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序之始,萬象皆新。
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首的汪士慎,擅繪梅花,格調高古,疏密有致,后世譽之“格高百年”,其有一方閑章——一生心事為花忙。
每年冬月既望,江南文友即在朋友圈中,曬起了他庭院里綻放的蠟梅盆栽。隔著屏幕,似乎能嗅到遠方傳來的各色花香;忍不住跑去太平角海邊,卻見木棧道旁的幾叢稀疏蠟梅,才剛剛發出若有若無的嫩苞,一副不緊不慢的淡定樣子,花期遙遙無望。
北方地寒,蠟梅多開在春節前后;江南,盛花期則在臘月,其可延續至正月。故臘梅稱作冬之花、寒客,謂之不畏寒也。江南的園林之中,蠟梅不可或缺,蘇州拙政園、留園、獅子林中,粉墻黛瓦映襯下的黃色蠟梅,頗入畫,極似吳冠中筆下的水墨作品。
近年來,附庸風雅如我,新年常在家中置幾樣清供,聊以自娛。除水仙、天竺、佛手之外,梅瓶中定要插上兩支蠟梅,一長一短,瓶中貯水及半。含苞的蠟梅,開在室內,暗香浮動,沁人心脾,亦應節景。
中國古代的繪畫,過去曾有一個專門的題材,稱作“歲朝清供圖”,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后漢書》卷39《周磐傳》記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碧拼聭烟永钯t注曰:“歲朝,歲旦。”自漢武帝以后,“歲朝”均指農歷正月初一。流傳至今年代較早的繪畫作品是北宋畫家趙昌與董祥創作的《歲朝圖》。至清代,金農、高鳳翰、任伯年、陸恢,以及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孔小瑜、唐云等皆是此中妙手。
歲朝清供,相對固定的品種是蠟梅和天竺,又稱“歲寒二友”。為了烘托新年的喜慶祥和氣氛,添加諸多象征祥瑞之物,如水仙、松竹、菖蒲、萬年青、山茶、佛手、如意、靈芝、柿子以及賞瓶、盆景、瘦石等,取物名之諧音“事事如意”“松柏常青”“福壽綿長”等,其不僅是一幅慶祝新年的繪畫作品,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博與精深。
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雅俗共賞的《歲朝圖》,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向往,在這里也祝愿讀者朋友新年如意,萬事順遂。(作者系青島知名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