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暢 張加華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江蘇南京, 210009)
調查研究是毛澤東一生推崇的科學工作方法,他在極為繁重的革命建設工作中,持續不斷地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本文以毛澤東在江蘇的調查工作為考察中心,生動展現老一輩革命家的調查研究活動中所蘊藏的調研智慧和方法,對于當下繼續用好中國共產黨人的這一傳家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調查研究的習慣,通過游學的方式,他的足跡遍布中國廣袤的土地。
第一次國共合作達成后,兩黨為培養農運骨干合作創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 年5 月至9 月,毛澤東擔任第六屆農講所所長,這屆農講所從主要培養兩廣地區、湖南等8 個省的農運干部,擴大為培養全國農運干部。江蘇選派的10 名學員中,有來自無錫、江陰等地區的安友石、孫遜群,來自丹陽地區的張力、金山地區的李新民,來自銅山地區的郭樂三等人[1],他們都是熟知地方狀況又擁有勇敢斗爭精神的進步青年或農運骨干。農講所不僅是農民革命的大本營,也是毛澤東開展調查研究的前沿陣地。

1953 年毛澤東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調研
積極同學員開展深入的交流溝通是毛澤東了解江蘇農民運動最為直接的途徑。他向學員詳細詢問各地鄉村情況及農民生活狀況,并親自講授了《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課程,強調學員要深入農村實地走訪,還讓每名學員寫下一篇當地人民受殘酷壓榨和剝削或英勇反抗的真實故事,選取最典型、最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編輯成冊,發給學員閱讀。孫遜群聆聽了毛澤東關于中國農民問題和農民運動的講課,并匯報了沙洲農民的生活疾苦及其罷租抗糧斗爭的有關情況,強化了毛澤東聚焦江蘇地區農民運動深入調查的決心。
江浙農民問題研究會是毛澤東系統了解江蘇農民運動發展的重要窗口。毛澤東歷來注重對社會實際狀況進行切實的調查研究,他在農講所提倡學員研究各省的農民問題,按地區劃分了包括江浙農民問題研究會在內的13 個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會,引導學生從“主佃的關系”“抗租減息平糶等風潮”“地方政治情形”等36 個涵蓋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具體項目深入考察并一一記錄,形成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在調查中來自崇明地區的陸鐵強記錄了當地復雜的田制,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他主動與其溝通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于江蘇地區農民深受地主剝削壓迫的認識。
1926 年11 月,根據江浙學員調查研究的報告及各地報刊通訊中的相關報道,毛澤東撰寫了《江浙農民的痛苦及其反抗運動》一文。毛澤東指出:“江浙農民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太平富庶無多痛苦的農民了”,列舉了崇明縣上沙區域、江陰縣頓山鎮、丹陽縣呂城鎮等地區的農民深受劣紳地主、軍閥貪官的殘酷剝削的現象,介紹了在江蘇各地建立起的“佃農合作自救社”“當鋪聯合會”“農民促進會”等農民組織的斗爭反抗經驗。該文是對江蘇農民運動調查研究的一次系統總結。[2]毛澤東對于江蘇地區農民運動的調查研究,為農村地區黨組織的建設、農民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探尋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先后20 余次來到江蘇,和各級地方領導、工人、農民、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交流探討,體察民情、了解民意。
毛澤東曾頗為自得地說過:“坐火車可以掌握主動權,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可下車看看,或找當地領導談談都行?!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被稱為“流動中南?!钡膶A性啻涡旭傇诮K大地上,是毛澤東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場所。各市縣的許多基層同志都在專列上和毛澤東開展過深入交流。
徐州是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干線的交匯點,也是毛澤東多次途經并開展調研的地方。1951年2月,毛澤東在專列上接見了徐州市委、市政府領導華誠一和張光中。毛澤東的專列常是開到哪里就調研到哪里,所以此次會面華誠一表示并未來得及準備,而毛澤東卻說:“我就愿意聽沒有準備的匯報”。兩位同志介紹了當地的“三反”工作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毛澤東時不時會提出一些更為細化的問題,加強對情況的掌握。談話結束后,毛澤東說:“這樣匯報很好,情況屬實”,又強調要切實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4]
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全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與此同時,一些部門和人士不斷反映,統購統銷、合作化和社會主義商業改造在各地引起了不滿,導致了關系緊張,甚至影響人民生產積極性。七屆六中全會之后,毛澤東再次乘上了專列,先后經過了南京、鎮江、蘇州等地,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實際情況。在鎮江,地方干部高俊杰和陳西光匯報了鎮江農業互助合作發展的幾個階段。當聽到地方入社人數不斷增加,初級社也逐漸向高級社發展,農業合作形式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時,毛澤東予以了熱情的鼓勵,還用商量的口吻聽取地方干部關于合作運動的建議。[5]
