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光
用網球幫孩子們打開一個新世界,獲得實現理想的另一種可能。

王寶強執導并主演的電影《八角籠中》火爆熒屏后,一位教練訓練一群無依無靠的山區孩子參加格斗比賽,幫助他們走出大山的故事感動了許多觀眾。電影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到貧困兒童、留守兒童的困境,幫助他們看到夢想的曙光。
現實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練,用教打網球的方式,幫助山區孩子們找到了人生價值。看,在昆明市西山腳下的滇池旁邊,有一群朝氣蓬勃的佤族少年,他們正揮舞著網球拍,走向逐夢的球場……
2023 年7 月,8 歲的趙云祥和趙芝圓來到英國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賽場,和世界冠軍李娜一起觀看世界頂尖水平的網球賽。李娜與兩個孩子約定:“10 年后,你們要走進這個球場,讓別人來看你們打球,好不好?”她讓兩個孩子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在這里打球,并且聽到山呼海嘯般的喝彩聲……“好!”兩個孩子仿佛置身夢中,激動地和李娜擊掌相約。
2022 年9 月,一組“背簍少年”的照片火遍體育圈:黝黑的皮膚、質樸的笑容,少年一臉稚氣,背簍里裝的不是山貨,而是兩副網球拍。原來,他剛剛贏得2022 亞瑟士青少年網球巡回賽廣州站U14 組男單冠軍。他們都是大山里的孩子,不僅能夠從事網球運動,還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并與網球世界冠軍李娜見面了。而這一切,歸功于教練張曉洪。
張曉洪出生在武漢,14 歲之前是一名網球運動員。14 歲那年,他隨部隊轉業的父親來到云南改練籃球,后來進入云南省男子籃球隊。退役之后,他來到廣東一家民營企業做網球教練。老板待人隨和,而且社會責任感很強,喜歡做公益,張曉洪把他當成偶像,“將來我也要幫助別人!”
積累一些經驗后,張曉洪創辦了自己的網球俱樂部。他交際廣泛,頭腦靈活,手頭漸漸寬裕。從2010 年起,他開始投身公益活動,給貧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資和現金。然而,3 年過去,他發現這些幫助很難起到關鍵作用。物質上的給予只能幫一時,怎樣才能徹底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呢?
2014 年,張曉洪自駕游來到云南迪慶一個偏遠山村,住進一戶村民家。這家的小男孩給他當向導,帶他出去游玩。一天外出時,張曉洪發現自己忘了拿充電寶。“我去取!”還沒等張曉洪回答,小男孩就跑遠了。山路崎嶇難行,他估計要等1 個多小時。沒想到,僅僅20 分鐘后,小男孩就回來了。“你怎么這么快啊?”張曉洪吃驚地問。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跑習慣了。”
身體素質這么好,不練體育太可惜了。職業敏感讓張曉洪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教山里的孩子打網球!他看到山里的孩子身體素質過硬,能吃苦,覺得可以讓他們通過練體育改變命運。如果一個孩子靠打網球走出大山,一個家庭的命運也會因此而改變。
張曉洪開始付諸行動。他看到哪個孩子身體條件好,便到家中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如果孩子打出成績來,可以到大城市工作……”“就算打不出來,練得好也可以當教練,一個月的收入能養活一家人……”這些是張曉洪的心里話,可村民連網球都沒聽說過,怎么可能相信?
他們認為張曉洪是個“大忽悠”,甚至有人懷疑他是人販子。張曉洪原本還想每月收取一些食宿費,沒想到招生這么困難,于是一咬牙,向家長們承諾:只要把孩子交給他,訓練和生活費他全包。然而,依然沒人相信他。
換作別人,可能早就放棄了。可張曉洪一旦認準的事,無論多么困難,他都要想辦法辦成。2016年,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張曉洪終于得到家長們的信任,挑選出10 個七八歲的孩子,帶到昆明野象網球俱樂部學打網球。
不料,招生困難,訓練更難。張曉洪需要操心的不只是如何教孩子們打好網球,還有如何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克服語言障礙、提高學習成績等諸多問題。張曉洪既當爹又當媽,教孩子們洗澡刷牙,為他們做飯洗衣;每天上午開車送孩子們去上文化課,下午再帶他們練網球。
花錢的地方太多。為了節省開支,張曉洪找來幾個集裝箱改裝成宿舍,和孩子們一起住在里面。俱樂部一共有4 塊網球場地,其中一塊專門給這些孩子用,其余3 塊則正常運營,收取培訓費,也是這家私人俱樂部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張曉洪看來,網球是技藝而非手段。他想通過網球來點燃山區孩子們的夢想,讓他們的人生多一個出路。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起初,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要面臨什么樣的生活,從未走出過大山的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最初的興奮消退后,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讓他們只想逃離。
2017 年春節10 天假期結束后,竟然沒有一個孩子回到訓練場。張曉洪只好到他們家里挨個兒勸說,最后拉回來7 個孩子。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訓練方式是不是太過嚴格,思來想去,他發現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訓練,網球會給自己帶來什么。
