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光榮
泥人張彩塑產生于清末的天津,由張明山創立。歷經190 多年,其作品以案頭彩塑為主。形制大多在20~40 厘米左右,以高度寫實風格為主,描繪了古代戲劇人物、英雄形象、市井生活諸多方面,深受老百姓喜愛,也受文人雅士推崇。其藝術品位較高,并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在文化界享有一定的聲譽。泥人張彩塑雖擅長仕女、傳統戲曲小說形象,但以塑像出名。尤其是張明山的《嚴仁波像》《彭掌柜》等作品轟動一時,名人紳士紛紛請其為己塑像。由于張明山的高水平文化修養和精湛技藝促成了這一民間彩塑流派的誕生,在日后的家族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傳承發展至今。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已經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泥人張彩塑也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塑人、塑己、塑風貌,雕泥、雕神、雕時代,泥人張彩塑的傳承與創新從未間斷過,這是其活的靈魂,亦是其取勝法寶,不僅在題材方面有創新創作,還有傳統題材的創造性轉化以及創新性發展。
我在深入學習與制作泥人張作品時,不止一次感受到其緊跟老百姓生活、融入老百姓生活的強大力量。用泥人張老師自己的話說是“接地氣”,從《漁樵問答》《漁歸》《吹糖人》《白求恩》到《顆粒歸倉》,無不反映每個時代的生活。
從事泥人彩塑工作的老師們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下鄉采風”。會有這一傳統,是因為很多老師說“閉門造車”會使作品僵化,生動的作品就在人民生活中,看你有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發現生活中的美,提取生活中的美。下鄉采風體驗生活是老師們解放思想的途徑之一,可以感受生命個體與時代的關系,感受人物與地域風俗的有機融合。泥人張彩塑《夢娃》這件作品,是一位老師下鄉采風時看到山里的小娃天真快樂、活潑可愛的樣子,迅速萌生出創作《夢娃》這件作品的想法,夢娃身穿老式紅色棉襖,紅色代表著吉祥富貴、日子紅火,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偏僻大山里娃娃們大部分還穿母親用棉布縫制的老式棉衣棉褲,這幾乎是那個時代的最后印記。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孩子們的生活是幸福的、快樂的。身處大山里的農村孩童,心底里有一種追求理想、追求外面世界的精彩、追求努力奮斗后的甘甜、追求每個人心底下共有的夢想。他們透露出自強、奮斗、勤勞的特點,最后把這些特點匯聚成中國夢——《夢娃》。這件作品個體生命在性格、外貌、穿著等方面與時代地域、風俗結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個符合時代的生動人物形象。彩塑不僅要塑影,還要塑神。在彩塑創作中,人物個體不是孤立的,其思想也不是孤立的,要符合大的地域風俗、大的時代風貌,否則就會空。
泥人張彩塑作品注重人物性格與神情的表達,如《武松打虎》《李逵探母》《負荊請罪》等。武松拳腳動作與老虎的兇猛是統一的,李逵寬大的肩膀撲在瘦弱的老母親懷中感情是真摯的,廉頗背荊條誠懇跪向藺相如也是真誠的。老師在創作自己作品中的形象或身邊經歷的事時,對人或身邊的經歷的感受是很深的。即使是歷史故事,也是入腦入心、真誠感受才能表達出來。在創作中對人物性格的把握是比較難的,對整個故事的了解、對當時人物心理的塑造都是作者潛心揣摩而成的。有些作品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如表現市井生活作品——《吹糖人》,人物嘴角鼓勁吹糖的表情生動、有趣。泥人張彩塑在這些方面的創作,實際發揮空間是很大的,尤其是新時代、新題材、新人、新事的表現。如對老人的關注,孤獨的老人、老人看孩、老人跳廣場舞等。作品《深秋》表現的就是一位老人坐在公園看黃葉的情景,作品表達孤獨與年邁,也代表收獲。

《嗨——學姐》 欒光榮/作
《凈土·珠峰歸來》是編者的作品。在創作中編者除了刻畫作品人物神情外,還充分運用作品與個人感受、身邊經歷緊密結合這一手法。作品主體——老者,神情凝重,負重前行。老者的滄桑和其背上撿拾的垃圾形成對比,男童心疼奶奶蒼老且佝僂的身體背著如此龐大的垃圾,鼓勁扶助老者。作品次主體——少女,面帶微笑身背筐簍,里面裝的是包裝紙和易拉罐,彎腰撿拾垃圾,面露微笑且勤勞、美麗。整個作品采用寫實手法刻畫了撿拾藏區垃圾歸途中的老者、少女和兩個兒童。祖孫三代齊心協力努力給家園帶來一份潔凈,三人分工明確,將垃圾分類處理,這種美好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創作作品前首先要了解創作背景。西藏是中國的凈土。近年來,西藏游客增多,游客生活垃圾也隨處可見,甚至珠穆朗瑪峰也出現了塑料垃圾。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常年積雪,氣候變幻莫測。攀登珠峰是人類挑戰體能極限、挑戰自身勇氣的行動,也是征服自然的雄心展現,但隨著攀登者人數的增多,珠穆朗瑪峰的垃圾也越來越多。珠穆朗瑪峰氣溫較低,環境惡劣,生活垃圾主要有面包包裝袋、礦泉水瓶以及糞便等,如果不清理,便會永遠留在那里。《凈土·珠峰歸來》基于愛護家鄉的藏民們經常在自己的生活家園周圍撿拾游客垃圾,于是創作了此件作品。
