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廣杰



[摘 要]文章以“中國的河流”為例,設計“走遍中國尋秋水、地區分布辨河流、水文特征探成因、最美季節觀河景”四個分主題貫穿教學主線,提供主題式情境教學,探討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聚焦素養內涵,整合教材內容;選擇生活素材,創設整體情境;關注學生主體,細化教學實踐;落實多元評價,促進深度學習。
[關鍵詞]核心素養;主題式情境;地理教學;中國的河流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5-0095-04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地理課程要“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深度參與地理學習活動”。情境化教學有助于凝練地理課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促進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主題式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主題情境,并設計教學問題和活動,從而引導學生課堂學習的教學方式[1]。主題式情境教學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融和特色主題的情境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筆者在進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河流”第一課時的教學時,結合10月份各地河流秋水景觀差異,創設了“尋秋水之美——中國的河流”這一主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中國河流的分布及水文特征 ,讓學生通過情境活動了解河流分布的空間差異、水文特征的時空差異,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河流”是“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章中的重要內容。“河流”第一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我國的主要河流,歸納出我國內、外河流的分布特征。同時,河流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不同地區、不同河段、不同時間內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差異,河流的水文特征也是本課的核心內容之一。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歸納能力,學生通過地圖閱讀和資料分析,能獲取一定的地理信息。本節內容涉及我國地形、氣候等已學知識,教師通過利用學生最近發展區,采取層層遞進設置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三、教學設計
指向核心素養的“中國的河流”教學設計見表1。
四、指向核心素養的主題式情境創設策略
(一)聚焦素養內涵,整合教材內容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個人終身學習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課程的關鍵任務[2]。“河流”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了解中國的主要河流及其分布、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前者側重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培養,學生需要掌握河流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后者需落實地理實踐力,并結合人地協調觀開展關于河流水文特征差異的探究。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統籌本節教學內容,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重難點搭建內容架構。
(二)選擇生活素材,創設整體情境
在情境中融入素材有利于課堂情境生活化、真實化,來源于生活的素材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學科知識就在身邊,從而增強學科信任感[3]。
主題式情境應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和科學性,能夠體現認知沖突。教授本節內容時正值深秋,身邊的河流呈現出秋水靜謐的特點,這種地理差異在時空分布上均有體現,因此“秋水”能夠成為本節內容的素材和“情境主題”。為體現地理課堂的真實性,教師還需要挖掘素材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在情境教學的基礎上圍繞核心主題情境展開探究。筆者結合四部分教學內容創設“尋秋水(河流)、辨(內外)河流、探(水文特征)成因、觀河景(水文差異)”四個分主題,呈現出鮮明的秋水主題和整體性情境。
(三)關注學生主體,細化教學實踐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指向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應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深度學習,通過分主題將情境內容模塊化、結構化,這有助于教學實踐內容的細化,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本文梳理“河流”一節教學中的問題,結合課堂情境,分別納入分主題活動中予以呈現,并依次預設學生回答;增設課堂“賞秋水,觀秋水”的環節,優化情境活動,讓課堂兼具思辨性和美感;面對水文特征的差異,鼓勵學生觀看解說后相互交流;設置開放性作業——“制作河流名片”,幫助學生提升知識運用能力。通過細化教學實踐,合理利用學生最近發展區,可以引導學生以主觀視角進入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對應的學習模塊,助推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落實多元評價,促進深度學習
新課程強調評價方式要多元化。教師在進行主題式情境教學時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關注生成性問題、及時點評,并鼓勵、引導生生互評,讓學生能夠及時理解、深化所學知識。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前置活動“收集身邊的秋水”引導學生發現河流差異,進入關于河流的區域認知學習;通過探究內、外河流的影響因素,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問題;通過觀察列舉的五條河流景觀,指出這些河流水文特征的差異和形成差異的原因,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運用開放性問題幫助學生強化人地協調觀。通過以上基于核心素養內涵的任務驅動,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問題的探究與解決,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與互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促進深度學習。
五、反思與展望
本節課筆者以探尋秋水為線索,以“走遍中國尋秋水、地區分布辨河流、水文特征探成因、最美季節觀河景”為分主題,創設了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同時,課程內容與素材緊密銜接,課程環節緊扣、層層遞進、構思新穎、貼近學生生活。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在于:一方面,本節課內容設置較均衡,內、外流區的分布和特征內容安排較多,水文特征的探究部分應給學生留足時間,讓學生加強討論,體現課程對難點的側重;另一方面,五條“秋水”(河流)作為本節課亮點可加強提煉,并圍繞這五條“秋水”設計相關活動,為“河流”大單元教學做好鋪墊。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馬春榮. 基于主題式教學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3.
[2] ?張孝偉. 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教材“活動”板塊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3] ?白榆.生活素材在初中生物學情境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20(3):19-20.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