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大凱
(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北京 100080)
增材制造技術是世界先進制造領域發展最快、技術研究最活躍、關注度最高的學科方向之一,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儀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展示出重大的工程價值和應用前景。我國在增材制造技術領域已形成一批高層次的研究群體,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國內缺少關于增材制造的高水平學術期刊,很多國內學者的優秀成果都主要發表在英國、德國、荷蘭、美國的期刊上,極大制約了我國在增材制造領域的學科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充分發揮《中國機械工程學報》的品牌優勢和工作基礎,率先提出創辦英文刊《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制造前沿》(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以下簡稱AMF),堅持學術為本、人才引領,推動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穩步提升。2020年7月,該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
學會順應世界產業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于2015年設立增材制造分會。分會自成立以來,以學術交流為核心,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學術活動。增材制造前沿期刊的創立,為分會建設以及進一步擴大我國增材制造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樹立增材制造技術交流的新標桿。為促進學術交流,快速發表優秀成果,學會堅持開放合作,與國際知名期刊出版社愛思唯爾合作,采取開放獲取的模式正式出版。推行全刊OA 出版模式,并采用接收即上線、定期結集、定制印刷的國際化先進出版流程,論文的投稿、審稿、修改、校對全部通過稿件處理系統在線完成,實現無紙化辦公,較傳統出版模式出版周期更短,論文上線更快。

《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制造前沿》啟動儀式暨2020年編委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
AMF 于2022年2月正式創刊發文,匯集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愛爾蘭、日本等10 多個國家頂尖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聚焦增材制造技術行業前沿發展,策劃重磅級代表作。創刊號首篇論文《增材制造路線圖:邁向智能化和工業化》,由西安交通大學李滌塵教授、田小永教授團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團隊,西北工業大學林鑫教授團隊,清華大學林峰教授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宋波教授團隊的14 位中國增材制造專家聯合撰寫,根據增材制造技術工藝和價值鏈中的數據流,分別闡述了設計方法、材料、工藝和設備、智能結構以及在極端規模和環境中的應用等方面的最新技術,并提出關于應對增材制造技術研究和發展的潛在挑戰的建議。
期刊鎖定當前熱點學科和優勢學科領域,借助編委的學術資源,充分調動中青年專家的積極性,讓專家參與到專輯策劃過程中,群策群力,策劃多本高水平專刊或專輯。例如,“生物3D 打印專刊”由西安交通大學李滌塵教授和清華大學熊卓教授擔任客座編輯,共出版1 篇序言和7 篇高質量論文。專刊聚焦個性化植入假體打印技術、可降解組織工程支架打印技術、活性細胞打印技術等,刊登金屬、生物陶瓷、細胞和其他生物材料3D 打印的前沿技術。“金屬構件的增材制造專刊”由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教授擔任客座編輯,共出版1 篇序言和7 篇高質量論文。專刊聚焦增材制造中的變形和殘余應力、內部缺陷形成機制、選擇性激光熔化(SLM)打印的鐵基大塊金屬玻璃和銅—鋼多材料打印等。“材料結構一體化增材制造專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西北工業大學朱繼宏教授、英國卡迪夫大學Rossi Setchi 院士、法國貝爾福—蒙貝利亞爾技術大學Yicha Zhang 教授擔任客座編輯,共出版1 篇序言和17 篇高質量論文。專輯中,增材制造將材料、結構、工藝和性能等參數綜合考量,以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不斷提高的工藝和性能要求。“智能復合結構增材制造專輯”由西安交通大學田小永教授、日本大學Masahito Ueda 教授和美國特拉華大學Kun(Kelvin)Fu 教授擔任客座編輯,共出版1 篇序言和12 篇高質量論文。專輯聚焦關于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創新結構設計、材料和工藝優化以及新型增材制造策略等方向,為增材制造和復合材料技術的未來發展提供指導。

