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孝斐
(貴州省凱里市第八中學)
化學反應原理作為高中階段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也發生了較大改變,由原來的直接比較微粒濃度大小,轉變為通過分析微粒變化圖像,全面考查電解質溶液知識,成為高考化學試題中的壓軸題,極易成為學生的失分點.本文從電解質溶液中微粒在圖像中的變化趨勢入手,分析此類試題的命題方式,以期幫助學生厘清同類試題的解題思路.
溶液的導電能力是研究化學反應原理的基礎,一般用于判斷電解質的強弱,反映兩種物質反應后溶液中微粒濃度的變化情況,用于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及知識應用能力.在分析溶液導電性變化趨勢時,不僅要關注反應前物質的性質,還要注意反應過程中溶液可能發生的變化.
例1(2019年全國Ⅰ卷)NaOH 溶液滴定鄰苯二甲酸氫鉀(鄰苯二甲酸H2A 的Ka1=1.1×10-3,K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對導電能力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其中b點為反應終點.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圖1
A.混合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和種類有關
B.Na+與A2-的導電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點的混合溶液pH=7
D.c點的混合溶液中,有
c(Na+)>c(K+)>c(OH-)
分析混合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和種類有關,選項A 敘述正確.由圖像可知a點主要存在K+和HA-,b點主要存在K+、Na+和A2-.b點K+濃度比a點小,且導電性強于a點,說明Na+與A2-的導電能力之和大于HA-,選項B 敘述正確.由題給數據可知,H2A 為二元弱酸,b點溶質為Na2A、K2A,為強堿弱酸鹽,溶液呈堿性,則pH>7,選項C敘述錯誤.c點NaOH 過量,則n(NaOH)>n(KHA),溶液呈堿性,可知c(Na+)>c(K+)>c(OH-),選項D 敘述正確.答案為C.
此類試題基礎性較強,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成正比”這一核心.學生在平時的復習中,要熟練掌握常見強弱電解質,了解它們在水溶液中的變化,知道強弱電解質與導電能力沒有必然的聯系,如BaSO4是強電解質,但難溶于水,導電能力弱.
水是弱電解質,能發生微弱的電離,且水的電離是吸熱過程,升高溫度有利于電離平衡向右移動,如此便為命題者提供了豐富的命題角度,不僅可以以水為核心進行設問,還可以結合其他物質在水中的變化對水電離出的c(H+)或c(OH-)進行設問.
例2(2023年上海卷)將0.1 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入20mL0.1mol?L-1HX 溶液與20mL 0.1mol?L-1HCl溶液中,其pH 隨滴入NaOH 溶液體積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2
A.b點:c(X-)?c(OH-)=10-12mol2?L-2
B.c點:c(X-)-c(HX)=c(OH-)-c(H+)
C.a、d點溶液混合后呈酸性
D.水的電離程度:d>c>b>a
分析由圖可知,0.1mol?L-1HX 溶液的pH=6,0.1mol?L-1HCl溶液的pH=1,則HX 為弱電解質,25℃HX溶液中
b點溶液中c(X-)?c(OH-)≈c(H+)?c(OH-)=Kw=10-14mol2?L-2,選項A 錯誤.c點中 溶質為NaX 和HX,且c(NaX)=c(HX),物料守恒關系為c(X-)+c(HX)=2c(Na+),電荷守恒關系為
則c(HX)-c(X-)=2c(OH-)-2c(H+),選項B錯誤.a點溶液中
n(HCl)=0.01L×0.1mol?L-1=0.001mol,d點溶液中n(NaX)=0.002mol,a、d點溶液混合后溶質為NaX 和HX,且c(NaX)=c(HX),類似于圖中c點組成,溶液呈堿性,選項C錯誤.由圖可知,溶液中a點的c(H+)大于b點的,酸抑制水的電離,c(H+)越大,抑制作用越強,則水的電離b>a;c、d點溶液促進水的電離,d點的c(X-)大于c點的,c(X-)越大,水的電離程度越大,則水的電離d>c,故水的電離程度:d>c>b>a,選項D 正確.答案為D.
水是“最簡單”也是“最復雜”的化學物質,十分“多變”又十分“穩定”.首先,“水顯中性”與“水的pH=7”并不對等,在不同的溫度下水中的c(H+)和c(OH-)是不同的,pH 也是不同的,可直接由c(H+)計算水的pH.其次,在其他水溶液的電離平衡或水解平衡中水依然存在電離平衡,但水電離出的c(H+)和c(OH-)與水溶液的pH 沒有必然的聯系,要分析H+或OH-的來源計算溶液的pH.最后,在溫度相同時,任何水溶液中,水電離出的c(H+)和c(OH-)始終是相等的,且溶度積是一定的.
高中階段主要研究弱酸或弱堿的電離平衡,在設置問題時一般會依據教材給出新的概念,如pC、lgc等.此類試題綜合性較強,解題的關鍵是讀懂圖像中的變化趨勢,分清各曲線代表的微粒變化.鹽類水解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一般以圖像的形式對其進行考查,是近年新高考形式下的新題型,以體現化學反應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例3若定義pC是溶液中微粒物質的量濃度的負對數.常溫下,一定濃度的某酸(H2A)的水溶液中pC(H2A)、pC(HA-)、pC(A2-)隨著溶液pH 的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3
A.pH=3時,c(H2A)=c(A2-)>c(HA-)
B.c(H2A)+c(HA-)+c(A2-)是定值
C.HA-的水解平衡常數為10-12.7
D.任何時候,溶液中都存在:
分析由題圖可知,pC 越大,微粒濃度越小,由此可判斷曲線Ⅰ表示pC(HA-),曲線Ⅱ表示pC(H2A),曲線Ⅲ表示pC(A2-),由此分析各選項.pH=3 時,pC(H2A)=pC(A2-)>pC(HA-),故c(HA-)>c(H2A)=c(A2-),選項A 錯誤.根據物料守恒可知,n(H2A)+n(HA-)+n(A2-)為定值,但溶液的pH 改變時,溶液的體積可能發生了改變,三者濃度之和不一定是定值,選項B 錯誤.HA-的水解平衡常數表達式為.由題圖可知,pH=1.3時,c(HA-)=c(H2A),溶液中c(H+)=10-1.3mol?L-1,c(OH-)=10-12.7mol?L-1,所以HA-的水解平衡常數為10-12.7,選項C 正確.溶液pH 增大的過程可能加入了某種堿,溶液中含有其他金屬陽離子,由電荷守恒可知,c(H+)與c(OH-)+c(HA-)+2c(A2-)不相等,選項D 錯誤.答案為C.
解答此題時首先要弄懂pC 的含義,可類比較為熟悉的pH,把其中的H+轉化為各微粒,即pC越大微粒濃度越小,如此便可分析圖像中各曲線代表的微粒濃度.水解平衡常數和電離平衡常數也是此類試題的高頻考點,在解題時首先要明確圖像中各曲線交點的含義,然后依據水解或電離方程式寫出相應的水解或電離平衡常數表達式,最后由相應的pH 確定c(H+)或c(OH-)即可.
綜上,電解質溶液中微粒在圖像中的變化趨勢多種多樣,靈活掌握電解質溶液中的微粒濃度變化,熟悉各種命題方式,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及圖像分析能力,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