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徐娟
腦梗死屬于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 偏癱為該疾病常見的癥狀, 結合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1]。相關癥狀的產生會對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同時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與經濟壓力[2]。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說, 這一疾病需要在患者發病早期就接受綜合性康復治療, 以抑制肢體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持續性受損, 進而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快速回歸正常生活[3]。本次研究選擇本院2023 年3~8 月收治的42 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其采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 年3~8 月在本院確診并開展治療的42 例腦梗死偏癱患者, 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21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2∶9;年齡42~77 歲, 平均年齡(56.34±6.89)歲;病程12~44 d, 平均病程(34.23±7.42)d;偏癱位置:左側13 例, 右側8 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1∶10;年齡41~76 歲, 平均年齡(56.21±6.60)歲;病程13~45 d, 平均病程(35.12±7.38)d;偏癱位置:左側14 例, 右側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腦梗死偏癱;②知曉研究目的和過程;③病情穩定, 未見意識障礙。排除標準:①關節疾病所致肢體活動異常者;②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③傳染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④精神系統疾病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各項臨床檢查,配合營養腦細胞(胞磷膽堿鈉片、艾地苯醌)、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穩定斑塊(他汀類藥物)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常規康復治療, 具體為:①通過理療和針灸等措施糾正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癥狀, 調節血液循環狀態, 降低肩手綜合征發生風險;②通過替代療法和刺激法開展語言功能訓練, 提升患者的交流、對話、復述和理解能力, 通過簡單的聽說、理解訓練幫助其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活動;③通過作業訓練提升患者手部的生活活動能力和精細協調功能, 通過運動療法和平衡功能訓練提升下肢的行走能力和移動能力;④通過偏癱肢體綜合訓練提升患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功能和患側分離運動能力。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開展早期綜合康復治療, 具體為:①注意力訓練。記錄患者各個訓練項目的開始和完成時間, 從而提升患者對于日常生活事物的關注度和注意力, 通過簡單的反應時間作業來提升其警醒狀態。同時, 利用數字劃消作業活動模式, 由醫師指導患者改變活動和行為, 結合指令交替劃消奇數或偶數。另一方面, 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開展視覺分離訓練, 告知患者根據指定的內容或是顏色自行翻轉詞卡并分類擺放, 以提升其視覺功能, 在此基礎上通過聽取字母或是數字并作出反應的方式進行聽覺分離訓練。②軀體失認訓練。a.感覺障礙的恢復訓練, 治療醫師告知患者保持坐立位, 患側上肢支撐身體重量從而提升其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 隨后調整為手掌支撐在下面, 向患者提供不同手感和材質的材料, 指導患者開展物體辨識訓練, 從辨別一個物體的基本特征著手, 包括分辨物體的軟硬度、形狀、重量和體積等, 隨后調整為曲別針、硬幣、鑰匙等相對精細的物品;b.強化訓練, 以提升患者對于不同身體部位之間關聯性的認知, 醫師可以告知患者觸摸身體的一個部分, 隨后讓其自主說明這一部位的名稱, 或是通過人體拼圖的方式強化其認知;c.感覺整合療法, 提升患者對于特定運動反應與特殊感覺輸入之間關聯性的認知度, 例如, 用相對粗糙的毛巾或是患者的手部摩擦特定身體部位, 并告知其說出相應部位的名稱。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WHOQOL-BREF 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生活完全自理, 且肢體運動能力符合正常標準為治愈;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改善, 肢體運動功能基本恢復為顯效;患者生活部分可以自理, 有一定的肢體活動能力為有效;生活自理能力仍然較差, 且肢體運動障礙明顯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本研究采用Fugl-Meyer 對患者上下肢運動能力進行評估, 從上肢和下肢兩個維度進行評定, 上肢總分66 分, 下肢總分34 分, 總分100 分, 得分與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呈正比。③采用Barthel 指數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得分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④根據WHO-QOL-BREF 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判定分析, 評定維度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 個方面, 各項總分分別為100 分, 得分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軟件分析處理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 采用t 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較對照組的71.43%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ugl-Meyer 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前, 兩組Fugl-Meyer 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 實驗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Fugl-Meyer 評分 Barthel 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21 38.45±4.23 69.36±4.34a 30.55±3.17 60.74±4.13a對照組 21 38.52±4.55 60.53±4.42 30.62±3.23 50.62±4.05 t 0.052 6.532 0.071 8.017 P 0.959 0.000 0.944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 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WHO-QOL-BREF 評分比較, 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 實驗組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 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 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21 66.56±4.32 82.63±6.14a 56.18±4.23 85.37±6.53a 50.55±4.34 82.65±5.90a 55.45±4.23 82.80±5.60a對照組 21 66.52±4.62 74.40±5.11 56.20±4.12 69.23±4.55 50.45±4.22 70.36±4.23 55.62±4.13 70.36±4.52 t 0.029 4.721 0.016 9.293 0.076 7.758 0.132 7.921 P 0.977 0.000 0.988 0.000 0.940 0.000 0.896 0.000
腦梗死屬于神經內科臨床常見疾病, 中老年人為該疾病高危人群, 且疾病發生突然、進展速度較快, 這也會增加患者的殘疾和死亡風險, 并誘發不良預后問題[4]。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為腦部供血不足所致腦組織缺氧缺血等問題, 最終誘發腦組織缺血性壞死, 其主要表現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語智力障礙[5,6]。早期積極有效的康復治療和功能鍛煉, 對于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而這也是長期以來臨床關注和研究的焦點[7]。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是一種在神經學原理上發展而來的治療模式, 能夠結合關節主動和被動訓練、體位變換、良肢位合理擺放等多種方式對于患者肢體功能和感覺神經系統產生有益刺激, 進而提升受損部位皮質區的興奮性, 有效修復受損部位功能[8,9]。腦梗死偏癱患者開展康復治療的時間越早, 其預后情況越好, 越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改善與恢復[10]。本研究結果可知,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較對照組的71.43%更高(P<0.05)。治療后, 實驗組Fugl-Meyer 評分(69.36±4.34)分、Barthel 指數(60.74±4.13)分均高于 對 照 組 的(60.53±4.42)、(50.62±4.05)分(P<0.05)。治療后, 實驗組軀體功能評分 (82.63±6.14) 分、心理功能評分(85.37±6.53)分、社會功能評分 (82.65±5.90)分、物質生活評分(82.80±5.60) 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4.40±5.11)、(69.23±4.55)、(70.36±4.23)、(70.36±4.52)分(P<0.05)。可見,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可以激發大腦皮層活力, 促進血管新生, 改善神經系統炎癥反應狀態, 強化神經系統功能, 提升患者肢體運動功能[11]。同時, 該治療方案還能夠促進腦部神經軸突的聯系, 使側支循環獲得建立, 最終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活動能力得到更好的恢復[12-15]。
綜上所述, 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給予早期綜合康復治療, 整體效果較為理想, 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和神經功能, 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