 白芍6 g, 大棗6 g, 生姜6 g,甘草3 g。可根據患兒臨床癥狀進行藥物加減:嚴重鼻塞者可加入包煎的辛夷5 g、白芷8 g, 聲音嘶啞者加蟬蛻3 g、玄參5 g, 咽喉赤腫者加夏枯草6 g、山豆根3 g, 頭身疼痛者加蔓荊子8 g, 咳嗽不止者加杏仁6 g、紫蘇子8 g。煎藥方法:先把所有的中藥材投入砂鍋或瓦罐中, 不要使用金屬器皿(例如鐵鍋、銅鍋、鋁鍋等),在鍋內放入冷水300 ml 左右(如果藥材中加入辛夷需要用干凈的紗布包好), 浸泡30 min 左右, 然后用大火煮沸騰, 再轉為小火慢慢煎煮20 min 左右, 煎煮過程中注意用木勺攪拌, 避免藥物粘鍋, 最后煎好的藥液為200 ml 左右。根據患兒的年齡給予相應的藥量:3~5 歲者100 ml/d;6~8 歲者150 ml/d;9~14 歲者200 ml/d。
1.6.2 實驗組 患兒采取柴葛解肌湯聯合耳尖放血治療, 其中柴葛解肌湯服用方法及劑量與常規組一致。耳尖放血的具體方法:令患兒取舒適體位, 操作者(本科護士)用75%醫用酒精消毒雙手及患兒耳尖穴處,先將一側耳尖穴處揉搓至局部發紅發熱, 使其充血, 然后將耳輪自然向耳屏對折, 用小號三棱針在耳尖穴直刺深約2~3 mm, 然后退針, 在針孔周圍輕輕擠壓耳廓,使其自然出血, 出血以2~3 滴為宜;另一側耳尖穴再重復操作, 1 次/d, 治療3 d。
1.6.3 注意事項 治療過程中提醒家屬注意予患兒充分休息, 少看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 及時補充水分,給予飲食原則為清淡、有營養、容易消化, 拒絕油膩、生冷食物, 拒絕去人多聚集的地方, 在室內藥保持一定的濕度、空氣流通、干凈衛生。如果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測量腋溫>38.5℃, 要及時口服布洛芬進行退熱治療。
1.7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退熱時間及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對兩組患兒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治愈:患兒體溫恢復至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兒發熱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溫在37.0~37.5℃;有效:患兒的發熱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減輕, 體溫波動1~2℃, 體溫在37.0~38.5℃;無效:患兒處于持續發熱或高熱狀態, 沒有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常規組的7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及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2.27±0.67)d 短于常規組的(3.89±0.8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惡寒、咽部紅腫、頭身疼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患兒惡寒、咽部紅腫、頭身疼痛積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惡寒 咽部紅腫 頭身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7.15±1.17 1.34±0.71a 7.26±1.53 1.18±0.59a 7.18±1.16 1.12±0.49a常規組 30 6.73±1.21 2.49±0.72 7.01±1.62 2.94±0.87 7.21±1.19 2.74±0.84 t 1.367 -6.229 0.615 -9.170 -0.099 -9.124 P 0.177 0.000 0.541 0.000 0.922 0.000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我國古代醫籍對小兒外感發熱有“傷風”、“傷寒”等記載, 其中對于“傷風”的記載, 最早見于錢乙《小兒藥癥直訣·傷風》“昏睡, 口中氣熱, 呵欠頓悶者……傷風癥也”。