毛澤東認為,“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6]。“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的。”[7]重視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到群眾之中走一走、看一看,和人民群眾做朋友。
1953 年2 月,毛澤東來到了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毛澤東虛心地向身邊的講解人員詢問“什么是赤道儀”“天文望遠鏡的具體倍數”等一系列專業問題,在看到哈雷彗星的照片時,他用手指點著說:“幸虧它質量小,不然這個掃帚星早把我們所在的地球掃掉了,不知道掃到哪里去了!”這樣幽默風趣的語言把大家逗笑了,現場氛圍被推向了高潮。[8]
1956年1 月,毛澤東來到了紫金山腳下的紅光農業社和棲霞鎮的十月農業社,實地走訪調查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毛澤東熱情地向鄉親們問好,微笑著向他們致意。在調研中,毛澤東關心地詢問合作社的男女社員是否同工同酬,一個勞動日能分到多少錢。毛澤東進屋看了糧囤、掀鍋看了伙食,看到了社員們不愁吃穿,才滿意地離開。[9]
毛澤東開展調查研究的過程,既是將地方的實際情況帶回中央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也是將中央統一的思想帶向地方,凝聚共識、團結各方力量的過程。
蘇共二十大事件后,國際上掀起一股“反共”高潮,也引起了國內部分同志的思想混亂,統一思想、開展整風運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毛澤東深入基層做群眾工作,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宣傳思想主張。1957 年3 月,毛澤東在南京召集皖、滬、蘇三地領導開座談會時講到,“我變成了一個游說先生,一路來,到處講一點話”。[10]在會上,毛澤東明確:當前中國處在一個轉變的時期,中心任務就是建設;對于人民內部矛盾應采取不同的辦法,犯了法的人要按照法律程序處理,其他的人應該說服教育。[11]這次近兩小時的座談實際是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精神傳遞和具體闡釋。
1962 年12 月,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黨中央號召領導干部帶頭“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毛主席途經南京時正值江蘇省第四屆黨代會召開,毛主席出席了會議并以一口濃重的湘音勉勵大家說:“團結起來,努力奮斗,克服困難,爭取勝利?!保?2]會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在座的各位代表無不深受鼓舞,堅定了開展節省運動、共渡難關的決心。
毛澤東堅持把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作為黨執政的牢固根基,無論是在專列上和地方干部討論交流,還是親臨一線和群眾面對面,群眾能不能吃飽、能不能穿暖,老百姓對政府工作的看法怎么樣、對方針政策能否接受,都是毛澤東調查研究中最為關心的問題。江蘇大地水系復雜,水旱災害頻發,民眾苦不堪言。毛澤東曾多次調研江蘇流域淮河治理的情況,提出“一定要把水害一條條治下去,把水害變成水利”[13],切實保衛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傳承好毛澤東的調研之道,要堅持把大局放在首位,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群眾放在心里,把問題擺在眼前,真心實意“察民情”,真抓實干“解民憂”。
“解剖麻雀”是毛澤東對典型調查方法的形象比喻。他曾指出,“要從個別問題深入,深入解剖一個麻雀,了解一處地方或一個問題”[14],“往后調查別處地方或別個問題,你就容易找到門路”[15]。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調查研究中,毛澤東尤其關注無錫這個突出典型地區在接受官僚資本企業的過程中處理其中私股的做法。無錫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試點改造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市委書記包厚昌和市長江堅以當地的“開源機器廠”“私營繅絲廠”為例向毛澤東介紹具體實施辦法,毛澤東將“私私合并,公私合營”生動地比喻成“吃蘋果”和“吃葡萄”[16],這種改造形式便很快在全國得到了推廣。傳承好毛澤東的調研之道,要深耕“解剖麻雀”之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精準把脈”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工作翔實細致,抓落實、見成效。毛澤東在同蘇州的同志的交流中,得知了上級銀行變更規定對群眾儲蓄不夠便利,影響了儲蓄款的吸收,經濟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他認真把這個情況記錄在冊。此后不久,上級銀行就改進了儲蓄工作,廢除了存取手續的煩瑣規定。毛主席的務實篤行精神讓蘇州市長李蕓華深受感動,他說:“我想這可能是主席對這件事重視并迅速處理的結果?!保?7]傳承好毛澤東的調研之道,要堅持在務實功、求實效上下功夫,了解民情民意后對癥下藥,真正把調查研究工作成果鞏固好、運用好。
毛澤東多次號召全黨同志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更是身體力行在開展調研的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方干部。1953年2月,毛澤東在南京考察時接見了泰興縣委書記沙克,談話內容從黨內到黨外,從政治到經濟無所不包。沙克后來回憶道:“他那種所到之處總是盡可能更多地直接接觸基層干部群眾,深入調查研究的作風,平易謙和的慈祥形象,使我終生難忘?!保?8]七屆六中全會剛通過《關于農業化問題的決議》,毛澤東就繼續深入基層,在此過程中受到接見的鎮江市委書記陳西光表示“這種工作作風使他深受教育”[19]。傳承好毛澤東的調研之道,要堅持躬行踐履以身作則,各級黨員、領導干部更要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精神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