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霞,任智敏,劉慧慧
心肌梗死主要是由缺血或缺氧造成的心肌細胞的不可逆性損傷[1-2]。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主要表現(xiàn)為ST 段的抬高,其較高的發(fā)生率、死亡率和復發(fā)率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3]。目前,臨床對于STEMI 主要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進行治療,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對患者的預后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對STEMI 患者實施PCI 手術后,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會發(fā)生ST 段回落不良情況,在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嚴重的心力衰竭、室速及室顫等[4]。在心肌細胞的損傷中,血清肌紅蛋白(myoglobin,MYO, Mb)和心肌肌鈣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是重要的生物學標志物,但其水平在損傷不同的時刻存在差異。miR-21 在心血管疾病的進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相比心肌損傷的生物學標志物而言,microRNA-21(miR-21)的穩(wěn)定性較好,對于臨床的診斷一致性較高。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患者的心肌細胞凋亡及損傷過程中炎癥反應的水平[5]。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外周血miR-21和NF-κB 對PCI 術后ST 段回落不良的預測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以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如皋市人民醫(yī)院行PCI 治療的150 例STEM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PCI 術后的心電圖進行分析,將ST 段回落超過50% 的患者作為ST 段回落良好組(n=44),其余則為ST 段回落不良組(n=106)[5]。納入標準:(1)符合STEMI 的診斷標準[6];(2)符合PCI手術指征。排除標準:(1)復發(fā)性心肌梗死;(2)結締組織病患者;(3)瓣膜疾病患者;(4)肝腎功能障礙患者;(5)凝血功能障礙患者。2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術中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PCI 術后ST 段回落良好組與ST 段回落不良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和術中資料比較
1.2 方法 PCI 手術:將患者推入導管室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治療,對于發(fā)病到入院治療時間在24 h 以內的患者,對梗死部位立即開展動脈PCI 手術,進行支架置入。對于發(fā)病到入院治療時間在24 h 以上的患者,及時對患者開展常規(guī)藥物治療,如患者仍有胸痛及其他心肌梗死癥狀,在心肌梗死發(fā)生后的7~10 d 及時進行擇期PCI 手術,進行支架置入。
1.3 觀察指標 于PCI 手術前對患者的miR-21和NF-κB 水平進行檢測。NF-κB:所有研究對象入組后即進行靜脈采血4 ml,離心15 min(3 500 r/min,r=20 cm),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對患者的NFκB 水平進行檢測。miR-21:所有研究對象入組后即進行靜脈采血4 ml,以Trizol 試劑進行總RNA 提取,以PCR 方法進行擴增,上游引物設定為5'-GTCCCCCAGCGCGACCCGACCATG-3',下游引物設定為5'-CAGTGCAGGCACGCCGGTCCGAGG-3',以U6 作為內參基因,使用2—△△Ct計算miR-21 的相對表達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采用ROC 曲線分析miR-21 和NF-κB 對ST段回落不良的預測價值。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T 段回落良好組與ST 段回落不良組患者miR-21 和NF-κB 水平比較 ST 段回落不良組患者術前的miR-21 和NF-κB 水平高于ST 段回落良好組(P<0.01)。見表2。
表2 PCI 術后ST 段回落良好組與ST 段回落不良組患者術前的microRNA-21 和NF-κB 水平比較(± s)

表2 PCI 術后ST 段回落良好組與ST 段回落不良組患者術前的microRNA-21 和NF-κB 水平比較(± s)
注:PCI 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NF-κB 為核因子κB
組別ST 段回落良好組(n=106)ST 段回落不良組(n=44)t 值P 值NF-κB(ng/L)0.55 ± 0.33 1.33 ± 0.11 21.614<0.01 miR-21 1.45 ± 0.95 2.28 ± 0.56 6.637<0.01
2.2 miR-21 和NF-κB 對ST 段回落不良的預測價值分析 miR-21 和NF-κB 聯(lián)合檢測對ST 段回落不良預測的曲線下面積為0.823,高于單獨檢測,ROC 曲線中ST 段回落不良患者的miR-21 和NFκB 臨 界 值 分 別 為2.30 和1.31 ng/L。 見 表3、圖1。

圖1 miR-21 和NF-κB 對ST 段回落不良的預測價值分析

表3 microRNA-21 和NF-κB 對ST 段回落不良的預測價值分析
在心肌梗死的治療中,選擇PCI 手術治療的患者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7]。PCI 手術也是心肌梗死血運重建的首選治療措施,但是術后約有30%的心肌梗死患者仍然存在ST 段回落不良的情況[8],PCI術后ST 段回落不良已經(jīng)成為臨床醫(yī)師目前關注的重點。
在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下,鈣離子、鉀離子和鈉離子處于平衡狀態(tài),患者心電圖的ST 段處于動作電位的平臺期,但在心肌梗死的疾病進展中,鉀離子的外流作用造成心外膜瞬時外向鉀電流呈現(xiàn)顯著的上升趨勢[9],心外膜心肌細胞的平臺期逐步消失,同時心內膜與心外膜之間的電位差繼續(xù)增大,導致了ST 段的抬高,隨著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灌注的改善,鉀離子的外流及心外膜瞬時外向鉀電流顯著下降,則ST 段會快速回落[10]。所以在臨床治療中,ST 段的回落幅度是心肌梗死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指標。從血液重建角度分析,雖然PCI 術后患者病灶部位的動脈獲得了血流[11],但是ST 段回落不良意味著心肌梗死造成的末端循環(huán)和血運并未恢復,所以在臨床上,病灶部位動脈血運的恢復并不意味著心肌組織的再次灌注成功[1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PCI 術后ST 段回落良好組和ST段回落不良組患者術前NF-κB 及miR-21 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心肌梗死疾病的進展中,心肌組織的嚴重缺氧和缺血,局部組織的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反應水平升高,內皮功能紊亂造成血管壁的光滑性下降,導致血栓形成的風險升高[13]。炎癥因子水平顯著升高,心肌細胞在炎癥因子的不斷刺激下,IκB 激酶被激活,IκB 激酶與細胞內NF-κB·IκB復合物的磷酸化點位發(fā)生絲氨酸磷酸化,泛素化修飾功能亢進,NF-κB 在血液中大量釋放[14]。何忠開等[15]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隨著心肌梗死情況的加劇,小鼠的NF-κB 顯著升高,提示NF-κB 的升高是造成ST 段回落不良的重要原因。miR-21 有調控內皮細胞炎癥水平的作用,在心肌細胞凋亡或損傷過程中,miR-21 水平的異常升高會激活PTEN/AKT 信號通路,進一步加劇機體心肌缺氧的氧化應激反應[16]。本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NF-κB 與miR-21 聯(lián)合檢測對PCI 術后心肌梗死ST 段回落不良的患者有良好的預測價值,miR-21 和NF-κB 臨界值分別為2.30 和1.31 ng/L。
綜上所述,NF-κB 與miR-21 聯(lián)合檢測對STEMI 患者PCI 術后的ST 段回落不良情況有良好的預測價值,通過對患者術前NF-κB 與miR-21 的檢測,可以預測PCI 術后患者的ST 段回落不良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