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靜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鼻竇黏膜的慢性化膿性炎癥,病程超過12周,典型癥狀包括鼻塞、流膿涕、頭疼、面部悶脹、味覺喪失等[1]。臨床認為,慢性鼻竇炎發生主要與竇口鼻道復合體的引流、通氣障礙有關,往往可采用鼻竇鏡手術來矯正患者的異常解剖結構,達到改善竇口引流、通氣功能的目的[2]。但也有學者認為,鼻竇鏡手術并不能直接治療慢性鼻竇炎,而是單純地創造一個結構合理、引流和通氣通暢的鼻內環境,并不是對慢性鼻竇炎患者的化膿性炎癥進行治療,故而,需在鼻竇鏡手術圍術期開展綜合性治療,以提升療效[3]。西醫通常采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治療,雖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也具有一定不良反應,且遠期臨床療效有效[4]。慢性鼻竇炎屬中醫“鼻淵”的范疇,以脾胃濕熱證居多,臨床治療應以清熱化濕、排膿通竅為主[5]。而清竇通竅湯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排膿、活血通竅之效,可對癥治療慢性鼻竇炎[6]。研究發現,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可誘導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多種炎癥因子的表達,導致慢性鼻竇炎疾病的發生發展[7]。甲殼質酶蛋白40(chitinase protein 40,YKL-40)在炎癥反應和結締組織的修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反映機體的炎癥狀態[8]。基于此,本研究就清竇通竅湯輔助手術治療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血清IL-17和YKL-40表達水平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2年1-12月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取雙色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22~63歲,平均(38.74±5.63)歲;病程3~25個月,平均(11.15±3.02)個月。觀察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24~63歲,平均(38.69±5.93)歲;病程4~27個月,平均(11.36±3.0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9];2)符合中醫鼻竇炎診斷標準[10],辨證分型為脾胃濕熱證,主癥為鼻塞、頭痛、膿涕,次癥為味覺減退、乏力、食少,舌脈象為苔黃膩、脈滑數;3)知情同意;4)癥狀發作期。排除標準:1)接受過鼻內鏡手術;2)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3)近一周內服用過治療鼻部疾病相關藥物;4)對研究藥物過敏;5)急性傳染病;6)依從性差。
對照組予以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具體如下。1)術前:術前7 d起給予150 mg羅紅霉素膠囊(江西聚仁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042)口服,3次/d;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81)噴鼻治療,每側鼻孔2掀(100 μg),1次/d。2)術中:全身麻醉后進行手術操作,92例患者均選擇Messerklinger術式,將病變鼻竇開放,解除不同程度的鼻腔阻塞,手術過程中,盡可能保留正常鼻竇黏膜,鼻息肉者采用電動切割鉆切割息肉[3]。3)術后:給予1 g注射用頭孢曲松鈉(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3431)靜脈注射3 d后,給予150 mg羅紅霉素膠囊口服,3次/d,服用2周,50 μg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噴鼻,每側鼻孔2掀,1次/d,連用4周。
觀察組加用清竇通竅湯治療。方劑:忍冬8 g、連翹8 g、黃芩9 g、細辛8 g、白芷3 g、辛夷8 g、薏米8 g、車前子12 g、魚腥草8 g、藿香8 g、花粉6 g、皂角刺6 g、丹參8 g、山甲8 g、蔓荊子8 g、桴薊8 g、桔梗6 g、甘草6 g。1劑/d,水煎取汁,2次/d,飯后口服,7劑為1個療程。術前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竇通竅湯1個療程,手術方式同對照組,術后給予1 g注射用頭孢曲松鈉靜脈注射3 d,服用清竇通竅湯4個療程。
1)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癥狀、體征基本消失,N≥90.00%為治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66.67%≤N<90.00%為顯效;癥狀、體征有所減輕,33.33%≤N<66.67%為有效;癥狀、體征無改變甚至加重,N<33.33%為無效[10]。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中醫證候:包括鼻塞、膿涕、嗅覺減退、頭痛以及中鼻甲腫大、鼻黏膜充血,按正常、輕、中、重分別記0分、3分、6分、9分[10]。3)IL-17和YKL-40水平: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速度離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IL-17和YKL-40,所用試劑盒均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鼻塞、膿涕、嗅覺減退、頭痛以及中鼻甲腫大、鼻黏膜充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鼻塞 膿涕 嗅覺減退 頭痛 中鼻甲腫大、鼻黏膜充血對照組 64治療前 6.78±1.24 5.06±1.43 4.93±1.38 6.28±1.63 4.75±1.63治療后 3.11±1.03a 1.75±0.56a 2.56±0.70a 3.31±0.72a 1.75±0.40a觀察組 64治療前 6.52±1.15 4.92±1.38 4.89±1.32 6.32±1.74 4.68±1.25治療后 2.63±0.35ab 1.26±0.28ab 1.79±0.54ab 2.66±0.59ab 1.52±0.34ab