張曉洪決定走進孩子們的內心。通過每晚講睡前故事,讓他們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從而激發斗志。“費德勒從2004 年首登男單世界第一之后,在該位置上連續穩坐237 周,創下了公開賽連續‘霸榜’世界第一的周數。在4 年多時間里,他幾乎沒有敵手。當他站在世界舞臺上,全場為他歡呼,你們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感覺?”“驕傲!”“自豪!”“勝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
見他們來了興致,張曉洪繼續講道:“每個人都應該活得有價值,讓自己的生命發光,讓自己被別人看到,你們也一樣!”聽著教練的話,孩子們的精神為之一振。張曉洪轉而又說:“其實,小時候的費德勒是個‘熊孩子’,輸了球經常摔拍子。他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于是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從此搖身一變成為網球小天使。所以遇到困難時,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克服……”
張曉洪不僅給孩子們講有關網球的故事,還給他們講歷史名人的故事。在他循循善誘之下,孩子們開始認真練起網球。
但張曉洪發現,有一個孩子認為做運動員不用好好學習,寧可訓練也不去上文化課,期末考試數學只得了8 分。他把那個孩子叫到跟前,叮囑他:“下學期可要好好學習,一定要有進步!”孩子很聽話地點點頭。一學期過后,孩子高興地說:“教練,我這次有進步了!”張曉洪欣喜地接過試卷一看,9分!上次8 分,這次9 分,還真是有進步,張曉洪哭笑不得。
他撫摸著孩子的頭,耐心地對他說:“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文化都很重要。運動取得的成就,和文化水平也有一定關系。比如乒乓球奧運冠軍鄧亞萍,不光球打得好,還到清華大學學習,后來又到英國劍橋攻讀博士呢!”后來,這個調皮的孩子再沒逃過課,成績也漸漸追了上來,數學能達到70 多分。
張曉洪不只是孩子們的教練,還是孩子們的人生引路人,甚至更像一位父親。每天晚上,看到孩子們都睡了,張曉洪才能安心睡覺。他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雖然訓練嚴格,但沒有一個孩子受過傷。
一次,有記者問孩子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張教練說?”孩子們說希望教練戒煙。記者問為什么,孩子們說:“吸煙對身體不好,不想讓教練離開我們。”一旁的張曉洪聽了,鼻子一酸,感動地說:“你們的建議我會考慮,我答應你們的事就一定會做到!”孩子們越來越懂事,這讓張曉洪很欣慰。更讓他高興的是,這些佤族少年開始在比賽中嶄露頭角。
2020 年10 月,張曉洪準備帶孩子們到各地參加“全國耐克杯青少年網球巡回賽”。為了鼓舞士氣,他向隊員們承諾:“這次誰拿到冠軍,我就獎勵他一部手機!”孩子們歡呼雀躍,努力訓練。巡回賽結束,這群孩子竟拿了十多個冠軍,有的還是雙冠王,張曉洪一下買了6 部手機。孩子們拿著手機,興奮地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報喜……
這次比賽讓孩子們找到了自信,也看到了只要努力就能改寫命運的希望。他們更加刻苦訓練,再也不用教練督促。張曉洪擔心孩子們的身體受不了,規定6 點半才能開始訓練,誰違反規定要受處罰。結果,早上5 點,張曉洪來到訓練場,看到已經有好幾個孩子在訓練了。
“我們的場地可能是全國利用率最高的網球場。”張曉洪自嘲的口氣中帶著驕傲。因為孩子們漸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了自己為什么要打網球。
第一批孩子入隊后,每年張曉洪都會從云南的村寨里挑選幾個孩子來練網球,到現在已經有55人。2022 年火遍體育圈的“背簍少年”王發,就是第二批入隊的佤族少年。他每天揮拍7000 多次,6 年穿壞54 雙球鞋,有無數個“長了毛”的網球……這些都是王發的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的見證。一個大山里的孩子因為網球改變了人生軌跡,引發全社會關注,也讓野象網球俱樂部走進大眾視野。
很多人不理解張曉洪,女兒也曾埋怨他:“您不把錢給我花,卻都給陌生孩子了,為什么呀?”“你以后就知道了。”張曉洪當時和女兒這樣解釋。女兒長大后,看到孩子們打出成績,也讀了媒體對父親的報道,漸漸理解了父親。
其實,張曉洪一直非常欽佩在云南創辦了華坪女子高中的張桂梅校長。在他看來,不僅文化可以扶貧,體育也可以扶貧。“作為一名60 后,我不能只為自己而活,更要有社會責任感。我希望網球能給這些孩子帶來好運。”張曉洪樸實的想法正在慢慢實現。
河北省廊坊市網球協會了解到孩子們的故事后,非常支持張曉洪,在廊坊建了一家新的俱樂部,還給孩子們提供訓練和比賽的經費。如今,張曉洪帶領一批孩子從云南球場邊的“集裝箱宿舍”搬到了寬敞的新宿舍。小球員們再也不用擠在狹小的場地上輪流打球了,因為這里有12 塊全新的球場。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看到孩子們在逐夢的路上越走越遠,張曉洪很高興。2023 年8 月18 日,他帶著孩子們到秦皇島參加全國巡回比賽,明年打算帶他們參加國際比賽。
但賽事級別越高,費用越高,這讓張曉洪壓力很大。多年來,張曉洪把全部心血花在了這些山區孩子身上,除了帶孩子們訓練,還不斷尋找合作、贊助,希望更多人來關注和幫助這些山區孩子。趙云祥和趙芝圓能與世界冠軍李娜見面,就是一家企業贊助幫他們圓的夢。
近年來,通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云南各地各村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張曉洪還要繼續從大山里尋找體能好的孩子,和電影《八角籠中》里的格斗教練向騰輝一樣,幫山區孩子通過體育實現夢想。
現在,孩子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不僅知道網球,還學習編程,參加足球比賽,并且成績優異。張曉洪用網球幫孩子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獲得實現理想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