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福州是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絲路”電影節)的常駐主辦地之一,自2014年以來已成功舉辦5屆“絲路”電影節,并將其作為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加以打造。節事活動舉辦地擁有的文化底蘊是節事活動影響力的重要根源。具有2000多年積淀的閩都文化能夠為“絲路”電影節提供豐厚內涵,而這一大型節事活動的持續舉辦,對于閩都文化傳播、福州現代化國際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文化建構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閩都文化視域下福州“絲路”電影節影響力調查
為更好地了解當前福州“絲路”電影節的影響力及其對閩都文化的傳播狀況,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平臺于2022年11月發放“閩都文化視域下福州‘絲路’電影節影響力調查問卷”,共計回收855份問卷,其中有效調查對象為822份。調查主要結果如下。
福州“絲路”電影節影響力分析
“絲路”電影節在年輕群體中知曉程度不高
被問及“是否聽說過‘絲路’電影節”,有六成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聽說過”,但其中知曉“絲路”電影節在福州和西安輪流舉辦的比例僅占三分之一,其中年輕群體對電影節的知曉程度低于其他群體:18歲至30歲群體中聽說過“絲路”
電影節者僅占比約五成,而其他年齡群體均有八成左右表示聽說過“絲路”電影節。這表明,盡管公眾對“絲路”電影節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人對其并不熟悉。
近半調查對象表示未參與電影節活動
針對“您是否參與過‘絲路’電影節的免費觀影或相關文化活動”這一問題,有46.6%的調查對象沒有參與過任何電影節相關活動。此外,公眾還偏好娛樂性更強的線下文藝活動。
“絲路”電影節傳播效果評價欠佳
關于“您認為福州舉辦‘絲路’電影節存在哪些方面問題”,選擇人數較多的幾項是:“絲路”電影節的宣傳力度和傳播方式創新不夠(61.88%),電影節獎項認可度、參展影片質量有待提升(53.65%),活動策劃組織不夠專業、明星嘉賓知名度不足(41.36%)。超過半數調查對象認為電影節具備良好影響力,但認為“影響力一般”占比也超過了三分之一。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福州“絲路”電影節已具備一定影響力,但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絲路”電影節與閩都文化融合傳播現狀分析
超半數本地居民對閩都文化了解程度不高
問卷調查分析顯示,超過半數福州居民對閩都文化的了解程度為“一般”或“不太熟悉”。而在針對“哪方面的閩都文化給您印象較深”的多選題中,城市精神類、實體風貌類、歷史人文類、民俗技藝類、節事活動類占比均未超過七成。
調查對象對電影節傳播閩都文化感知明顯
問及“您是否同意福州舉辦‘絲路’電影節有助于閩都文化傳播”,八成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認可。公眾對電影節傳播的各類閩都文化中城市精神類、實體風貌類和歷史人文類感知度較高,而對民俗技藝類和節事活動類相對較低。“在電影節主題中體現”“在各類宣傳標識、宣傳片中體現”“選擇適當參展影片融入”是較受大眾歡迎的通過電影節傳播閩都文化的方式。
第十屆“絲路”電影節網絡傳播情況分析
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于2023年9月23日至27日在福州舉辦,筆者通過智慧星光數據分析平臺,對2023年9月6日至2023年9月29日期間相關信息的網絡傳播狀況進行了監測。
在此期間,共在互聯網上監測到“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相關信息312477條,其中微博聲量最大,為297201條,全網聲量最高峰出現在9月26日,共產生114561條信息。電影節共在各媒體平臺中形成35個相關熱搜,如抖音平臺“絲綢之路電影節閉幕式”、微博平臺“絲路國際電影節紅毯”等,網民對明星人物在福州“絲路”電影節中的參與較為關注。
綜合上述傳播情況來看,第十屆“絲路”電影節的網絡傳播取得了一定成效:傳播規模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各媒體平臺占據輿論主場,圍繞電影節形成眾多熱點話題;傳播主體多元,既有官方媒體宣傳也有網民參與。新媒介、新技術的融合,為福州“絲路”電影節影響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絲路”電影節作為閩都文化傳播載體存在的不足