治療后觀察組IL-17和YKL-4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IL-17和YKL-40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IL-17和YKL-40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IL-17(pg/ml) YKL-40(μg/ml)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55.08±10.36 30.09±7.33 9.05±1.13 5.11±1.02觀察組 46 55.62±11.38 22.45±6.69 8.98±1.08 4.05±0.83 t值 0.238 5.221 0.304 5.119 P值 0.812 <0.001 0.762 <0.001
調查發現,在耳鼻喉科初診患者中,約13.02%患者為慢性鼻竇炎,該病雖不會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但可嚴重影響其的生命質量[11]。近年來研究發現,中醫在治療慢性鼻竇炎方面以其獨特的優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12]。清竇通竅湯是以中醫的傳統理論為指導,以脾胃虛弱、脾不化濕、濕熱內阻、外感易發為病因,并以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而組成的方劑,具有清熱化濕、排膿通竅之效[13]。
本研究對慢性鼻竇炎患者實施清竇通竅湯輔助手術治療后發現,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鼻塞、膿涕、嗅覺減退、頭痛以及中鼻甲腫大、鼻黏膜充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應用清竇通竅湯輔助治療臨床療效更佳,具有加速鼻塞、膿涕、嗅覺減退、頭痛以及中鼻甲腫大、鼻黏膜充血臨床癥狀消退的優勢。方中忍冬可消癰排膿、清血解毒;連翹可除脾胃濕熱;黃芩可清熱燥濕;魚腥草可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細辛可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白芷可祛濕、活血、通竅、排膿;辛夷可通鼻竅、散風寒;藿香可芳香化濁、通竅排膿;桴薊可除濕益燥、健脾益氣;花粉、薏苡仁可健脾滲濕;車前子可清熱排濕、通竅排膿;皂角刺可排膿;桔梗可祛痰排膿;丹參、穿山甲可祛瘀排膿;蔓荊子可清利頭目、鎮痛抗炎;甘草用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發揮通竅排膿、清利頭目治其標,健脾活血、清熱利濕治其本之效[14],進而緩解患者鼻塞、膿涕、嗅覺減退、頭痛以及中鼻甲腫大、鼻黏膜充血等癥狀。
研究表明,慢性鼻竇炎的發病與IL-17和YKL-40的表達密切相關[7-8]。IL-17具有強大的促炎癥反應作用,能誘導機體產生炎癥因子以及趨化因子,還可促進多種細胞的成熟與分化[15]。在慢性鼻竇炎中,過敏原刺激IL-17分泌,導致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高水平的IL-17又可作用于炎癥細胞,促進炎癥細胞分泌炎癥因子,并增強局部炎癥反應,促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YKL-40可參與細胞外基質重建,其異常的高表達可能與慢性鼻竇炎患者炎癥、組織重構和細胞異常增殖等病理狀態有關[16]。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IL-17和YKL-4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清竇通竅湯可降低IL-17和YKL-40表達水平。忍冬能抑制小膠質細胞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釋放,發揮抗炎作用;穿山甲能增加白細胞數量,發揮抗炎作用;蔓荊子中的有效成分為黃酮類似化合物,可發揮抗炎作用;魚腥草具有抑制傷口滲出,加速受損部位的再生以及愈合,從而發揮抗炎作用;此外,甘草、細辛、黃芩也同樣具有抗炎作用;連翹具有殺菌、抑菌的功效,且作用效果與其濃度相關;黃芩對革蘭氏菌、白念珠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殺菌、抑菌作用,同時還有抗病毒作用;白芷、桴薊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辛夷可對10多種致病性真菌產生抑菌作用;此外,天花粉、皂角刺等也同樣具有抑菌、殺菌、抗病毒作用;車前子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生成,釋放NO的功能,起到舒張血管,保護血管內皮,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甘草具有甘草多糖成分,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魚腥草、皂角刺等也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全方合用以達抗炎、抗病毒、抑菌、調節免疫之功,故而可以下調IL-17和YKL-40表達水平[17-18]。
綜上所述,對慢性鼻竇炎患者實施清竇通竅湯輔助手術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加速臨床癥狀消退,有效降低IL-17和YKL-40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