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
食品、文具、玩具等這些東西,孩子幾乎每天都要接觸。據報道,一些中小學校園周邊以及網絡平臺,都在售賣一些惡搞食品、問題文具,一些網絡平臺售賣的低俗玩具、色情“手辦”更是不堪入目。
(12 月3 日《北京青年報》)
記得十多年前,一些地方中小學校園周邊小賣部面向學生銷售的“惡搞證”貼紙,就引起社會關注。如今,這類涉嫌惡搞低俗的文具、玩具重出江湖,特別是某些網絡平臺上售賣的針對未成年人的不良產品更多、更離奇,除了涉嫌惡搞低俗,還涉嫌暴力血腥,甚至涉嫌淫穢色情。這些不良產品俗稱“媽見打”,很多學生和家長對這類產品很反感。
近期,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對多家電商平臺進行巡查,發現有9 個平臺存在著向未成年人售賣不雅文具和手辦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不良商品數達三萬多個,這些商品還標注著適用人群為“少年”“學生”等未成年人。此番低俗文具玩具被曝光,再次給相關治理敲響警鐘,必須把校園周邊及網絡平臺的文具、玩具店納入常態化監管。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決不容低俗產品侵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對這些“媽見打”的文具玩具,不能僅限于從銷售渠道上進行叫停阻擊,必須順藤摸瓜,從產銷兩端共同發力,嚴管、嚴查、嚴辦。對于兒童文具玩具市場,從生產到銷售都應強化常態化監管,尤其要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從生產源頭就杜絕“媽見打”產品的滋生。
去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牽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食品專項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成年人產品不良內容問題并非個案,從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出發,對相關產品須加強甄別、露頭就打。
對校園周邊的文具店,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排查整治,建立聯動機制,堅決消除存在問題的售賣行為。“媽見打”產品堂而皇之在網上售賣,平臺難辭其咎。除了相關部門完善監管和懲戒機制外,平臺也要從技術上升級監管手段,加強抵制和清除。學校和家長應及時關注孩子的消費動向,加強教育引導,形成治理問題文具玩具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