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教育”源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文以載道”的思想,構建以文道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旨在將愛國愛校的價值觀深植于學生心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他們在優秀校園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一、“三原則”:明確“文道”的內涵
基礎性與全面性原則、文化性與教育性原則、傳承性與創新性原則是明確“文道教育”內涵的三個重要原則。文道教育思想統領下的校園文化建設遵循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放在首位,著重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始終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新時代的文道教育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傳承的基礎上,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讓創新成為“文道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動力。
二、“三建設”:滲透“文道”的理念
(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潛移默化,環境中浸潤
校園文化墻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長廊、宣傳欄、文化墻等設施是展示校園文化、體現文道教育理念的重要窗口。文化墻是校園文化的多方位展示,是學校選取的教育觀、價值觀的一種集中釋放,是學校綜合素質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與表現。[1]“要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在創設文道教育的校園文化墻設計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文道統一”的核心,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展現校園文化。
除校園整體環境文化的建設以外,教室墻壁文化建設也不容忽視。作為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室文化墻的建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讓學生圍繞“文道教育”的主題,自主設計、主動參與教室文化墻的建設。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成就感,在實踐中培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每一次駐足欣賞時感悟文化墻所展示的思想,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接受文化的洗禮。
(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陶冶情操,培養認同感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核心在于“文”與“道”的深度融合與傳承。以“文”為教育之基,以“道”為教育之魂,構建“文道教育”校園精神文化,增強學校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培養出既有豐富文化底蘊,又具備高尚道德品質的新時代接班人。
“文道教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在課堂,加強“文道”統一的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活動能有效地傳遞和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用春風化雨般的方式實現文化傳承、價值引領,促進學生精神內化和素養提升。[2]
此外,也應建設具有“文道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設施,打造利于“文道”精神傳播的平臺,營造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師生基于“文道”理念進行多元文化交流,尊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從中探尋傳統文化發展的新路徑。
(三)校園活動文化建設:寓教于樂,體驗中感悟
多彩的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在建設校園活動文化時,圍繞著“文之基、道之魂”的核心,寓文道教育于校園活動中。
文道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鼓勵創新,利用現代科技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如舉辦經典誦讀、書法展覽、名著分享會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利用VR、AR等現代技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尋找優秀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定期邀請專家學者、文化名人來校舉辦文學、藝術、歷史等方面的講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也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校園活動中綻放光彩,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成就和自信。在重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校園活動文化建設也不能忽視集體意識的培養。校運會、班級匯演或是年級間的比賽競爭,是培養學生集體精神和協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的好時機。
三、效果評估,點亮“文道校園”的篇章
“文道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滲透于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通過系列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動文化的建設,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將愛國愛校思想深植于學生心中。同時,通過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的一張名片,更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和基石,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載體。
構建以“文道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是新時代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小學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必須深入認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培養一批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蘇醒.文化墻在小學德育中的作用及其發揮[J].教學與管理,2020,(29):7-9.
[2]石煒君.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三進”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9):53-54.
(作者單位:鄒嬋,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附屬陽西方正中學;唐鑫,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