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慧
【摘 要】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的完成離不開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支撐。鉆研文本,找準思辨切入點,巧借支架,搭建思辨著力點,運用語用訓練,拓展思辨內化點,是依托教材建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模式的一種嘗試,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切入點 支架 語用訓練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語文課標設置的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為目標,在思辨性思維引導下開展的閱讀與表達活動。語言是載體,思維是本質,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開發智力、培養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文本的思維能力,采用思辨性閱讀教學方式,讓思辨能力點亮閱讀課堂的火花,幫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筆者將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建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新模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適當的策略充分發揮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優勢,切不可讓學生為了思而思,為了辨而辨。對文本的感性認識是進行思辨性閱讀的前提,教師應關注文本,設計恰當的思辨情境,為思辨性活動的開展提供切入點,自然而然地激發并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1.關注文本矛盾,培養質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學生思維的認知起點,確定學生思維發展的區域與空間,引導他們關注文本的矛盾點,進行“提出疑問—表達質疑—得到答案”的探究活動,從而促進思維的縱向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應特別關注文本中令學生產生疑問的部分,重視學生的提問,鼓勵他們進行大膽質疑和獨立思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采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這個寫法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章中一共寫了三件事,這三件事的順序可以顛倒嗎?”筆者對這位學生的發言進行了表揚,并以這個問題為探究點,引導學生自主思辨與答疑。
在思辨性探究活動中,學生理清了事件之間的關系,喚起了質疑與思辨意識,學會用理性的思維進行多角度思考。
2.巧用語言空白,提高思辨能力。隱藏在文本中未被展現的部分有時候也是文本的精髓,甚至會更有利于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活動。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文本,就需要鍛煉學生對文本的敏銳性,對文本中的語言空白進行理性思考。
課文中第三件事只交代了當時的信息:一名中國婦女的親人被外國人的汽車軋死,這名婦女向中國巡警請求幫助卻反遭訓斥。文章并沒有展開細致的描寫,這為學生深度感悟和想象提供了大量的空間。于是,教師在課堂上拋出問題:“這件事為什么對周恩來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學生對洋人、巡警、圍觀群眾的形象進行了思考,不知不覺走進了故事情境中,將所思所感呈現出來,與人物進行深層次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煉了邏輯能力與理解能力,促進了理性思維的提高。
思辨性閱讀應符合學生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為了讓學生主動發現文本意義,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幫助他們建構信息,如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激發他們思辨的內驅力,以此為關鍵點,促使他們投入思辨性閱讀的情境中。
1.借助導圖,學習思辨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從整體出發梳理文本,提煉關鍵詞,并進行思維發散,將課文內容清晰而直觀地展現出來,逐漸掌握思辨閱讀的方法。
這篇課文沒有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對三件事展開描寫,對四年級學生而言,閱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結合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概括,抓住時間、地點、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進行梳理。學生采用連線、箭頭、連接語等方式清楚展現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不僅提高了概括能力,還讓思維進行了橫向關聯與縱向融通。
將思維導圖作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工具,能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化。學生在多次閱讀訓練中掌握并鞏固思辨方法,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合作學習,運用思辨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閱讀與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可以滿足學生的交流需求,為所有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問題,滿足學生發言欲望,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各組之間進行交流和信息互換。這種形式不僅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還讓學生邊學習邊互動,收獲更多的思維啟發。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強化,變得更加靈活。
以本課為例,筆者先設計一個探究問題:默讀課文,找出描寫“中華不振”的語句,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體會。小組成員結合對文本的分析,進行自主閱讀交流。接著,筆者組織辯論賽,讓學生圍繞“中國巡警能不能主持公道”這一問題展開辯論。雙方激烈討論,思維不斷碰撞出火花,也逐漸理解了當時悲慘的社會狀況和“中華不振”的原因,愛國情感得到升華。
學生在互動中汲取他人的學習思路,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不同想法,實現思維的拓展。語文教學有了厚度,語文素養也有了高度。
3.資料拓展,優化思辨方法。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停留于學生語言與情感的習得,還要向學生傳遞重要的價值觀念。

這篇課文歷史年代感強,上課之前,筆者先讓學生自主搜集周恩來的相關資料以及舊中國貧窮落后的時代背景,課堂上再向學生介紹了舊中國屈辱的歷史,幫助學生明白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理想的原因,從而讓他們深刻理解和感悟文章內涵。筆者還讓學生通過默讀、互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體會少年周恩來和其他學生志向的不同。在一次次對比中,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誓言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思辨性表達則很好地指向了語文的實踐性。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得到貫徹實施。學生在思辨中表達,在表達中思辨,能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1.創設語境,促進生成表達。學習的過程就是個體在語境中不斷喚醒、聯想、積累、實踐,并獲得生長性材料的過程。學生從思辨性閱讀中獲得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情感體驗,智慧與思維得到啟迪。教師可以創設符合文本的語境,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引導他們挑選、辨別、內化、加工所需的語言材料,幫助他們形成個性化思維。
課堂教學接近尾聲時,筆者出示一組圖文資料(西部山區生活狀態、航天技術亟須改進),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面對這樣的現狀,請你們表述自己為什么而讀書,并說清楚理由。這樣的設計提高了學生思想的高度,引導他們進行個性化思考和有理有據地表達。
教學環節層層遞進,教師在情境中提供討論的機會可以不斷激活學生思維,在情節中搭建運用的舞臺,促進學生思辨性表達生成,實現訓練目標。
2.借助練筆,鞏固語言表達。寫作是一種體現思維的言語表達方式,學生也需要運用思辨性思維進行寫作。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習作訓練與文本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思辨性能力。因此,小練筆可以借助習作目標,作為連接閱讀與習作表達的橋梁。
本單元的習作目標是學習寫一封信,小練筆可以讓學生初步接觸書信的要素。在口語表達之后,筆者設置了這樣的環節:請你以周恩來的口吻給魏校長寫一封信,寫清楚自己立志的原因;以學生的口吻給中國巡警寫一封信,告訴他們中國一定會崛起;以新時代好少年的口吻給周恩來寫一封信,告訴他中國如今的富強。學生可以任選一個內容進行練習,教師再引導他們有理有據、條理明晰、板塊分明地進行書面表達,借助單元習作目標,明確內心想表達的主題,對相關信息進行重構,融入思辨性思維。
這樣的過程將閱讀與習作對接,形成獨特的思辨性表達文本。思辨性表達不應僅停留于表達能力的鍛煉,還要建構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學生從被動的表達中解放出來,在基于語用的思辨性表達中發展思維,建構語言。
綜上,教師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任務,簡化學習難點,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滲透了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思想,讓學生建構語文素養,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太陽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