目前,福州“絲路”電影節已經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也逐漸成為閩都文化的傳播載體之一,但其傳播推廣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尚未與閩都文化形成很好的聯結和融合,制約著電影節的影響力。
閩都文化特色不夠顯著
一方面,電影節與閩都文化內涵關聯度仍需加強。當前,“絲路”電影節與閩都文化內涵之間還未建立起強關聯度,弱化了電影節與閩都文化的融合傳播效果。例如第十屆“絲路”電影節中,選址于中國首個“海絲閩越”主題景區——福州閩越水鎮,開幕式文藝演出中也有福州話歌曲《福佑福州》表演,但這些元素還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感知和持久印象。另一方面,電影節識別系統中的閩都文化符號有待體現。福州“絲路”電影節的識別系統設計已初具融入閩都文化符號的意識,但未形成統一的視覺語言,導致電影節的識別系統顯得零散,不易在公眾心中建立清晰的城市文化形象。
尚未充分利用各類傳播媒介
首先,在媒體營銷傳播效果欠佳。福州“絲路”電影節雖在各類社交平臺具備一定聲量,但網民關于電影節的討論占據絕大多數,真正關于閩都文化有價值、傳播力持久深遠的內容很少。作為電影節權威傳播主體的官方媒體存在宣傳力度不夠、傳播內容單一、報道形式陳舊等問題,其次,也缺乏對民間“意見領袖”的重視,鮮少組織互聯網平臺中有影響力的娛樂“大V”、網絡紅人等參與協同傳播、進行內容創作。最后,明星嘉賓宣傳效應較弱。例如,第九屆“絲路”電影節期間,擔任“形象大使”的明星在個人微博上并未發布電影節有關話題或轉發有關內容。
電影節的公眾參與水平不高
歷屆電影節活動多以影視作品展映為主,VR、AR等新興技術未廣泛運用,導致觀眾往往只是“走馬觀花”或被動地接收信息,電影節的吸引力因此大打折扣;活動中也少有側重于閩都文化元素的展示和體驗環節,使參與者難以感受到濃厚文化氛圍。此外,“絲路”電影節總體互動性不強。尤其是“Z世代”群體電影節參與程度較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絲路”電影節影響力的提升。
閩都文化傳播視域下“絲路”電影節影響力提升策略
打造“絲路”電影節IP,豐富閩都影視文化內涵
積極落實《福州市關于扶持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鼓勵影視精品創作播出”“支持影視企業、工作室落戶”“鼓勵影視作品凸顯福州元素”等內容,在不斷優化本土影視作品生產制作環境、培養優秀電影人才的同時爭取創作具有閩都文化特色的高質量影視劇本,推動影視產業融合發展,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
汲取閩都特色元素,夯實電影節文化根基
利用好福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特色美食等文化元素,恰當融入福州方言、風俗習慣、節慶活動,創作以閩都文化為背景或題材的原創劇本。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影視作品的創作,增強本土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創造出更多使用福州的地標性建筑及自然景觀作為拍攝地的場景,展現獨特的地域風貌,幫助福州講述更多優秀的閩都故事、中國故事。
完善配套識別系統,推動電影節品牌建設
打造與電影節相關的標志性場所,比如廈門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城市文化地標——星光海岸,集影視主題、“絲路”精神與城市特色于一體的電影街區、文化廣場等,使“絲路”電影節成為一項常態化文化工程和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設計統一的、體現閩都文化特色的視覺識別系統,包括“絲路”電影節的LOGO、字體等,利用戶外廣告、LED屏幕和公共藝術裝置等進行展示,強化符號呈現,增強電影節的辯識度。
積極實行跨界聯動,助力電影節IP活化
首先,可以將電影節IP和實體商品相結合,在把握受眾喜好和需求的基礎上,與本地企業、知名品牌攜手推出一系列具有福州城市特色的限量版紀念品、周邊產品和聯名商品,借助合適的文創產品載體傳播閩都文化。其次,可以將電影節IP與福州的日常文化活動相結合,擴大電影節的宣傳覆蓋面,使電影節與閩都文化日益相融、強化品牌認同。最后,還可以將電影節IP與其他文娛領域相結合,如與音樂節、藝術展等合作推出聯合活動和票務優惠,與餐飲品牌合作開張影視主題餐廳等,提升電影節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優化傳播策略,讓電影節與閩都文化互為“放大器”
多元主體構建矩陣
官方媒體作為傳播矩陣的核心,可以發揮其權威性和輿論引導力,加大宣傳力度,為“絲路”電影節提供廣泛而深入的報道。網絡紅人及文藝活動領域“KOL”具有靈活性、互動性強的優勢,可以協助官方媒體進行多角度的聯合內容生產,或通過與觀眾的互動為官方媒體提供寶貴的信息資源,使電影節活動及有關報道更加深入人心。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絲路”電影節可以邀請福州籍或福建籍的明星擔任宣傳大使,通過他們宣傳推廣電影節活動和閩都文化。