AMF 封面
圍繞期刊打造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期刊搭建了“增材制造前沿論壇”這一學術交流平臺,圍繞論文主題,邀請客座編輯或相關專家學者,集中進行宣傳,不斷擴大期刊影響力。2022年3月,首屆增材制造前沿論壇暨AMF 創刊號發布儀式在線上召開,活動邀請到6 位參與創刊號內容創作的知名學者作報告,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角新穎、觀點精辟、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會,當晚全網觀看人數達3.5 萬人。2023 增材制造前沿研討會于2023年7月在南京舉行,同期舉行AMF首屆青年編委會成立大會,來自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100 多位青年編委、專家出席。本次會議為增材制造領域的青年學者提供了交流平臺,進一步明確了期刊的發展定位,指明了發展方向,提升了編委團隊的凝聚力,為期刊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期刊建設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學會將充分發揮現有品牌期刊的帶動作用,以刊為基,持續舉辦增材制造前沿論壇,深化傳播,將增材制造前沿論壇打造成有深度、有溫度、有熱度的學術傳播品牌。
采取多種措施提升期刊傳播力。期刊從多角度、多渠道推廣優秀論文。一是借助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平臺,在學會官網、官方微信號、學術會議上進行期刊和論文宣傳,例如,積極參加第七屆全國增材制造青年科學家論壇、第二屆中國陶瓷增材制造前沿科學家論壇、第六屆中國(西安)國際3D 打印大會等,在主論壇上推介期刊和論文,擴大期刊知名度。二是通過機械工程學報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以多種方式推薦期刊和論文,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的論文推薦欄目,以“軟文+圖片/視頻/講解”等形式定期對優秀原創論文進行宣傳推廣;通過視頻號、B 站等平臺,以“論文100 秒”“專家報告”等視頻欄目對期刊論文進行數字化融媒體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中優選的熱點新聞,植入期刊論文發表信息,擴散學術成果。三是選擇國際熱點話題,借助合作出版商的國際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國際化宣傳推廣。四是與專業的數據公司合作,定期遴選不同研究方向的Top5 優秀論文,針對全球同領域的活躍學者進行郵件推廣。

首屆增材制造前沿論壇暨AMF 創刊號發布儀式上,期刊共同主編、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Alain Bernard 教授發來賀信
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的支持下,學會以編委、審稿人和編輯三支隊伍建設為重點,組織業務能力強、有豐富英文期刊辦刊經驗的人員進入編輯團隊,建立學術底蘊深厚、年齡結構合理、國際化程度高的編委和審稿人團隊,為期刊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組建高水平、國際化的期刊編委會。期刊得到了全球增材制造領域學者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學會堅持開放合作的辦刊宗旨,以建設世界一流的增材制造專業期刊為目標,發揮學會國際交流資源優勢,建立了國際化的編委團隊。編委會由來自13個國家的42位頂尖專家學者組成,期刊主編由被譽為中國“3D 打印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教授擔任,共同主編由法國技術科學院院士、CIRP Fellow、法國南特中央理工學院Alain Bernard 教授擔任,執行主編由西安交通大學李滌塵教授擔任,副主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呂堅院士、清華大學林峰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田小永教授擔任;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7 位、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2 位、歐洲科學院院士1 位、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 位。國際編委比例超過50%,且很多編委都具有國際知名期刊的任職經歷,具有豐富的辦刊經驗和先進的辦刊理念。中青年編委作為團隊的中堅力量,占比超過了40%。

2023年7月,AMF 首屆青年編委會成立大會在南京召開
為提升AMF 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影響力,培養編委會后備力量,為青年學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和展示平臺,期刊面向全球公開招募首屆AMF青年編委,于2023年7月成立了AMF 青年編委會。青年編委會的成立是充分發揮青年學者的學術專長、激發編委會工作活力、擴大期刊影響力、實現學報品牌升級的具體舉措和現實行動,為推動期刊不斷向前發展,為我國增材制造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
成立專業化、高素質的期刊運營團隊。作為《中國機械工程學報》的系列分刊,AMF 依托主刊多年的人才建設,建立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業務能力極強、團結協作緊密的高水平辦刊隊伍。編輯部現有人員5 人,其中學科編輯3人、出版編輯2 人,具備編審職稱的工作人員2人、副編審職稱的工作人員1 人,獲得碩士學位的4 人,全部學科編輯均已從事學術期刊出版工作10年以上,具有豐富的編輯業務經驗和敏銳的學科領悟力,1 人獲得第五屆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銀牛獎、3 人獲評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優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