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熒 譚思遠

2 年時間里,汨羅市共整合了75 所小規模學校,教育生態明顯向好,“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一夢想,正照進現實。
汨羅市有187 所中小學校,其中100人以下的教學點就有56 個。“教學點多而不優,‘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僅難以見到明顯的產出效益,還造成了顯而易見的資源浪費。”汨羅市教體局局長楚軍毫不避諱地說出了教育的痛點,“我們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2021 年,汨羅市把“教育改革”列為“三件大事”之一,將布局調整作為振興教育的“先手棋”,著力解決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缺失、教學設施缺乏、農村生源缺少的問題。
如何破題?汨羅市高位推動,成立以市委書記朱平波為核心的改革專班,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長任娜為組長的教育布局調整工作領導小組。2021 年7 月,市教體局黨組帶領相關科室及學校負責人深入一線,通過開座談會、家訪等形式,傾聽并收集家長、教師、群眾的意見。經過3 個月的調研和科學論證,出臺相關文件,架穩教育布局調整、打造品質學校的政策支撐。
藍圖繪就,奮楫篤行。屈子祠鎮是汨羅市15 個鄉鎮中第一個優化布局調整到位的鄉鎮。
“這里原是所七八十人的朱山小學,后來屈子祠中學借用這里的場地辦學……”屈子學校校長黃繼承將屈子祠鎮的辦學歷史向記者娓娓道來,原來早在2017 年前,屈子祠鎮就先行進行了布局調整,將原屈原學校初中部和楚塘中學整合到如今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屈子學校。
有了經驗,辦起事來得心應手。屈子祠鎮是汨羅市委書記朱平波的聯點單位,他在全鎮動員會上提出目標——要將屈子祠鎮打造成布局調整的示范單位。
有壓力更有動力。宣傳、發動、家訪,屈子祠鎮上下一條心。在屈子祠鎮黨委政府的牽頭下,先后召開了屈子祠籍副科級以上干部、當地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村支兩委及黨代表、家長等不同階層的商討會,最后統一意見——整合。
2021 年底,屈子學校接收了來自清泉小學、屈子中心小學、楚塘小學、楚南小學共計900 余名師生,并利用寒假完成了學校的資源整合、校園環境優化等硬件難題和師資配置等軟件問題,確保2022 年春季開學。
初三學生張思蕊一直在屈子學校就讀,她看著學校熱鬧了起來。“以前,偌大的操場沒幾個人玩,現在可以看到下課時間到處是踢足球、打籃球的身影,整個校園都是歡聲笑語。”
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調整是一項勢在必行的民生工程。但在個別鄉鎮的推進過程中,進展并不順利。桃林寺鎮就是一個典型。
按照鎮里的規劃布局,舊址在桃林寺鎮的原三中搬到市區后,鎮里的3 所初中(桃林中學、火天中學、新塘中學)將合并搬遷至原三中舊址,成為一所農村寄宿制中學——桃林寺鎮初級中學,而原3 所初中校址接收各自村小、教學點的學生,變成一所完全小學。
“共整合了14所學校,布局調整后只留下4所,且都動了校址。”桃林寺鎮初級中學校長吳若鵬說,“改革力度應該是全市最大,難度可想而知。”
“以前上學就在家門口,現在要寄宿,增加了負擔”“學校合并后,學生人數多了,如何保障安全”“學生都走了,整條街的生意沒人做,經濟發展不起來誰負責”……新塘鎮的商戶不同意,家長也不理解。他們聚眾、拉橫幅,堅決反對撤并。
2022 年暑假,桃林寺鎮與商戶、家長們進行了一場“拉鋸戰”。
必須撤并!整合!堅定信念,強力推進。吳若鵬回憶,50 天里,桃林寺鎮組織80 余名干部和教師先后5 次到新塘鎮進行大走訪,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談利弊、解疑難。”最終,整合方案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支持,至開學報道當天,學生無一流失。
桃林寺鎮初級中學也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回應著家長的擔憂。
為保障學生安全,學校聘請了9 位退伍軍人為宿管員,并對宿舍實行軍事化管理;花了300 余萬元對校園環境進行了改造提質;學生在舞蹈、合唱、運動會等各項賽事中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學校教育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
李語嫣原是桃林中學學生,來到桃林寺鎮初級中學后,她明顯感覺到了變化。“以前學校沒有實驗室,只能看著老師在講臺上做,如今,我們有專門的實驗室,而且能夠動手實驗。”
優化調整后,桃林寺鎮初級中學的師生比更加均衡,配置更加合理、專業化更強了。
47 歲的羅建泉是桃林寺鎮初級中學的寄宿部主任,此前他在桃林中學任教生物有15 年了。對于生物科教師的“落聘”,他表示:“起初肯定有點不舒服,但是布局調整后,師資得到了整合,能者上,于學校、學生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學校整合后,學生人數增多,上下學交通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汨羅市校車辦與市公交公司達成默契,城鄉巴士在放學時段調整運營路線和時間,在校園門口設置停車點來緩解校車壓力。
通過教育布局調整,汨羅市學校由“小而多”“小而散”轉變為“少而精”“少而優”,全市93.5%的學生集中在品質學校就讀,構建了“家門口有好學校”的農村教育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