豐富完善傳播內容
要把握前期預熱、跟蹤報道、結束營銷的時機,最大化宣傳效果和宣傳目的;要優化宣傳報道信息表述,在不同平臺上發布符合其調性的信息,在增添具體生動細節的同時運用富于趣味性的網絡表達,使內容風格貼近以“Z世代”為主的網民喜好;要堅持“以受眾為中心”,制作符合電影節不同受眾群體興趣的內容,提升用戶黏性和對活動的關注度;要在推廣過程中結合音樂、科技等形式,輸出閩都文化內容、體現其與電影節的緊密聯系。
全面整合營銷渠道
利用微博話題、微信公眾號推文、抖音、快手短視頻及直播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通過融媒體實時新聞報道和特別專題策劃,實現跨平臺聯動與傳播,將大量待開發的電影節目標受眾轉化為電影節的參與者;利用好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傳播手段,精確把握目標受眾畫像,從而將電影節信息精準推送給潛在受眾,提高傳播效率;利用好線下傳播的優勢,在福州城區內CBD地段、大型綜合體及交通樞紐等場所投放“絲路”電影節海報,設置電影節主題公交、地鐵車廂,使市民對電影節相關活動的認知得到強化。
舉辦高品質電影節,構建現代城市文化精神
注重活動創意,塑造魅力閩都形象
在活動過程中除影視作品展映等基礎環節,可以舉辦電影節主題江濱燈光秀“光影福州”,福州“海絲”歷史文化時光走廊“榕海古道”,將閩都文化元素與電影節活動有機結合。在電影節與城市互動方面,應結合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客積極參與電影節活動,深入體驗福州文化特色,可以學習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電影拍攝地導覽線路,讓受眾親身感受電影中的美景和文化。在參展影片選擇方面,應注重本土文化的展示,通過展映片目突出閩都文化特色及福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增強電影節的文化深度和影響力。
科技賦能文化,彰顯“數字福州”風采
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福州作為“數字峰會”的常駐舉辦地,科技賦能文化可以為“絲路”電影節及閩都文化注入新活力。一方面,電影節可以引入先進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觀影體驗。例如設置VR觀影區、采用搭載4K或8K超高清技術的放映設備,提供最前沿的視覺享受。另一方面,電影節可以通過數字文化展示彰顯城市形象,例如線上開發“絲路”電影節專屬智能應用程序,優化服務和體驗;線下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動裝置打造數字化文化展覽,進一步提升電影節的文化深度和藝術價值。
改善活動體驗,增進公眾參與熱情
可引入更多體驗互動型項目,如設置電影主題互動展覽區和角色互動體驗區,增強沉浸感和互動性。就互動形式而言,可開發線上互動渠道,積極發布強互動性內容,如現場直播、微博超話評論、轉發抽獎活動、“‘絲路’電影我來評”網絡投票、“電影節中的閩都文化”H5互動頁面等等。此外,還要提高“Z世代”群體參與電影節活動的積極性,策劃符合他們喜好和期望的活動形式,確保電影節與年輕觀眾的緊密聯系。
全民共建共享,培養認同感歸屬感
要提升“絲路”電影節和閩都文化的傳播效果,公眾的力量不能忽視。“絲路”電影節也可以借助網民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的強大聲量,以閩都文化為土壤和背景,形成傳播合力,讓電影節成為一場具有廣泛持久影響力的文化盛宴。尤其是發揮福州的僑鄉優勢,以電影節為紐帶,提升海內外福州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加自覺自信地在國際舞臺上傳播閩都文化,形成電影節發展和閩都文化傳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22年度福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閩都文化國際品牌戰略視域下福州承辦‘絲路’電影節實證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FZB08。
作者簡介:
1.李馨(1978—),女,漢,湖北恩施,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閩都文化、新聞實務、媒體融合。
2.林昀霏(2001—),女,漢,福建福州,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交媒體營銷、文創傳播。
(作者單位:1.閩江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香港城市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