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昕 黃寧
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引導性項目)(2020Y0044);福建省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黃寧蕭氏皮膚科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閩衛中醫函[2019]129號)。
作者簡介:張羽昕(1998—),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臨床皮膚科疾病的臨床研究。E-mail:1528159844@qq.com
通信作者:黃寧(1971—),男,漢族,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臨床皮膚科疾病的臨床研究。E-mail:spyyywk@126.com
【摘? 要】? 帶狀皰疹是由潛伏在人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激活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常出現肢體單側的簇集性小水皰、呈帶狀排列且伴有明顯神經痛。臨床以抗病毒、消炎、止痛、營養神經等為治療原則。文章基于“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理論對帶狀皰疹的中醫病因病機及與現代醫學發病機制共通點進行探討,望給予帶狀皰疹臨床診療新的啟發。
【關鍵詞】?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帶狀皰疹;心理因素;免疫機制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3)20-0008-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0.zgmzmjyyzz202320003
Analyz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on‘All Pain,
Itchiness or Sore Disorders Pertaining to the Heart
ZHANGYuxin1,2? HUANG Ning2*
1.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Province Universities for Dermatolog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Herpes zoster is a common skin disease caused by reactivation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 latent in human body.Clustered vesicles often appear on one side of the body, which are banded and accompanied with obvious neuralgia.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inciple is antiviral,anti-inflammatory,analgesic,neurotrophic,etc. Based on the theory of‘All Pain,Itchiness or Sore Disorders Pertaining to the Hear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herpes zost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similarities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n medicine,hoping to give a new inspiration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Keywords:All Pain,Itchiness or Sore Disorders Pertaining to the Heart;Herpes Zoster;Psychological Factor;Immune Mechanism
帶狀皰疹是臨床上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皮膚病。本病由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再次激活而產生,其特征表現為單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域的簇集性小水皰,呈帶狀排列,并伴有明顯的神經痛[1]。現代醫學以抗病毒、營養神經、消炎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包括中藥口服、中藥涂搽、針灸外治等多種方法,其副作用小,療效佳。
1? 中醫對帶狀皰疹的認識
