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梅 汪雨杭 馮蕊琪 張向輝
東華大學a.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b.現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51
在多年以來的傳統文化復興浪潮下,漢服在社會上的影響不斷擴大。經過歲月的沉淀與洗禮,漢服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符號與文化輸出的載體。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漢服市場規模達125.4億元,并有望在2025年達到191.1億元[1]。漢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越來越多的兒童愿意將漢服用作日常服裝和節日慶典的禮服穿著,漢服也能有效培養青少年和兒童的文化自信與審美素養。當前,現代漢服體系研究的重點大多集中在針對成人漢服的歷史、藝術、結構等綜合研究,缺乏適應兒童的現代兒童漢服的形制與結構研究[2]。此外,市場零售的兒童漢服也普遍存在著形制混亂、款式同質化嚴重、結構設計粗糙、品質參差不齊等不良現象[3],兒童漢服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空白。研究兒童漢服的結構設計方法與數字化實現可以為兒童漢服的推廣和質量提升提供參考。
兒童漢服結構可以用以下三種主流方法設計:第一種是樣板縮小法,由于針對成人的漢服結構設計已經相對成熟,很多兒童漢服的紙樣都是通過等比例縮小成人漢服紙樣得到的。第二種是公式法,目前已經有研究在對漢服紙樣進行分析后總結出漢服細部尺寸的回歸關系式[4],利用人體的凈尺寸即可構建樣板,又稱為回歸式法。第三種是原型法,原型法是當代服裝結構設計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5],基于童裝原型通過合適的加放量來完成兒童漢服的結構設計。依據歷史兒童漢服形象,首先總結分析兒童漢服的形制款式,再選擇合適的樣本進行基于三種不同方法的結構設計,再用數字化虛擬試衣進行檢驗、應用和評價。進行方法優缺點的對比,將兒童漢服的結構設計具體化,探索兒童漢服結構設計的規范路徑,為兒童傳統服飾設計提供參考,有助于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目前對于兒童漢服的研究大多為以歷史時間線為主線梳理的歷代兒童服飾特征描述[6]或是針對兒童漢服的藝術設計[7],缺少對兒童漢服形制與款式的體系化闡述與總結。采用典籍研究法對古代兒童形象進行收集,查閱實體書、電子書、古畫以及包括嬰戲圖圖錄、大類古代服飾圖錄等圖錄收集古代兒童形象。在圖像提取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命名和分類,對形制、款式、季節、應用場合、性別等信息進行整理,并按朝代先后排序,共獲得有效圖像樣本102個。兒童漢服樣本的時代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隋唐、宋、明時期的樣本數量最多,更具有代表性,可作數字化實現的參考。

表1 不同時期兒童漢服樣本分布情況
成人傳統漢服形制通常分為上衣下裳制和上下連屬制兩大類[8],在概念上較為寬泛。對于兒童漢服,形制的劃分可以更細致。根據搜集整理的兒童漢服形象圖片,借鑒漢服形制體系,可將兒童漢服的形制劃分為“衣褲制”、“衣裳制”、“通裁制” 、“深衣制”和“圍裹式”五類。五類形制及其對應的古代圖像如表2所示。

表2 兒童漢服形制分類例圖
衣褲制指上身穿衣、下身穿褲的著裝,是兒童最常見的日常穿著形式,主要包括背心、半臂搭配合襠或開襠長褲等。衣裳制指上身穿衣、下身穿裳的著裝形式,主要搭配方式為上襦、短衫搭配筒裙、褶裙或馬面裙等。通裁制是指上下相連、無橫向斷縫的長款服裝形式,這類服裝主要包括交領長袍、圓領袍等,內里穿褲裝作為打底。深衣制是指分別裁剪上衣下裳,再縫合為一體的服裝形式[9]。這類服裝在先秦時期普遍穿著,后世對深衣制的效仿衍生改良出了襕衫、朱子深衣和明式深衣等服裝。兒童漢服的深衣制以后世改良形式為主,并具有較高的禮儀性質。圍裹式是指一片式衣片包裹身體而形成的服裝形式,對于兒童,圍裹式服裝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幼童著涼和保護幼童的身體部位,主要包括肚兜、腹圍和屁簾等。
兒童漢服的典型款式可分為六類:上衣、半臂、背心、肚兜、褲裝和裙裝。對應款式圖樣如表3所示。

