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父母掃興了20年”“14歲女兒為媽媽做一桌子菜反被數落”“兒子偷偷給媽媽買花被指責”等多條吐槽父母掃興的短視頻相繼火上熱搜,引發了網友對“掃興式父母”的討論。
有人說,“父母總愛挑刺,不管我送什么,帶他們吃什么總要被數落幾句”。有人表示,家有同款父母,和他們分享成就和經歷,等來的往往是直擊靈魂的拷問,“為啥沒考第一”“有時間為啥不去讀書”。但也有人表示,每個人都有掃興的時候,沒必要小題大做。
這一熱議話題確實給我們的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情感表達等帶來一些觸動和思考。究竟“掃興式父母”是不是真掃興?掃興的背后是什么?
一
“掃興式父母”為何掃興?
不久前,有媒體發起了關于“掃興式父母”話題的征集活動,收到網友回復近700份,展示了大量相關案例。其實,透過這些案例,不難發現掃興背后的真相。
“這項鏈我也不戴,買了真浪費。”“不用你給我做飯,有這時間不如多背幾個單詞。”“不就考個100分,下次你能保證還考100分?”當子女送上愛的禮物時,有些父母拒絕接受;當子女取得好成績時,有些父母不以為意,顯得很掃興。
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其實他們內心是欣喜驕傲的。說完那些話,他們或許轉頭就和朋友炫耀“我兒子會做‘四菜一湯,味道還不錯呢”“我閨女厲害,這次考了滿分”;或許悄悄把項鏈戴上對著鏡子照了又照,逢人就秀秀。但很多父母并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和子女溝通時缺乏技巧和耐心,急于達成“不給孩子添負擔”“不讓孩子得意忘形”等目的,容易用抱怨代替感謝,用“潑冷水”代替贊賞,用激勵鞭策代替肯定。
“又買這些不實用的,亂花錢。”“凈吃這些垃圾食品,早晚吃出病來。”當父母說出帶有心疼勸誡意味的話時,在有的兒女聽來,全是掃興打擊,但其實是因為他們不善表達。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從小被呵護著長大。很多孩子對父母,也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一方面希望自己不被父母過多管束,一方面又希望得到父母無條件地配合支持。“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也是最大的詛咒。”當父母以說教、否定、拒絕等方式回應時,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可能會對此記憶深刻,而忽視了父母那些溫暖的心意和溫馨的時刻。這也是一種“記憶偏差”。
“我想來場想走就走的旅行,父母說我沖動、燒包。”“我愛跑馬拉松,父母卻覺得我應該更用心工作。”這些掃興場景又透出了兩代人在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沖突。父母與孩子生長于不同的時代,思想觀念上有著各自鮮明的時代烙印。年齡大點的父母,因為成長于物質匱乏的年代,憂患意識強,養成了先苦后甜、節儉度日的生活理念。年輕點的子女,尤其是“90后”“00后”,生長在物質豐富的互聯網時代,他們更重視情緒價值,更熱衷于體驗生活。父母跟不上孩子的思路,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想法,中間隔著一道很難逾越的代溝,掃興就難以避免。
二
“掃興式父母”為什么引起熱議?
在“掃興式父母”被當成普遍現象熱議時,我們也要警惕輿論陷阱,避免被帶節奏,陷入誤區。
“掃興式父母”能夠引發熱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年輕網民數量大、活躍度高、存在感強。根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20-29歲的上網人群已達1.56億。他們手持“話筒”,愛發聲、會發聲,聲量自然更大,而父母的聲量相對較小。另外,根據傳播學中“群體感染”和“沉默的螺旋”理論,當周圍的朋友都在分享被父母掃興的經歷時,自己為了合群,也會搜尋展示“同款父母”的證據,“掃興式父母”這一現象便在互聯網中格外“顯眼”。
語言具有復雜性,包括語言結構的復雜,也包括因為語境和文化等因素而傳達出的語意的復雜。“腦子里想的”“嘴上說的”和“別人聽到的、理解的”,往往有偏差,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起被父母掃興,每個人都能搜刮出來不少例子,但分享這些例子不一定是在“聲討”父母。年輕人喜歡調侃,許多人分享類似經歷或許只是“炫”自己對父母的關愛,順便“曬曬”父母心口不一的可愛。他們分享的時候沒準揚著微笑,或者還帶著點“凡爾賽”,但在網絡傳播時,容易產生偏差。
而且,“掃興式父母”的案例所覆蓋的地域、年齡群體有限,并不能代表大多數子女的看法,而由此便得出父母都掃興的結論,未免有失偏頗。其實,不同年齡段的子女對父母是不是掃興,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只有成為父母,才能更懂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我們從孩子變為新手父母,再成長成熟,每一次蛻變,都會對父母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那些曾經對父母的不滿和吐槽,也將漸漸釋然。
三
如何讓親情的流動更順暢?其實,如今親子關系已和從前大不相同。代際之間情感傳遞更直接,走心溝通更多,朋友式的相處更常見。比如,有孫女孫子給爺爺奶奶拍視頻,記錄搞笑對話;許多“90后”父母既能板起臉來講道理,也能嘻嘻哈哈和孩子瘋玩;子女帶父母旅行,拍vlog記錄相處的過程……
每個人都想擁有不掃興的父母,每個人也都想成為不掃興的父母。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嘗試,讓親情的流動更加順暢。
換個位置,站在對方的角度“想”。當孩子抱怨父母掃興、不理解自己的時候,也當反思,自己有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有沒有看到他們的奉獻和付出,有沒有嘗試理解他們。當然,父母也當換位思考,多想想孩子的愛和信任,多肯定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正如網上很火的一篇文章所說,“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愛你”。
換個方式,像對待“外人”那樣“說”。這個世上,有一種情叫血脈親情,打斷骨頭連著筋。但正是因為如此,雙方往往缺乏適當的情緒管理,常常“撈起話就說”,表達不講究。一方面,不妨像對待“外人”那樣對待親人,多一點用心和包容;另一方面,拿出對待自己人的真誠,多一點溝通和共情。前陣子,一位網友通過和媽媽坦誠交流,成功讓媽媽從打擊變為鼓勵,給大家“打了樣”。
換個路子,以對方喜歡的方式“做”。“代溝”客觀存在,但只要雙方都往前邁一步,彼此的距離就會近一點。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慣,用對方更能接受的方式表現關愛。比如,父母習慣節儉不舍得花錢,子女帶他們出門旅行時,不妨告訴他們,“酒店和機票都是打折買的,超級便宜”。又如,子女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色,父母就及時給予鼓勵和贊美。尊重彼此,體諒彼此,相互“投其所好”,才是愛意的美好表達。
“關系是人生的一部分。你處于關系之中,是關系的一方。所以,你變了,關系自然會變。”讓我們以愛之名開始改變,書寫父母與子女間更溫暖的“雙向奔赴”。
(摘自《青島宣傳》王婷、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