中醫古籍雖沒有帶狀皰疹病名的記載,但根據癥狀描述,認為帶狀皰疹屬于“蛇串瘡”“纏腰火丹”“蜘蛛瘡”“甑帶瘡”等范疇。如隋代醫家巢元方將帶狀皰疹稱為甑帶瘡,其著《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五》云:“甑帶瘡者,繞腰生。此亦風濕搏血氣所生,狀如甑帶,因以為名。又云:此瘡繞腰匝。”《外科啟玄·卷之七》描述道:“蜘蛛瘡:此瘡生于皮膚間,與水窠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攢,亦能蔭開,可用苧麻在瘡上揉搓水出。”由此可見,帶狀皰疹由來已久。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情志內傷,肝氣不舒,郁而化火,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運失調,水濕不化,加之外感熱毒之邪,蘊于肌表而生。現代醫家對于帶狀皰疹的發病機制多從肝、脾而論,認為“肝火”與“濕熱”是本病的發生的核心環節。《驗方新編》云:“纏腰火丹,俗名蛇串瘡,有干、溫不同……濕者,色若單生腰脅,系肝火妄動,宜服柴胡清肝湯。”認為帶狀皰疹由肝郁化火,驅于肌表而發為本病。火為陽熱之邪,筆者認為火熱之邪也是帶狀皰疹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體內火熱與心密切相關,且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筆者以此為切入點淺述帶狀皰疹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法則[2]。
2? 從心論帶狀皰疹病因病機
2.1?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與帶狀皰疹的關系? 心與外科疾患關系密切,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解釋為各類與痛、癢、瘡相關的疾病,都和心相關[3]。指出了心這一藏象在治療痛、癢、瘡疾患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瘡”的含義極為廣泛,古代有醫家認為,瘡乃癰疽、皮膚感染、肌膚創傷等一切皮膚病的總稱。《外科啟玄·卷一》中提到:“瘡之一字,所包括者廣矣。雖有癰、疽、疔、癤、瘰疬、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一止大概而言是也。”由此可見,瘡包含了眾多疾病種類,肺癰、臁瘡、疔瘡等都在其范圍內[4]。而帶狀皰疹古籍中稱之為“蛇串瘡、蜘蛛瘡、甑帶瘡”自然也歸屬于瘡之范疇。明顯的神經痛是帶狀皰疹臨床特征表現之一,大部分患者在整個發病過程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在發病初期以皮膚瘙癢、灼熱、紅斑為主訴就診,待水皰形成、破潰后,創面糜爛、滲液、結痂均與瘡瘍表現一一對應。而心作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具有心主火熱、心主血脈、心主藏神等生理特征及生理功能。若心經火熱偏亢,則氣血凝滯,經脈不通,肌膚失養則易發為皰疹,明代著名外科專家陳實功也提出帶狀皰疹系由“心火妄動,三焦風熱乘之,發于肌膚”而生。
2.2? 心主火熱? 心為陽中之陽是心的生理特性之一,心為陽臟、火臟,燭照萬物,意指心主火熱、陽熱之特性。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主火熱能推動血液運行,溫煦全身,振奮精神,使得人體生機勃勃,但在病理情況下,心火亢盛,火熱為陽邪,燔灼趨上,易發為實熱病癥,致瘡癰腫毒等皮膚病。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篇》中提出“諸痛癢瘡瘍,皆屬于心火”后又進一步解釋,指出“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闡明了人體心火亢盛的程度不同,發為疾病則表現出的癥狀體征也不同,如皮膚瘙癢、疼痛或發為瘡瘍。再者,張介賓在《類經》中有云:“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癢皆屬于心也。”他認為心火偏亢,是導致瘡瘍的疼痛和瘙癢的原因[5]。若陰陽平衡失調,心經陽熱熾盛,而心氣又通于夏氣,因此在夏季更加容易見到帶狀皰疹的患者。帶狀皰疹初起陽熱較微,則發為紅斑伴有瘙癢癥狀;待病情發展至高峰期,心經火毒亢盛,則易見瘡面破潰糜爛,伴紅腫熱痛;至疾病后期成膿結痂,氣血與火熱搏結而局部肌膚疼痛難忍。由此可見,心經火熱是帶狀皰疹發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2.3? 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是心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又分為心主生血、心主行血和心主脈,指的是心陽能奉心化赤生成血液,心氣能維持脈道通利,推動、調控血液在脈道中正常運行,流轉周身,榮養四肢百骸。《素問·經脈別論》有云:“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血液循環歸心所有,雖與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有關,但血液在脈道正常運行主要依靠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流利。心氣充沛作為心主血脈的主導環節,如果心氣虧虛,無力推動血行,則血液停滯,影響正常血行,肌膚失于濡養,則皮毛不澤,衛外不固,腠理不密,易感邪毒,甚者與熱邪搏結發為瘡瘍,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易致局部肌膚經絡疼痛。《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癰疽總論歌中曰“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火熱毒邪與氣血相搏,凝滯于經絡肌膚,則發為癰疽瘡瘍,或心氣血不足,脈道中空,無以流行全身,日久生風化燥,加之外感毒熱之邪,血氣之虛弱與邪氣之攻相搏于肌膚,則發為紅斑、瘙癢、水皰。且“癢為痛之微,痛為癢之甚”。瘙癢之程度過強,則轉變成疼痛、瘡面。因此,若心主血脈之功能失常,也是帶狀皰疹發病的重要病因病機。