表3 兒童漢服款式分類例圖
為精簡表達,所有長袖上裝都被歸入“上衣”款式,“上衣”包括襦、襖、衫、袍、褙子、深衣等多種細分款式,其領型、袖型、長短等因素各有差異,如領型有直領、斜領、交領、圓領等不同款式。豐富的變化使上衣成為兒童漢服中最為復雜、種類最為繁多的款式,構成了兒童漢服的主體部分。半臂是短袖上衣,也稱“半袖”,袖長一般在肘部及以上,多單穿,也可作為外罩御寒,在兒童畫像上經常出現。背心是無袖上衣,通過前片系帶閉合穿著,吊帶背心套頭穿著,多用作襯衣。肚兜則更為簡便,只用于遮蓋胸腹部,是中國兒童服裝的典型代表,盡顯嬰幼兒可愛之態。民間流行在肚兜上刺繡吉祥圖案,以表護子佑子的美好祝愿。肚兜的主要形狀有梯形系扎式、菱形系扎式和抹胸式。
褲裝最早是作為御寒衣物穿于下裳之下的,合襠褲稱為“裈”,開襠褲稱為“袴”。兒童穿著的褲可分為合襠長褲、開襠長褲、短褲和背帶褲。而裙裝是由一片或多片衣片拼接后,通過圍裹系帶進行固定的下裝,分圍裳、齊胸褶裙、齊腰褶裙、馬面裙四種形式。
首先,選定合適的漢服款式進行研究??钍綉獫M足大眾化、美觀且有一定結構設計復雜程度的條件。綜合考慮服裝的代表性和復雜程度,選定圓領大襟上衣、交領大襟上衣和直領對襟上衣三款上衣來進行結構設計對比實驗。上衣的變化較為靈活,三種不同的領子可較為直觀地表現結構設計方法的效果。
在Vstitcher軟件中調用Alvanon 中國系列女童中間體人臺,人臺基礎尺寸信息如表4所示。除此以外,使用3D測量工具測量所需非默認的體型數據,如臂展為119.5 cm等。將人臺正面截圖,在人臺關鍵部位設置輔助線,直接在人臺截圖上繪制款式圖,以助下一步的研究。

表4 130cm標準兒童人臺信息及部分尺寸
以標準兒童人臺的尺寸為標準,以穿著的合理性為基礎,基于專家指導根據款式圖設計了三款漢服規格,漢服的部分關鍵規格尺寸如表5所示。

表5 三款漢服上衣的規格設計
基于所選款式進行兒童漢服的結構設計對比,采用樣板縮小法、公式法和原型法這三種常用的結構設計方法分別對三款兒童漢服進行結構設計,比較其樣板合理性。
樣板縮小法是指將古代流傳下來的與已有研究的成人漢服紙樣或紙樣數據,按照成年人與兒童的身體數據如胸圍、身高等之比等比縮小,得到兒童漢服紙樣。
PatternCAD可以實現樣板的自動縮小,在該軟件中導入三款漢服上衣的成人樣板,分別輸入標準兒童與成人體型數據,其中,成人的體型數據基于標準體型160/84A。以樣板前中心線和袖中線為基準,縮小成人漢服上衣,得到三款兒童漢服的樣板。
三款兒童漢服部分關鍵部位的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值如表6所示。

表6 樣板縮小法繪制的兒童漢服上衣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值
從表6數據可看出,樣板縮小法得到的三款漢服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別均較大。對于圓領大襟上衣,其與規格設計最大的差異主要集中在袖子、下擺以及門襟區域,差異原因主要是成人圓領大襟的衣身廓形和袖型都與兒童的有顯著不同,體現為成人款廓形為大A型,兒童款為小A型,成人款為琵琶袖,兒童款為窄袖等,袖肥與胸寬、袖寬之間存在松量不均衡現象,浮余量較多。對于交領大襟上衣,衣長、里襟高等差異較大,袖子較窄從而可能因堆疊造成不美觀。直領對襟上衣在衣長、通袖長及下擺寬上也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梢园l現,樣板縮小法不太適用于兒童漢服的原因在于,部分漢服品類的成人款與兒童款結構并不相同,且在兒童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并不會以相同比例變高變厚,體型的顯著差異造成了直接縮小樣板的局限性。
公式法中的公式是指參考已有研究提出的漢服回歸關系式[4]。將規格設計數據如衣長、腰寬、袖長等代入公式,得到三款兒童漢服的各細部尺寸,從而繪制紙樣,不同款式的回歸關系式有所不同。部分關鍵部位的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值如表7所示。

表7 公式法繪制的兒童漢服上衣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值
通過表7數據可知,圓領大襟上衣的數據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門襟和里襟上,而交領大襟上衣和直領對襟上衣的大部分差值較小,但如門襟高、袖肥也有一定差異,袖肥過小可能造成穿著不適及褶皺增多。如要調整結構,則需對回歸公式的系數與常數項進行調整,效率較低,調整后對穿著效果的改善也較為有限。已有研究的漢服回歸關系式是基于成人漢服的尺寸數據建立的,其應用在兒童漢服上時,無法全面地適應兒童體型特征或表達兒童漢服的細部結構,但與樣板縮小法相比,結構合理性更強一些。
以東華童裝原型[10]為基礎,以規格設計數值為參考設計放量,進行兒童漢服紙樣的構建。先將兒童體型數據中的凈胸圍(64.5 cm)、凈臀圍(67.25 cm)與身高(130 cm)代入童裝原型生成標準人臺的個體原型。接著進行胸圍變化設計,控制胸圍松量至少在8cm;將衣長下放至規格設計值,繪制下擺起翹;自前中心線與下擺中點向左取門襟下口寬的值,自下而上繪制門襟,向右取里襟向上繪制里襟;自原型后領點豎直向下量取領寬繪制領緣弧線和領口線,以圓領大襟上衣為例,結構設計圖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原型法的圓領大襟上衣結構圖
基于原型法設計的結構尺寸是基于規格設計控制放量的結果,部分關鍵部位的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值如表8所示。

