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生器是竹雕工藝的一個重要品種,也是明清竹雕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仿天然物如花果、鳥獸、昆蟲、人物等制作的單體或組合的工藝品,因其形態逼真,故稱為像生器。以竹子為材質,或者以竹子為主要材質制作加工的像生器,在我國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以文獻為證,至少在明代中期,其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并涌現出以嘉定朱纓為代表的一批知名竹刻大家。而竹雕像生器主要用竹子的根部(含根須和竹鞭)來創作,題材則以植物、動物和人物為主。
據清代文獻《竹人錄》記載,竹雕像生器的第一位作者,是明代“嘉定三朱”中的朱纓。朱纓(1520年-1587年),明代書畫家、竹刻家,字清父,號小松,南直隸松江府嘉定(今屬上海)人。其所作植物類竹雕像生器,有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高11厘米的明代朱小松竹根制佛手(如圖)。其呈仰立狀的折枝式雙佛手,攲正有致,色為深褐。其枝葉相連,秀逸清麗,形體獨特,下承云紋木座。還有“小松”楷書款識,刻于枝端。佛手轉側不同,高低錯落,盡管只有一雙,但其精微的變化,開合的指裂,已然頗具賞玩之意。佛手還有“佛祖之手”的吉祥寓意,故成為常見的明清時期工藝題材。而此朱纓制雙佛手,不僅充分利用竹根的肌理,還加上構思巧妙的雕琢,實為佛手題材的尚品。
朱纓之子朱三松所刻的像生器作品,創作題材比其父有所拓展;除了植物和動物以外,還有人物作品。由于朱纓和朱三松父子的共同努力,從而確立了像生器作為嘉定竹刻一個重要品種的地位。到了清代,嘉定派竹人不僅繼承了朱氏像生器制作的傳統,并又有了發展,涌現出如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封氏三兄弟”等一大批制作高手。他們創作的竹雕像生器,不但注意“肖形狀物”,且更加注重“寄情寓意”而意必吉祥。
(摘自《收藏快報》魯祖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