2.4? 心主藏神? 《素問》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藏神是心又一重要的生理功能,意指心不僅能統帥全身臟腑、經絡、肢體等生理活動,還能主宰機體的思維、意識、情志等精神活動。正如《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對“心藏神”的釋義:“人所以有知覺,神主之也。”佐證機體感覺活動的生成與調節,均受心神的調控,由心作出回答及反饋。而帶狀皰疹表現出的神經痛正是人體的一種自覺癥狀,是一種主觀感受,與心主藏神的關系密不可分。“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王冰認為心神失調是引起不同程度疼痛的關鍵源頭[6]。如若心神失用,心氣不達,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因此,對于防止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生或減低神經痛的嚴重程度,首當調養心神,使其神氣條達飽滿,心脈通暢,氣血在脈道中運行正常,故通則不痛,痛則不生。
3? 從“心”指導帶狀皰疹的治療
如上所述,帶狀皰疹的發生發展與“心”密切相關,主要體現在心主火熱、心主血脈、心主藏神三個方面,故筆者將從清心瀉火、調和血脈、安神鎮靜三個方面來闡述帶狀皰疹的治法。
3.1? 清心瀉火? 心之于五行屬火,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火能推動血行,溫煦周身,但在病理情況下,心火偏亢,火熱炙盛,煎灼肌膚,發為瘡瘍,故火熱為外科皮膚病重要病因病機。《外科精義》中述:“近于火氣,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心火旺盛,則血敗肉腐而生瘡,發為疼痛。治法宜清心涼血,瀉火解毒。常用方有黃連溫膽湯、導赤散、龍膽瀉肝湯等,常用中藥有黃連、梔子、連翹、蓮子心等。黃連性味苦寒,歸心經,可直折心火,清熱解毒,對心火亢盛、癰腫癤瘡療效甚佳。《本草新編》中提及:“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入心,尤專經也。”《珍珠囊》云“黃連諸瘡必用”。可見黃連適用于帶狀皰疹。連翹,苦寒入足少陰心經,能清心利尿,功善解毒散結,專治各種瘡癰腫毒、癰疽瘰癘,因此被后世稱之為“瘡家圣藥”。蓮子心有清心瀉火,交通心腎的功效。《溫病條辨》云:“蓮心,由心走腎,能使心火下通于腎,又回環上升,能使腎水上潮于心。”故在帶狀皰疹的用藥中,可以適當選用一些清心瀉火、解毒散結的藥物,使心靜神明,氣機條達,血脈通暢,瘡瘍得愈。
3.2? 調和血脈? 心主血脈,推動調控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環轉周身,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正氣充足,邪氣不著,人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若血脈失和,導致血虛、血熱或血瘀,則易發生瘡瘍疼痛。因此治療帶狀皰疹以調和血脈出發,應從生血、涼血、行血三個方面入手。精血虧虛則致脈道空虛,經脈失于滋潤濡養,不榮則痛。故臨床上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常加入補血養血的方藥,如當歸四逆湯,全方共奏養血填精、補血活血之功效,使得氣血充盈,肌膚濡潤,榮則不痛。亦可在辨證選方后適當加入一些補血益氣、養血活血的藥物,如當歸、地黃、雞血藤、白芍等。若帶狀皰疹極期水皰簇生、基底潮紅、疼痛劇烈時,表明心火旺盛,外邪毒聚,二者相搏,煎灼肌膚,熱盛則肉腐而致痛成瘡。《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郁內發,致有斯疾。蓋心主乎血,而血熱生風,郁甚則遞相傳襲……宜宣泄風毒,涼心經解胃熱……”此時治宜清熱涼血,瀉火解毒,可選用涼血活血方加減,或加入新疆紫草、赤芍、大青葉、丹參等中藥。閩醫肖氏定遠老先生認為,帶狀皰疹的病因病機中,血液瘀滯,阻遏經絡,不通則痛,故帶狀皰疹伴有明顯的神經痛。肖老認為“活血化瘀”應貫穿整個帶狀皰疹的治療過程,可予桃紅四物湯加減,善用乳香、沒藥、全蝎、蜈蚣等破血通經,逐瘀通絡,療效甚佳。
3.3? 安神鎮靜? 《靈樞·本神》所言“心藏脈,脈舍神”,心主司意識思維活動。若心主藏神的生理功能失調,就會出現神志的異常狀態,故機體表現出心煩、失眠、健忘、萎靡不振等癥狀[7]。而帶狀皰疹患者常常因為水皰、灼熱、疼痛等癥狀,往往也會出現失眠健忘、煩躁不安、精神不振等心神異常的表現,從而使癥狀加劇。因此,應重視安神法在帶狀皰疹中的應用,神之所歸,心得以安。在臨床上,肖老會根據帶狀皰疹患者不同的“失神”癥狀,選擇不同的藥物。若患者出現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的癥狀,則選用重鎮安神的中藥,如磁石、珍珠母、生牡蠣、鍛牡蠣等;或患者出現煩躁難以入眠、多夢的表現,則使用養心安神類的中藥,如:酸棗仁、首烏藤、柏子仁等;如患者出現情志抑郁、性情急躁的癥狀,還可選用解郁安神的郁金、合歡皮等藥物。因此,使用不同類的安神藥物,使心神得守,鎮靜安神止痛,往往使帶狀皰疹療效更佳。
4? 心與帶狀皰疹現代醫學發病機制的共通點
