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林,鐘翠華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635)
地鐵車站建設往往需要進行大量拆遷,當拆遷進度滯后時,為保證全線開通,局部站點需“飛站”處理,僅先期實施站臺隧道部分以確保軌通,后續地鐵站廳等附屬結構待拆遷完成再實施,但后續站廳實施需緊鄰既有運營線路,需探索一種合適的開挖支護方法,確保地鐵建設和運營的安全。
目前鄰近運營地鐵線路的基坑開挖采用的支護形式主要為圍護墻(樁)+內支撐[1~2]。本文以實際工程為例,綜合地質情況和既有線現狀條件,采用吊腳樁的支護形式,確保既有地鐵線路的運營安全。
廣州地鐵某車站為6 號線與11 號線換乘站,其中6 號線由于拆遷問題,僅實施暗挖站臺隧道及附屬風亭,處于“飛站”運營狀態,11 號線實施期間需將6 號線站臺隧道與上部新建明挖站廳連通。
既有6號線暗挖站臺為分離島式站臺。復合型襯砌隧道標準斷面寬約9.69 m、高約10 m;二襯厚度0.6 m,初支厚度0.3 m,側向設置?22 mm 砂漿錨桿,長3.5 m;拱頂覆土厚度約20 m;左右線隧道凈距約13.44 m。
新建11號線明挖站廳基坑深約10.3 m,跨坐于既有6 號線站臺隧道上方,站廳與6 號線隧道通過在左右線站臺隧道間設置的一矩形明挖基坑連通。基坑寬約8.4 m、長約56 m,與既有6 線站臺隧道水平凈距約2.1。見圖1。

圖1 車站總平面
新建基坑地層從上至下依次為<1>填土、<3-1>粉細砂、<3-2>中粗砂、<4-2B>淤泥質土、<4N-1><4N-2>粉質黏土、<5N-1><5N-2>殘積土、<6>全分化層、<7-3>強分化泥質粉砂巖、<8-3>中風化泥質粉砂巖、<9-3>微風化泥質粉砂巖,基坑底部主要位于微風化地層。
由于新建基坑緊鄰6 號線站臺隧道,為保證地鐵安全運營,基坑施工期間務必嚴格控制既有線結構變形。考慮既有站臺隧道側墻已實施砂漿錨桿,為減小新建基坑圍護樁成樁對既有線錨桿及隧道的影響,采用吊腳樁的圍護結構。基坑上部分采用咬合樁+內支撐,咬合樁樁徑0.8 m,樁間咬合0.2 m,從上至下共設置5 道混凝土支撐;下部錨噴初支厚度0.5 m,邊墻設置砂漿錨桿+格柵鋼架聯合支護,開挖過程中可將既有6 號線外露錨桿與基坑鋼架焊接,增強結構的整體穩定性,開挖過程中為控制錨噴支護段基坑開挖卸載對既有線的不利影響,考慮縱向分段跳倉施工。
1)基坑圍護樁施工前,為確保既有線運營安全,既有站臺隧道中間橫通道施工鋼筋混凝土墻進行封堵,從而使基坑與既有運營站臺間物理分隔。
2)待圍護樁施工完畢后,由于上部咬合樁+內支撐段位于既有線隧道上方,此部分按照常規明挖順做法分層分步開挖并進行內支撐施工。
3)待基坑施工至錨噴支護段,分Ⅰ、Ⅱ序共6個倉室跳倉開挖,先期實施Ⅰ序倉室,待開挖回筑完成后再施工Ⅱ序倉室,最后分層拆撐并回筑主體結構至設計標高。見圖2。

圖2 錨噴段分倉開挖平面
為分析錨噴段施工對既有線的影響,采用Midas有限元軟件建立三維模型。
基坑長56.8 m、深30.8 m,既有6 號線站臺隧道長96.4 m,計算模型沿長度方向取200 m、寬度方向160 m、深度方向取45 m。由于改造基坑與既有站臺隧道沿縱向均勻分布,為簡化既有站臺隧道建模工作量,站臺隧道按照最大斷面沿模型縱向通長設置。模型中圍護樁等效為連續墻體并采用板單元模擬,錨噴初支及既有站臺隧道襯砌采用板單元模擬,混凝土支撐、腰梁、冠梁采用梁單元模擬,巖土采用各向同性3D單元模擬。見圖3。

圖3 數值模擬計算模型
巖土模型采用摩爾-庫倫本構模型,基坑圍護結構及既有線結構采用線彈性本構模型。見表1。

表1 巖土參數建議值
由于采用吊腳樁支護[3],基坑施工對既有6 號線站臺隧道影響最大的工序為錨噴支護段施工,本次計算分析模擬施工過程,錨噴支護段按照豎向支護0.5 m 一榀逐步向下開挖,分析不同階段對既有6 號線暗挖站臺隧道的影響。見表2。

表2 既有站臺隧道水平變形 mm
根據DBJ/T 15-120—2017《城市軌道交通既有結構保護技術規范》及《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標準及規定》等相關規范,城市軌道交通既有結構安全控制值:隧道水平位移<15 mm,隧道豎向位移<15 mm,因此本基坑支護方案滿足既有6 號線變形控制要求。
基坑施工前在既有6號線站臺隧道內布設自動化監測斷面并取得初始值[4],施工過程中對既有6 號線進行24 h自動化監測。從圍護樁施工到基坑開挖至6號線站臺隧道頂標高,站臺隧道變形很小,當基坑進入錨噴段開挖后,站臺隧道變形速率增加,開挖至基底時(第156 d),站臺隧道水平變形基本達到最大值2.7 mm,后續主體結構回筑施工,站臺隧道變形基本上不再增長,整個施工過程中監測數據穩定可控,未出現預警狀況。見圖4。

圖4 現場監測成果
1)由于巖土參數取值存在差異性,數值模擬計算結果相對偏大,但總體變形趨勢基本上一致,即上部圍護樁段開挖施工對既有站臺變形基本上無影響,待基坑開挖至既有線隧道洞身高度范圍內,既有6 號線隧變形明顯增加,直至開挖至基底標高。
2)跳倉施工,充分利用倉室間巖土或基坑主體結構對既有線的約束作用,結合監測手段,確保既有線變形處于安全可控范圍內。
3)針對周邊環境復雜建構筑物場地條件,在水文地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優化基坑支護設計方案,巧妙地運用跳倉開挖方法,同時結合現場監測手段,對實施方案進行動態管控和優化,做到信息化施工,能有效控制基坑開挖過程中既有線的變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