西藏是神圣而潔凈的地方,藏民虔誠的心和對家園的愛護是有目共睹的,高海拔上人們生活的環境是脆弱的,旅游者不應該成為破壞環境的一分子,藏民用實際行動給我們上了一次教育課,泥人張彩塑創作中的與時俱進體現在關注身邊人的經歷上,整個創作圍繞藏民撿拾藏區家園的垃圾,呼吁社會不僅要對珠穆朗瑪峰進行保護,更要對藏民周邊環境進行保護,編者通過認真考察,將這祖孫四人放進一個故事情節中,起名《凈土·珠峰歸來》。
整個創作采用三角形構圖將人物組合在一塊。泥人張彩塑關注社會性話題、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用故事性、敘事性、抒情性的表達方式塑成作品。
彩塑作品《孔子》是編者的另一件作品。創作此作品一是為了致敬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二是探討孔子思想與新的時代精神的結合,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教育,使人向美、向善。
孔子思想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都是古代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新時代下依然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將符合新時代思想的精華提取出來,為構筑新時代注入傳統文化力量。
泥人張彩塑區別于彩色雕塑,其賦彩是建立在中國畫傳統賦彩方式基礎之上的,雖然西方油畫的賦彩方式影響了泥人張彩塑,但是其重點的臉部、頭發、手部基本上還是采用類似中國的賦彩程序。
1.泥人張彩塑的上色分為干、濕兩種畫法。干,就是干皴法,用顏色涂在筆尖或是涂在布面上干掃彩塑的高點,這樣會突出一些泥塑上的造型,而且有層次感,這種畫法是西方油畫的一種方式,適合現代題材的表現,如《夢娃》等作品。
2.濕畫法,又名潤染法,用筆尖摻水調稀顏色,借助清水來稀釋已上在泥塑上的濃淡來達到顏色潤染過渡。泥人張多用濕畫法并賦以線描圖案,多用于仕女以及古代長袍大袖的文人,如《惜春作畫》等作品。
3.干濕結合。具體在彩塑創作中,尤其是現代題材的創作多數是采用干濕結合兩種畫法進行彩繪,身上的衣服采用干皴法,層層提亮,這樣衣服顯得有層次。臉部畫法俗稱開臉,一般采用濕畫法,渲染自然,方寸之間,神采萬千,惟妙惟肖。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渲染,頭發、眼球、眉毛、嘴巴、臉頰、下巴、眼皮、頭皮等地方無不存在渲染,沒有渲染,作品上的顏色就會顯得生硬,不生動。
泥人張彩塑有句古話“三分塑七分彩”,雖然有些過度夸張畫的分量,但是“彩”的重要性通過上面描述就不言而喻了。
《凈土·珠峰歸來》在繪色上比較樸實,多數男士藏袍一般鋪深的底色,再畫上藏袍固有色,根據環境和光源進行提亮,筆頭上帶著顏色,干掃高處,層層提亮,暗部根據環境進行潤染,補色多數是環境色,這些顏色通常是光源賦予固有色的特定色,整個顏色是一種偏冷的色調,但是人物衣服固有色是暖關系中的冷色,整個外部環境是白雪與低溫的大地,具體到室外光源色的分析,人物亮部是偏暖的,暗部是偏冷色的,人物整體又是暖色系中的冷色,整體給人的感覺又與大的室外環境相符,是冷色調,人物也只是相對的冷色調。
總之,泥人張彩繪上色,傳統上是根據工筆畫上的彩塑方式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基本完成以潤染為主的彩繪方式,所調顏色在水的稀釋下形成層層的深淺度,而且借助水的作用還可以很好地銜接與其他顏色的生硬部位,水稀釋了顏色,更是可以很自然地一層一層潤到人物全身和臉部。

《孔子 》 欒光榮/作
在文創產品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3D 打印技術的不斷運用,使作品表現思想既與傳統思想一脈相承,又使傳統文化思想達到現代化延伸。公益廣告中《夢娃》形象借助3D 動畫形式呈現,這是傳統泥塑形象展現方式的創新性發展,也是泥人張彩塑事業這一傳統資源的創新延展性發展——將科技與傳統進行融合。
總之,泥人張彩塑之光可以概括為:(1)作品本身有著濃厚的時代背景,有著一定的文化修養,人物有著鮮明的性格。(2)作品主體真實而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神采。(3)作品主體以寫實的手法、精湛的技藝與個人感受和身邊經歷緊密結合。(4) 上色方式與題材、手法相統一。(5)泥人張彩塑與3D 產業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
通過分析泥人張作品與編者的具體創作實踐,對彩塑創作的有用知識進行了梳理和探索,190 多年的泥人張彩塑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前進,將彩塑之光照到當下,照到百姓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