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敏銳 王紹華
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以勞動教育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聚焦學生、教師及家長綜合素養的提升,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在扎實有序的農場教育實踐與探索中挖掘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功能,傳承中華勞動文化美德,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優化生態農場建設,形成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規劃以兒童為中心,創設大量的校園空間,為孩子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實現自我提供展示平臺。桃李園、滴翠廊、桂花苑、梅花亭、芙蓉圃,五個小花園成為校園的四季畫廊、成長樂園。在芙蓉圃里,學校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一新農場”,為開展生態農場綜合育人實踐活動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一新農場里設立了蔬菜區、果樹區、花卉區、中草藥種植區、小動物養殖區、個性種植養殖展示區、工具房,是師生們喜歡駐足流連的校園新“景點”。
學校整合社會、政府、家庭的多種資源來優化一新農場的管理,成立了由學生、家長輔導員和勞動教育專職教師組成的農場管理團隊。學校每日安排學生管理員巡查登記農場動植物生長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教師、家長及兼職勞動教師針對實際情況,設計多元融合的農場實踐項目,充分發揮生態農場的綜合育人價值。
二、融合教育教學,彰顯綜合育人實效
學校以健全的制度、多元的評價激勵促進生態農場綜合實踐活動蓬勃開展。班級、學科組、行政部門、黨建、家長輔導員、社會力量均可以進行種植、養殖區域的認領,并引導、鼓勵其結合農場實踐開展綜合育人活動。勞動教育工作小組對各領養區域進行過程性成果跟蹤展示。每個學期,各區域的負責人至少組織1-2次農場與學科融合綜合育人活動。學期末,開展“農場里的七彩課堂”綜合育人案例征集評比。
“農場里的數學問題”“農場里的果蔬臨摹”“植物標本制作”“21天農場觀察日記行動”……一個個從學科融合中衍生出來的極具育人價值,又深受學生喜愛的生態農場實踐項目,提升了師生的綜合素養,實現了“綜合育人”的目標,展現出教育創新意蘊。
三、構建節氣課程,提煉特色育人成果
隨著勞動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們深刻感受到節氣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凸顯校園生態農場的綜合育人功效,形成能彰顯學校育人特色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學校在開展以二十四節氣為序的農場綜合育人實踐活動中,把二十四節氣文化中中華文化內涵進行萃取。每個節氣從生態園、實踐園、拓展園、保健園、詩意園、書香園六個版塊對節氣文化校本活動內容進行精選和整理,并設立時政鏈接,展現節氣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緊密聯系。
在“生態園”版塊,介紹每個節氣富有代表性的動植物種類和節氣三候,目的是培養學生“順天時,應人心”的中華文化中樸素的生態觀念。“實踐園”版塊引導學生開展以傳統勞動文化教育為核心的節氣實踐活動。“拓展園”安排了與節氣相關的知識鏈接。“保健園”介紹與節氣相對應的身心保健知識。“詩意園”和“書香園”推薦經典節氣詩詞和書籍。“成長園”是讓學生和家長記錄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的感想,在點滴記錄中收獲成長,感悟四時變遷的神奇和美妙。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校園生態農場綜合育人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1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