小兒臟腑嬌嫩、形體未充, 正氣較弱, 感受六淫外邪(風、寒、暑、濕、燥、火)或溫熱疫毒之氣,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 易導致外感之疾, 其中小兒外感發熱最常見的致病因素為熱證, 正如《幼科要略》曰“襁褓小兒, 體屬純陽, 所患熱病最”[8]。以上為小兒外感發熱的內因。外因方面則主要是父母對小兒調護不得當。小兒外感發熱在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此季節雖室外溫度低, 但由于近年來我國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室內空調、暖氣普及, 加之父母愛子心切,平日里任其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 喂養以膏粱厚味為多, 而小兒本身往往又“脾常不足”、“脾弱易傷”, 容易積滯生熱, 使其出現陽有余、脾熱盛體質。感邪之后, 患兒常先出現發熱、惡寒、打噴嚏、流清涕、頭身疼痛等表寒證, 而小兒病理特點為發病容易, 傳變迅速, 很快會出現惡寒漸輕, 身熱增盛, 無汗身痛、舌苔薄黃等表寒未解, 而又入里化熱之征象。在臨床遇到此種患兒, 早期就辨證用藥, 可采用解肌清熱之法,以柴葛解肌湯主之[9]。
柴葛解肌湯出自《傷寒六書》, 常用于治療太陽風寒未解、入里化熱。方中以柴胡、葛根共為君藥:柴胡善于祛邪解表, 長于退熱及疏暢氣機。葛根既可辛散在表之風, 又能清泄臟腑郁熱, 是太陽陽明“解肌要藥”;白芷、羌活、石膏、黃芩同為臣藥:白芷、羌活助君藥祛風解表、止痛, 黃芩、石膏助君藥清泄里熱;桔梗、白芍、大棗、生姜均為佐藥:桔梗宣肺氣、利咽祛痰。白芍、大棗斂陰、養血, 對方中其他疏散之藥藥效行約束之力, 防止疏散太過損傷機體。生姜則可解表散風寒;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相用,共同發揮辛涼解肌, 兼清里熱之效。
方中相關藥物的有效性在現代醫學藥理研究中也得到證實, 柴胡具有抗炎解熱、鎮靜、鎮咳、抗病毒、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主要成分有柴胡皂苷、黃酮、揮發油等;葛根具有明顯解熱、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氧的供應量的作用, 主要成分為葛根素、大豆苷、葛根醇等;白芷的主要成分呋喃香豆素可解熱、抗炎、鎮靜;羌活的揮發油有能解熱、鎮痛, 并對皮膚真菌、布氏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石膏中的含水硫酸鈣具有抑制體溫調節中樞從而解熱、抗炎、促進免疫力及加強骨缺損愈合等作用;黃芩等具有抑制體外多種致病菌、流感病毒, 抑制皮膚過敏反應, 并有解熱、鎮靜、抗炎、抗氧化、護肝等作用, 主要成分為黃芩素、漢黃芩素、漢黃芩苷等;桔梗中的桔梗皂苷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白芍中的白芍總苷具有抗炎、鎮痛、解毒、提高免疫力、護肝等作用;大棗含有有機酸、黃銅類、糖類、維生素類等, 具有增強肌力、抗變態反應、抗炎、鎮咳、祛痰等作用;生姜含有姜醇、檸檬醛等, 具有解熱、抗菌、鎮痛、止嘔等作用;甘草含有黃酮類、甘草酸、生物堿等, 具有抗細菌、抗病毒、抗炎、抗利尿、護肝、降脂、調節免疫等作用[10]。
通過瀉熱、通絡化瘀等路徑, 針刺耳尖放血療法使邪有路出, 瘀有所化, 經絡通暢, 正氣復始, 成為祖國醫學的一種常用外治辦法, 也是組成中醫經絡氣血理論的重要部分, 其功效有散瘀清熱、活血、通、散邪、消腫止痛等, 能夠快速有效的治療機體瘀熱病證[11]。
柴葛解肌湯聯合耳尖放血治療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常規組的7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2.27±0.67)d 短于常規組的(3.89±0.8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惡寒、咽部紅腫、頭身疼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患兒惡寒、咽部紅腫、頭身疼痛積分分別為(1.34±0.71)、(1.18±0.59)、(1.12±0.49)分, 均低于常規組的(2.49±0.72)、(2.94±0.87)、(2.74±0.8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患兒采取柴葛解肌湯聯合耳尖放血治療能夠迅速、平穩退熱, 療效確切,且癥狀不容易反彈, 臨床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