表8 原型法繪制的兒童漢服上衣樣板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的差值
由表8數據可見,基于原型法構建的漢服紙樣數據與規格設計數據差異較小。由于童裝原型是基于兒童體型特征建立的,且放量是有意控制的結果,因此結構設計的尺寸與規格設計數據有著較高的契合度。但原型法較為依賴規格設計的準確度與結構設計者的經驗,過程也較其他兩種方法更為復雜,繪制樣板的速度較慢。
除差值對比外,對于三種方式設計的三個款式共九個紙樣,還分別在標準兒童人臺上進行了虛擬試衣并將輪廓疊加比對。平面疊加對比圖如表9所示,其中橙色線條是用樣板縮小法繪制的樣板,藍色線條是用公式法繪制的樣板,而綠色線條是用原型法繪制的樣板。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用三種方法繪制的樣板在不同部位上都表現出了差異,相比橙色和藍色線條,綠色線條更加適應兒童體型,均衡、不起翹,衣長、袖長、袖肥和袖底松量都在平衡狀態,且較為光滑平順,這意味著該樣板穿著時褶皺更少,穿著效果更利落。

表9 三款漢服虛擬試衣效果疊圖
綜合對比各個樣板的數據差異和虛擬試衣效果,可以總結出三種方法的優缺點和特殊性,如表10所示。樣板縮小法雖然數據獲取較為容易,步驟簡單,但結構最容易發生錯誤,容易不適合兒童體型特征;公式法雖然數據可調整,但由于成人漢服與兒童漢服的區別,公式的參考性較低;原型法較為靈活、適用范圍廣,且結構設計尺寸最為合理,能夠實現較好的穿著效果,但比較依賴前期的規格設計且需要設計者的經驗。

表10 三種結構設計方法的優缺點對比
為進一步驗證原型法在兒童漢服應用上的普遍性,用原型法進行更多兒童漢服款式的結構設計,并虛擬試衣、評價穿著效果。
進行數字化實現所采用的軟件是Vstitcher,其可以實現真實感較高的服裝和面料仿真效果,但無法同時實現自定義發型、導入貼圖等功能。因此在Vstitcher已有功能的基礎上,輔以CLO Standalone、3ds Max、Illustrator和PatternCAD等制圖、建模軟件和技術途徑,實現更細致的兒童漢服虛擬高仿真效果。
首先進行兒童漢服的款式設計,規劃其著裝層次,繪制款式圖,并對這些款式進行色彩搭配設計及面料選擇??钍桨ǚ筋I對襟短比甲、交領大襟琵琶袖短襖、馬面裙、圓領大襟短袍、褶裙、直領馬甲、直領大襟中衣、吊帶背心、分片裙。基于兒童標準人臺體型數據別分別進行規格設計,并用原型法構建樣板。例如,圓領大襟短袍的部分規格設計尺寸如表11所示。

表11 圓領大襟短袍的部分規格設計尺寸
再借助Vstitcher和其他建模軟件進行面輔料和印花等細節的虛擬仿真,并將所有樣板依照搭配組合進行縫合和虛擬試穿,試穿效果如表12所示。

表12 三套兒童漢服的數字化實現
最后采用滿分5分制的主觀評價標尺的問卷形式,向10名具有制版經驗的專家征求對虛擬試衣效果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虛擬真實性、整體穿著效果和結構合理度等,最終的平均分值如表13所示??梢钥闯?數字化結構實現的效果較好,兒童漢服套裝的結構較合理也較為美觀,通過原型法實現了兒童漢服良好的結構設計,通過虛擬試衣與建模軟件實現了美觀性較強的數字化實現。

表13 兒童漢服數字化實現效果評價
通過對秦朝至明朝的兒童圖像樣本的搜集和整理,總結出兒童漢服著裝的形制和款式,將兒童漢服劃分為衣褲制、衣裳制、通裁制、深衣制以及圍裹式共五類基本形制,并總結歸納出上衣、半臂、背心、肚兜、褲裝、裙裝共六大類兒童漢服典型款式。從三種結構設計方法的比較入手,進行了兒童漢服的款式設計、結構設計以及虛擬仿真。以三種兒童漢服典型上衣款式為例,對比了三種結構設計方法的適用性、樣板合理度與穿著效果,并總結了基于原型法構建兒童漢服的途徑與方法,為兒童漢服的設計提供了方法借鑒。對兒童漢服進行數字化虛擬仿真,并就虛擬試衣效果的真實性、美觀性、均衡程度進行評價。使兒童漢服的設計具體化,拓寬了兒童漢服的設計途徑,可為兒童漢服的結構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