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張 晴 翟亞蘭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外科,湖北 武漢 430071)
聽神經瘤是起源于前庭神經鞘膜的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6%~8%,發病后表現為耳鳴、眩暈、聽力下降[1]。手術是治療聽神經瘤的主要方式,雖然能切除腫瘤病灶,但易損傷面神經功能,導致面癱發生。對于此類面癱患者,目前治療多使用營養神經藥物,但是總體效果不佳,因面癱癥狀持續存在,不僅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也會為其帶來心理壓力。隨著中醫理論研究深入發展,近年來中醫在臨床上的應用更加廣泛,其中針灸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副作用少的優點,相關研究表明針灸治療面癱具有良好效果[2-3]。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們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治療聽神經瘤術后面癱34例,并與針灸配合神經營養藥物治療34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8例均為我院神經外科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齡39~70歲,平均(47.39±9.15)歲;病程3~28天,平均(13.25±3.78)天。對照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齡38~67歲,平均(46.95±8.73)歲;病程3~26天,平均(12.60±3.44)天。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依據《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4]中面癱的診斷標準,術前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為聽神經瘤。
1.2.2 納入標準 術后1月內出現面癱;H-B分級≥3級;簽署知情同意書,提供的個人信息完整屬實。
1.2.3 排除標準 其他病因引起的面癱;顱內感染,顱內壓增高;心肝腎器質性病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藥物過敏或禁忌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神經營養藥物治療。維生素B1片(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611)10 mg,每日3次口服;甲鈷胺片(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767)0.5 m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取穴:神庭、百會、前頂、后頂、風府、大椎、四花穴,以及患側面部攢竹、陽白、太陽、迎香、顴髎、地倉、頰車穴。患者側臥位,消毒皮膚后選用28號毫針刺入穴位,進針深度15 mm,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患者產生酸、麻、脹感后留針30 min;并將艾條插在針尾部,使用阻燃物保護皮膚,點燃艾條。隔日治療1次。
1.3.3 其他 2組治療過程中進行面肌功能訓練,操作要點:先用熱毛巾濕敷面部5 min,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嘗試皺眉、閉眼、聳鼻、示齒、鼓腮、開口笑、吹口哨等動作,逐漸擴大動作幅度,每次訓練10~15 min,每日訓練3次。另外,加強心理建設,通過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煩躁、恐懼等心理,保持情緒穩定。
1.3.4 療程 2組均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面神經評定量表(Sunnybrook)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變化。Sunnybrook評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經功能越好[5-6]。HAMA分界值是7分,得分越高代表焦慮情緒越嚴重[7]。PSQI分值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代表睡眠狀況越差[8]。②比較2組面癱癥狀緩解時間。
1.5 療效標準 顯效:H-B分級為1級,面部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有效:H-B分級為2~3級,面部神經功能部分恢復;無效:H-B分級為4~6級,面癱癥狀改善不明顯或進一步加重[9]。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7.06%(33/34),對照組總有效率79.41%(27/34),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
2.2 2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評分、HAMA評分、PSQI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Sunnybrook評分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HAMA評分、PSQ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后治療組Sunnybrook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HAMA評分、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評分、HAMA評分、PSQI評分比較 分,
2.3 2組面癱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治療組瞼裂變大、面肌癱瘓、口角斜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0.05)。見表3。

表3 2組面癱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天,
中醫學認為,面癱屬“口僻”“吊斜風”范疇。聽神經瘤術后出現的面癱癥狀雖與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相似,但其病因病機截然不同,是刀刃損傷了腦脈使瘀血內阻、腦脈不通所致。瘀血是關鍵致病因素,血瘀不化易化生痰濕、痰熱,導致痰瘀互結,因此化瘀通脈是治療原則。針灸治療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作用,通過刺激穴位,能激發經氣,調理氣血,改善麻痹癥狀。其中,神庭能通督調神,激發陽氣,調理臟腑功能;百會可調神寧志,升提陽氣,溫補陽氣;前頂、后頂兩穴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協同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風府具有醒神開竅益髓、化瘀通脈功效;大椎可通調陽經,溫補陽氣;四花由雙側膈俞、膽俞組成,具有調節氣血、活血化瘀作用。另外,面癱以口、眼部的肌肉活動障礙為主,針刺攢竹、陽白、太陽、迎香、顴髎、地倉、頰車,可疏通頭面部陽經經絡,進一步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
面神經元是各種信息的接收、整合和傳導中心,也是營養物質的主要合成場所,決定了面神經損傷后的變性、修復和功能恢復,直接影響面癱癥狀的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Sunnybrook評分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Sunnybrook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灸能進一步改善面神經功能。分析認為,使用神經營養藥物,可保護神經元胞體存活,預防其減少、凋亡,使受損的面神經再生和功能恢復[17]。針灸通過刺激面部陽明經穴、手足少陽經穴,可促使氣血通暢,改善局部微循環,調理神經功能。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所選針灸穴位,可調節督脈經氣,推動陽經氣血運行,發揮化瘀通脈、養神寧志的功效,改善神經內在環境,避免面癱癥狀復發,因此面神經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面癱癥狀不僅影響面部美觀性,同時患者因口語不利、咀嚼和吞咽功能受到影響,因此容易出現焦慮心理、睡眠障礙等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HAMA評分、PSQ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后治療組HAMA評分、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相關研究基本一致[18-20]。分析認為,焦慮和睡眠障礙均由面癱癥狀引起,患者在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下,不僅會產生焦慮情緒,而且影響夜間睡眠質量。治療組口服神經營養藥物聯合針灸治療,其面癱癥狀緩解更快,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精神心理壓力,負面情緒隨之消失,其睡眠質量得以提升。
面癱癥狀的緩解時間,不僅是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治療依從性,加快恢復速度、縮短治療時間,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瞼裂變大、面肌癱瘓、口角斜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0.05),進一步說明針灸配合神經營養藥物治療優勢明顯。這是因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將中醫和西醫各自的優勢相結合,發揮出協同作用,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在控制病情的同時可改善機體內環境,從而加快恢復速度,避免病情復發。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神經營養藥物治療聽神經瘤術后面癱療效更好,能加快面癱癥狀緩解,改善面神經功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