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李鴻菲 胡琴琴
中風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其中約50%以上的患者在發病后會遺留偏癱,導致活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降低生命質量[1]。目前,針對中風偏癱患者以對癥治療及功能鍛煉為主,但仍有患者偏癱癥狀無明顯改善[2]。中醫康復醫學認為中風偏癱多因腦髓神經受損,經血不達腦絡,腦失所養所致[3]。針灸為中醫常見療法,用于中風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已獲得良好效果,能夠發揮疏通經絡、運行氣血、保衛機體的作用[4]。穴位敷貼是中醫針灸與藥物結合的一種方法,以經絡理論為基礎,將制備好的藥物貼于可治療疾病的穴位上,以刺激經絡,起到疏通經絡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就穴位敷貼聯合針灸對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6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西醫診斷:符合腦卒中[6]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風痰阻絡、肝陽上亢、氣虛血瘀等證型判定標準[7]。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首次發病,且發病時間<6個月;3)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癱;4)患者或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器質性病變;2)凝血功能障礙及急慢性感染;3)針灸不耐受;4)伴有精神疾病,依從性差,無法配合臨床研究。
兩組患者均根據臨床腦血管疾病治療指南對癥治療,如調節血脂、降壓、營養神經、抗凝、早期康復鍛煉等。對照組實施針灸治療,使用華佗牌針灸針(0.25 mm×40 mm),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取百會、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啞門、風府、四神聰等穴位,隨證加減,痰熱腑實者加內廷穴,氣虛血瘀加氣海、關元穴,風痰阻絡者加豐隆穴等。常規消毒所取穴位后,行針,采取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敷貼治療,敷貼藥物由冰片、大黃、莪術、三棱組成,將藥物研磨成粉,用水調和成膏狀,制成厚0.3 cm的小藥餅,將藥餅固定在準備好的醫用膠帶上后,貼于心俞、腎俞、肝俞、脾俞穴位處,8 h/次,1次/d。連續治療3周后,停止1周后再開始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共治療3個療程。
1)中醫療效:治愈: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5%;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證候積分減少<30%。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共11個條目,總分42分,得分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成正比。3)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FMA)評估,包括上肢(66分)、下肢(34分)兩部分,總分100分,得分與肢體功能成反比。4)日常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評估,共10個條目,總分100分,得分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IHSS及FMA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NIHSS及FMA評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NIHSS評分 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4323.15±4.5513.68±3.67 56.48±4.1371.58±5.76觀察組4323.21±4.6111.43±2.35 55.98±4.2480.46±6.43 t值 0.061 3.386 0.554 6.745 P值 0.952 0.001 0.581 0.000
治療后觀察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BI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BI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 43 54.64±5.85 70.25±6.65 11.5570.000觀察組 43 55.43±5.91 82.16±7.16 18.8800.000 t值 0.623 7.992 P值 0.535 0.000
中風可分為腦出血和腦梗死兩種,其中腦出血多與高血壓相關,出血后會造成腦組織壓迫,致使大腦細胞及組織出現損傷及壞死,而腦梗死發病因素更為復雜,多因動脈血管粥樣硬化、血小板聚集,誘發血栓形成及脫落,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使腦部神經細胞因缺血缺氧而發生損傷[8-9]。中風兩種類型雖然病因不同,但均會造成大腦細胞組織損傷,導致發病后遺留上下肢癱瘓等癥狀,喪失自理能力,增加患者身心負擔[10]。
近年來,中醫康復醫學已廣泛應用于中風后神經功能損傷患者輔助治療中,其中以針刺最為常見,但針刺作用時間較為短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康復進程[11]。穴位敷貼則能夠彌補針刺作用時間短這一不足,將針灸與中藥完美結合,利于加速康復進程[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及FMA、BI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中風偏癱患者實施穴位敷貼聯合針灸治療效果較佳,利于受損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合谷穴為手陽明經原穴,針刺該穴具有健脾益氣功效;太沖乃足厥陰原穴,可調氣血,補肝腎,而肝主筋,具有調節關節功能[13]。太沖與合谷配合療效增倍,為治療中風后遺癥主穴。曲池為手陽明與大腸經的合穴,可治療上肢癱瘓,能夠疏通上肢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腦部血供。針刺風府,且配以四神聰、百會,可疏通氣血,使氣血津液上行至腦,腦髓得養,起到開竅醒神,促進腦神經組織恢復作用。三陰交為保健穴,能夠發揮保護腦神經的作用[14]。足三里可改善腦部血液微循環,促進受損神經組織恢復。穴位敷貼治療藥物中冰片可開竅醒神、清熱生肌,莪術、三棱可行氣破血,大黃可逐瘀通經,諸藥合用共奏開竅醒腦、行氣活血、祛瘀通經功效。中風的發生與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密切相關,敷貼心俞、腎俞、肝俞及脾俞穴能夠使藥物作用于機體各臟器,調節臟腑功能,改善機體血液循環,滋養腦神經。穴位敷貼藥物能夠直接經皮膚進入機體內,而在長時間敷貼過程中,所貼穴位的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周圍部位,繼而可經經脈氣血將藥物有效成分運輸至全身臟器,充分發揮藥效,此外經皮給藥刺激穴位可發揮疏通作用,調節機體氣血瘀滯,阻塞經絡狀況[15]。而穴位敷貼聯合針灸治療,兩者能夠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濡養腦髓,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改善偏癱癥狀。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行穴位敷貼聯合針灸治療效果較佳,利于神經功能恢復,促進肢體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