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 周憲龍 馮桂真
(中國農學會,北京 100125)
學會名片
中國農學會成立于1917年,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近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親歷者和推動者。學會現有個人會員3.8 萬多名、單位會員近600家,現有34個分支機構、9個工作委員會,聯系31個省級農學會,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己任,積極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和普及應用,積極促進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成為推動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科技評價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揮棒”,也是推動成果落地轉化的“催化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用好科技成果評價這個指揮棒,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
科技評價作為學會社會化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學會服務科技工作者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抓手。在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學會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評價工作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不斷創新評價方式,拓寬評價范圍,努力打造百年學會的農業科技評價品牌,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助力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累計組織院士專家9000 多人次,對1000多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開展了第三方評估評價。
抓實評價隊伍建設,注重評價理論學習。學會辦事機構通過集中研討學習、與科研院所開展共建等多種形式,組織科技評價人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新論斷、關于科技評價工作的新要求,深刻領會中央關于科技評價工作的系列政策文件,特別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等精神,深入科研一線了解科技工作者狀況及訴求,提升科技評價工作人員的政治理論素養,增強服務意識;圍繞科技社團第三方科技評價工作設立課題,每年選定方向進行研究,先后形成了《農業科技評價及其問題與建議》等研究成果,既提升了評價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儲備,又培養了一支專業、嫻熟、高效的專職評價隊伍。
研究編制科技評價標準,建立完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別的科技成果,分別制定體現不同科技產出的評價指標,在科技部制定的評價指標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或新增編制了科學普及類成果、基礎理論研究類成果、創新團隊類成果等評價指標,基本涵蓋各類農業科技成果,逐步建立了科學、規范、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此為基礎,創建了獨具特色的“定性定量、單項綜合、集體個人、會前會上”相結合,并能夠反映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的評價機制。
強化評價制度機制建設,確保客觀公正。在試點、擴大試點基礎上,經過理論探索與工作實踐,學會逐步建立起科學專業的評價程序和規范流程、專家遴選、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公示和反饋、評價監督、評價責任追究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了《中國農學會科技成果評價工作規范》,確保學會獨立、客觀、公正、高效、有序地開展第三方評價。
建立一流專家隊伍,保障評價科學嚴謹。依托農業農村部科技委專家庫、中國農學會專家庫等智力資源,經過多年嚴格遴選,學會建立了一支專業全、水平高、能力強、業務精、站位高、視野廣的科技評價專家隊伍,涵蓋基礎農學、園藝、植保、畜牧、獸醫、水產、農業工程、農產品加工、資源環境等領域,還包括成果管理、經濟管理及期刊出版等方面專家。
拓展科技評價內容,開展分類成果評價。針對不同的成果類型、不同的評價需求,學會不斷拓寬評價范圍和內容,除對成果的先進性、創新性、實用性等方面進行水平評價外,還積極探索開展科研過程評估和市場價值評估,為農業科研項目指南編制、立項評審、過程管理、項目驗收、績效評價等,以及評審獎勵、定價交易及轉化推廣提供重要參考。同時依據不同成果屬性和評價需求,選擇相應的成果評價指標,注重遴選小同行專家,兼顧大同行專家,同時考慮邀請科研管理、經濟管理等專家,增強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定性定量、單項綜合、集體個人、會前會上”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成立專門評價機構,搭建研討交流平臺。學會辦事機構專門設有科技評價處,在此基礎上,經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會同意,于2016年成立了中國農學會科技評價分會。分會主要由高層次專家和科研管理專家組成,發揮學會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的平臺優勢,匯聚各方資源,開展農業科技評價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跟蹤國內外發展動態和趨勢,推動農業科技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為政產學研用搭建平臺,促使科技評價與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產業發展需求深度契合。
開展獎勵提名推薦,引導營造創新良好氛圍。發揮科技評價“指揮棒”的作用,就要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學會具有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資格,在國家獎的提名工作中,學會重點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積極培育、科學遴選、精心組織、全方位服務,助推了一批優秀農業科技成果脫穎而出。2009年至今,學會共推薦80 項成果,其中獲獎22 項(技術發明獎4 項、科技進步獎18 項),積極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引導科技工作者聚焦我國重大戰略實施和農業科技創新主攻方向,積極投身農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工作機制方法,支持原始性創新。探索建立農業“火花技術”發現、評估機制。面向產業一線征集處于萌芽狀態或成長階段,未來有可能對農業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等農業科技成果,探索建立以科學性、新穎性、緊迫性、經濟性為主要準則的評估指標體系,并組建研判專家團隊,定期開展常態化甄別論證,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多出高水平原創性成果。
延長評價工作鏈條,做好成果落地轉化服務。經與科技部有關部門積極匯報交流,學會獲批成為國家科技成果登記(二級)機構,由學會評價和登記的成果可直接進入國家科技成果庫,為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提供必要支撐。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學會參與“科創中國”技術案例庫建設工作,推薦300 多項優秀農業科技成果入駐“科創中國”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進行推廣,促進既有成果的實用價值拓展;建立成果長期追蹤服務機制,對評價過的科技成果,通過走訪座談、問卷調查、市場調研等多種形式密切跟蹤,為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應用搭建平臺。
下一步,學會將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創新評價方法、拓寬評價內容、完善評價工作體系,強化公共服務能力。
繼續強化科技評價導向作用。以科技評價等工作為切入點,加強引導與宣傳,引領農業科技工作者聚焦要害短板,開展原始性自主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服務“國之大者”。
創新科技評價方式方法。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創新科技評價工作方式方法,搭建信息化評價工作平臺,提升科技成果評價工作效果和質量。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強科技成果評價理論研究。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繼續在價值評估、科技立項、中長期評價、后評價工作等方面下功夫,積極作為,為提升科研工作質量、加速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做好服務,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