4.1? 心理因素與帶狀皰疹的關系? 帶狀皰疹好發于老年人,但如今社會壓力漸增,許多年輕人都存在焦慮、抑郁狀態,在心理精神因素的影響下,帶狀皰疹的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發生帶狀皰疹的概率愈來愈高。劇烈的神經痛同時也會導致病患情緒不佳、睡眠質量差。在“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下,帶狀皰疹已屬于心身疾病的范圍。帶狀皰疹患者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筆者認為心理精神問題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十年前,國內就有一項對296名帶狀皰疹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8],結果表明,帶狀皰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并且抑郁的時間與帶狀皰疹發生的危險性呈正相關關系,證明帶狀皰疹的發病,尤其是中青年人群,與長時間的抑郁狀態有密切相關。心理壓力問題是帶狀皰疹發病的誘因之一,而帶狀皰疹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形成了雙向惡性循環,因此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2019年我國有一項研究[9]顯示心理干預聯合醫護一體化疼痛管理有助于減輕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疼痛情況,減少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帶狀皰疹患者的常規治療護理中,也應該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注意疏導其負面情緒,達到提高療效的作用。
4.2? “心”與人體免疫的關系? 帶狀皰疹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研究顯示特異性細胞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病毒再激活和傳播的主要原因,而細胞免疫功能受損者發生帶狀皰疹的概率和嚴重率大大上升,且更容易波及其他系統受累。惡性腫瘤、HIV感染是帶狀皰疹發病常見的危險因素之一。中醫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藏神”,而西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是由機體的生理、心理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當人體收到外界刺激時,心理反應會引起體內生理生化反應,同時受到個體神經精神的制約,從而影響、調節體內免疫系統的平衡,這被稱為心理-神經-內分泌-免疫軸系統[10]。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各個系統整體處于平衡狀態,但如果心理反應受到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打破了該種平衡,那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就可能被再次激活,從而發生帶狀皰疹。因此,“心神”與免疫機制密不可分,“情志所傷,首傷心神”,面對當今社會愈來愈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當積極調整心理狀態,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下)[M].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2204.
[2]謝丹,徐子喬,王倩,等.“從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論濕疹病機與治則[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10):4-7.
[3]王媛,王建青.“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釋義演變及對皮膚病的應用指導[J].中醫臨床研究,2022,14(19):105-107.
[4]江雪華,王黎.對“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再認識[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6):73-75.
[5]高德強,王煜明,劉巖,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對針刺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啟示[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12):5957-5960.
[6]倪寶毅,朱瀟雨,李杰.基于“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理論探討癌性疼痛治療的思路與方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4(8):764-768.
[7]中醫研究院研究生班編著.《黃帝內經·靈樞》注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
[8]龍雄初,龍枚飛,李曉玲,等.帶狀皰疹患者的心理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5):679-681.
[9]馬莉,樊燕鴿,梁新娜,等.醫護一體化管理聯合心理干預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中的應用[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9,25(10):795-797.
[10]楊中,田浩君.淺析“心主神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J].首都醫藥,2013,20(22):62-64.
(收稿日期:2023-02-01? 編輯: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