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賓,董隆隆
(1.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2.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經營管理站,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優化配置農村生產要素、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完善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20年3月,平頂山全市2217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的登記、核實和確認工作。1170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1059個行政村完成了股權設置及折股量化工作,811個行政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進一步明確平頂山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導好村集體經濟,結合調研實例分析如下。
近年來,平頂山地區加快推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通過集體資產的登記、核實、確認等工作,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6個行政村(A、B、C、D、E、F為村化名)實地考察,以及與村兩委、農民合作社、農村雙創致富帶頭人座談,梳理了平頂山市村集體經濟的主要模式如下。
A村是平頂山市市轄區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村民3126人,2009年以來實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份分紅的分配方式,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要求,利用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村級留用地以及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余的土地,發展商貿設施、菜市場、生產經營用房等物業項目,形成特色商業區、專業玉器批發交易中心,一站式購物商業街。現該村有5家村辦集體企業,股民2609人,10余年來A村的集體資產由當初的1億多元發展壯大到20多億元,股份制合作社股民年均分紅收入達到2萬元,已累計分紅近4億元。
B村地處淺山丘陵地帶,406戶村民,共有土地5000余畝,多為山岡薄地,但種植艾草得天獨厚,且一次種植多年收獲,每年可收三四茬。村集體經濟利用統一經營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以“公司+農戶”的方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以每畝補貼700元的政策鼓勵農戶種植艾草,與某醫艾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對艾草進行深加工,生產的艾條等多種艾制產品遠銷日本、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效益可觀。目前該村流轉土地2100畝,全鎮累計流轉2 萬多畝種植艾草,同時發展艾制品加工企業3家,形成了艾草育苗、種植、管理、加工、銷售、產品研發的產業鏈條。
C村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集體經營基礎,通過與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合作,農田種植實行4個“統一”,即統一機耕、統一施肥、統一灌溉、統一收獲,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同時大力發展食品廠、設施蔬菜、蔬菜加工運輸等村辦企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每年給全村分紅20余萬元。
部分行政村結合各自生產生活實際,通過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校舍、廠房、倉庫、生產裝備、設施等集體財產,實行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利用現有經營性資產,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等服務經濟,獲得租金收益。如D村將40個冬暖式大棚和30畝集體耕地流轉給蔬菜合作社,年收租金20萬元。
E村地處山區,土地貧瘠,交通落后,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但坐擁得天獨厚的冰川遺址,充分挖掘歷史與優質地下水資源優勢,引進純凈水生產企業,推出“垛上冰泉”品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僅純凈水開發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就超過30萬元。同時該村深山林立風景秀麗,有30余位百歲老人的“長壽村”稱號,利用自然風景及人文景觀發展特色旅游服務、積極打造旅游路線、農家院等,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F村利用上級扶貧、移民、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項目政策,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每天可收入1000多元。該村結合本縣制定的《某縣振興紅牛產業三年行動方案》,積極發展紅牛產業獲得縣級財政扶貧支持。隨著紅牛產業的發展壯大,2019年F村被列入該縣紅牛產業扶持重點村,獲得扶持資金180萬元,產業收益的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持續發展,產業收益的70%用于增加農民收入。
近幾年平頂山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地區實力仍比較薄弱,發展中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
截止到2020年3月,平頂山市2217個行政村中只有811個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247個行政村頒發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有經營收入的622個,只占28.1%,沒有經營收入的村1595個,占71.9%;收入總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村只有5個,50萬~500萬元的村有56個,561個村收入總額在50萬元以下,占有經營收入行政村的比重高達90.1%,整體來看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不大,發展差距相對較大。
已脫貧貧困村由于獲得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村集體經濟發展也更快,而非貧困村既無大力度的政府支持,又無企業、資產,村集體資源也少,增收能力不強,集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同時有的區域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轉化成本較高,還有的村由于流轉的土地、山林已承包到戶,村集體經濟可利用的資源存量不足,或資產權屬不明晰管理粗放等均導致發展基礎薄弱。
一是部分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到位,覺得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村經濟作出的貢獻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缺乏內在發展動力,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淡薄,常常出現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等現象,同時對集體資金、集體資產和集體資源簡稱“三資”缺乏有效的管理,在集體資產運營方面,沒有長遠的規劃和思考。二是村集體村民忙于自家生產生活,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關注、不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缺乏有效市場信息,缺乏長遠發展戰略與思想,無法明辨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的方向與方法,也沒有改革現有農村經濟的勇氣,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潛力。
制定農村集體經濟詳細的發展戰略規劃,既可以明確階段性和長遠性發展目標,又可以避免開展實施中的一些困難,而完善高效的配套措施可以推動、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但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平頂山市大部分農村缺乏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和配套的發展措施,致使發展質量不高。又由于一些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初期的資金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補助收入及爭取到的政策扶持資金,收入來源穩定性差、持續性不強。若后期發展中失去了財政補貼,加之以傳統農產品銷售為主、較低產業層次的集體經濟,原本獲得的收益就較少,面臨目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若再缺乏穩定的銷量,村集體經濟收入將呈現斷崖現象。
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成功與否和負責人的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經營方式直接相關。村兩委干部多為集體經濟負責人,既懂經濟、又懂管理、又有技術的綜合性人才較少,缺乏對市場行情、市場規律的深入分析,一些決策經不起市場經濟的考驗,加之常規繁重復雜的工作,村干部壓力較大,對村集體經濟學習、管理也缺乏精力投入。還有一些工作人員易知足常樂,缺乏承擔風險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固守原有財富,不能根據市場和自身情況及時進行調整。除此,基礎設施和發展相對滯后的農村對青年人才缺乏吸引力,加上一些村集體產業吸納的勞力有限,對村民收入的提升影響力不大,導致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也不夠高。研究發現,人才匱乏已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為加強農村集體經濟人才隊伍建設,要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正面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鄉村本土能人、有返鄉創業意愿和回報家鄉愿望的外出農民工、優秀農村生源大中專畢業生以及科技人員等人才領辦、創辦集體經濟,同時村集體經濟現有組織要加強學習投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以此滿足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村集體經濟模式要結合實際,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和產品結構。如是選擇以產業為核心,以農戶為基礎,按股分紅、按勞分配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實現土地集約化、機械化、高效化生產;或是選擇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統一經營管理,農民以土地入股,自身勞動為工資獲得雙份收益;亦或是選擇各項生產資源優勢互補,村村聯合的社區合作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根據村集體經濟相應的發展模式,不斷完善自身財務管理、人員管理、資產清算等制度,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
政府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現有渠道安排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積極扶持集體經濟發展,擴大村集體經濟受益面。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項目申報和實施主體參與涉農項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把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支持重點,開發專門信貸產品,在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合理確定貸款的額度、利率和期限,拓寬抵質押物范圍。同時各級有關部門要出臺優惠政策,充分整合農業、林業、扶貧、農開、供銷等各方面的資金項目進行打捆使用,重點投放,更多投向農村一線,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注重吸引和利用社會資金投入,制定落實在融資、稅收等方面的相關優惠政策,實現借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