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雯 項瑞瑞 梁 薇 孟立仙 張樹立 孫桂枝 武文玉
(河北省張家口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ag spondylitis,AS)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通過侵犯脊柱、累及骶髂關節而發病。 AS會造成患者骨量減少、骨質被破壞,引起脊柱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2]。目前,現代醫學主要采用非甾體抗炎藥及抗風濕藥物對AS進行治療,但療效并不理想,長期用藥的副作用較大,停藥后易反復發作[3-4]。近年來中醫治療AS取得了較好的效果[5]。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我們應用督脈懸灸結合針刺治療AS 30例,并與常規西藥治療3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我院內科及中醫科寒濕痹阻型AS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8~56歲,平均(33.12±6.37)歲;病程3~10年,平均(5.24±1.37)年。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0~50歲,平均(32.45±6.76)歲;病程3~12年,平均(5.32±1.34)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AS的西醫診斷標準[6],并經影像學證實為雙側骶髂關節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中醫診斷為寒濕痹阻型[7],游走性關節疼痛,腰骶、脊背疼痛,晨僵;肢體困重,活動不利,活動后痛減,陰雨天加劇;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浮緊。
1.2.2 納入標準 可正常溝通;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不耐受,對針灸療法依從性差或畏針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常規西藥治療。美洛昔康片(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17)15 mg,每日1次口服;沙利度胺片(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129)50 m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療組 予督脈懸灸結合針刺治療。①督脈懸灸:取督脈、2條膀胱經的第一側線施以懸灸。指導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將艾條點燃對準患者左側頸肩部的膀胱經第一側線和督脈(距皮膚約1~3 cm),勻速下滑到骶尾部,循環此操作3次。換至患者右側頸肩部,同左側操作方法,循環3次。最后將艾條移至兩側頸肩部的膀胱經第一側線,操作方法同上。艾灸至皮膚紅暈為度,時間約為15~20 min。②針刺:取穴膻中、中脘、建里、天樞(雙側)、關元、氣海、曲池(雙側)、內關(雙側)、合谷(雙側)、血海(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溪(雙側)、太沖(雙側),疼痛明顯者去內關加外關,脾虛濕盛者加太白。常規消毒后,將毫針(0.35×40 mm)捻轉進針,膻中平刺13~25 mm,曲池直刺25~30 mm,內關直刺13~25 mm,三陰交斜刺25~33 mm,太溪直刺13~25 mm,太沖向涌泉方向刺20~30 mm,其他穴位均常規針刺38~50 mm。以平補平瀉法為主,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中醫證候積分[7]:對腰骶疼痛、腰肌活動受限、畏寒喜暖、晨僵、肢體困重等證候計算積分,治療前后按照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記0、2、4、6分,積分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②炎癥因子:治療前后采集2組患者靜脈血(清晨未進食)5 mL,置入抗凝管中,取1 mL樣本采用魏氏法測定紅細胞沉降率(ESR),另外4 mL樣本,離心機離心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③功能指數、病情活動指數及焦慮抑郁程度[6]: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AS功能指數(BASFI)、AS疾病活動指數(BASDAI)進行評價,分值與臨床癥狀呈正相關;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心理狀態評價,評分與心理狀態呈正相關。④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簡明健康調查問卷量表(SF-36)[8]對2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等8個維度,評分與該方面功能呈正相關。⑤復發率:隨訪2個月,統計2組總有效患者的復發率[1]。
1.5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證候減分指數進行療效評價,減分指數=(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100%。治愈:治療后,癥狀消失,減分指數95%及以上;顯效:治療后,減分指數≥70%,<95%;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減分指數≥30%,<70%;無效:治療后不符合上述標準[7]??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4%(28/30),對照組總有效率70.00%(21/3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治療4、6、8周后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組治療后CRP、ESR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4 2組治療前后BASFI評分、BASDAI評分及SAS、SDS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BASFI評分、BASDAI評分及SAS、SD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BASFI評分、BASDAI評分及SAS、SDS評分比較 分,
2.5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SF-36各項評分均較本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分,
2.6 2組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2個月,治療組總有效28例,復發1例(3.57%);對照組總有效21例,復發8例(38.10%)。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
AS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青壯年是高發群體[9]。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有大約400多萬AS患者,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殘疾[10]。AS發病早,病情難愈冗長,隨著病情發展,會對機體骨質破壞,使骨量減少,乃至引發骨質疏松癥,從而使患者喪失勞動力,不僅給其身心帶來影響,長期的治療也增加了其經濟負擔[11]。目前,AS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認為其發生與感染、基因、免疫等因素有密切關系[12]。因此AS無特效治療方法,西醫臨床上主要采用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進行治療。美洛昔康片屬于非甾體抗炎藥物,具有止痛、抗炎、退熱及消腫的作用[13]。沙利度胺屬于免疫抑制劑,可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兩者均可作為AS的治療藥物[14]。近年來,中藥內服、外敷、針灸及推拿等療法在治療AS上取得較好效果,已成為該病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
中醫學將AS歸為“骨痹”“腎痹”“筋痹”“大僂”“龜背風”等范疇,認為其病機為濕、熱、風、寒等外邪入侵,痹阻經脈,氣血不通,引發腰部疼痛、僵硬、屈伸不利、變形等[15]。治療原則應標本兼治,溫經散寒通絡,補腎填精強督。中醫針灸療法在治療AS上有其獨特的優點,可直接作用于脊柱、骶髂關節等部分,使艾灸藥力直達病所;針刺通過穴位、經絡,平衡陰陽及調整虛實。相關研究證實,在AS發生及發展中炎癥起到了重要作用,CRP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在機體免疫調節中具有重要作用。ESR可反映病情的變化,當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會引起ESR升高[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及CRP、ESR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更明顯(P<0.05),說明美洛昔康片聯合沙利度胺可減輕患者炎癥反應程度,一定程度減輕病情,而督脈灸治療通過溫熱效應,加上燃燒生成物及芳香作用,形成了綜合效應,可擴張病變部位的毛細血管,促進其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并提高對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的清理速度,從而起到降低炎性反應,減少炎癥因子聚集,減輕疼痛、抗炎的功效,加上針刺取穴可起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BASFI評分、BASDAI評分及SAS、SD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督脈懸灸聯合針刺治療,可將督脈、艾灸、腧穴合為一體,協調作用,調整虛實,平衡陰陽,溝通內外,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起到振奮元陽,化濕通絡,散寒除濕,補益腎氣的功效,最終調節機體活動功能,改善病情。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生活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督脈懸灸結合針刺治療AS的效果更佳,可明顯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復發率更低。
綜上所述,督脈懸灸結合針刺可明顯降低寒濕痹阻型AS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