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并且在不斷探索和發展過程中逐步應用到新聞領域。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如何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以及驅動下實現新聞傳播的多元化,以期為新聞傳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參考。
人工智能技術概述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系統的智能化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中,機器學習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和訓練,使計算機系統能夠自動學習和發現數據中的規律和模式,從而能夠進行預測和決策。現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逐漸普及,媒體行業也不例外,這為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
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同樣如此,它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提高新聞生產效率。人工智能技術具有自動化的特點,只需輸入關鍵詞,就可以快速找到核心思想,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第二,個性化新聞推薦。人工智能技術擁有信息分析功能和自動匹配功能,可分析用戶的閱讀喜好并為其推薦相關內容,充分發揮了人工智能的優勢。第三,豐富了新聞呈現方式。人工智能的信息傳播形式多種多樣,如視頻、圖文、H5等,為受眾群體帶來了更好的閱讀和觀看體驗。第四,拓寬了新聞采集路徑。傳統新聞采集主要以人工為主,這種方式采集到的數據會更加準確,但消耗的周期比較長,有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使用無人機等技術深入到新聞工作者難以實地采訪的領域,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消極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虛假新聞增多。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檢驗信息真實性的門檻越來越高,有很多內容都是AI自主生成的,傳統的事實核查方法顯得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其在媒介中占據一定的話語權,但因其門檻低、傳播廣,導致虛假信息分散在網絡的各個地方,不利于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第二,造成“信息繭房”效應。雖然人工智能技術能為受眾推薦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但隨之而來的是屏蔽了其他信息源,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受眾的思維固化。
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新聞傳播多元化的路徑
生產主體多元化,激發新聞行業生產動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新聞生產主體更加多元化,即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社交媒體和個人用戶等都可以參與到社交新聞傳播活動中。傳統媒體借助自身掌握的大量資源和優勢,為網絡媒體提供優質的新聞信息服務,并且依托自身的信息技術優勢,構建起一個較為完善的內容生產體系。社交媒體通過自身平臺或社交媒體賬號發布新聞信息,并且與傳統媒體進行聯動。在此過程中,社交媒體生產出的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個人用戶則是指普通公眾通過從自己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信息,逐漸形成個人觀點和看法。隨著5G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普及,越來越多的個人用戶參與到了新聞生產中來。在此過程中,個人用戶所生產的內容構成了大量豐富且多樣化的新聞信息內容。在這一背景下,人們對信息內容的質量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專業新聞媒體機構需要進一步完善新聞生產體系、豐富新聞傳播形式、提高新聞傳播質量。
新聞內容個性化,堅持以“內容為王”
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新聞傳播領域,實現了對海量新聞信息的分析和歸納,并生成了用戶感興趣的信息素材。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自動處理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而且可以自動生成新聞摘要、新聞標題和新聞評論,推薦符合用戶需求的新聞內容。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新聞傳播領域,能夠實現對用戶閱讀興趣和行為的監測,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新聞閱讀服務。當前,人們想要獲取有價值信息的難度增大,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對用戶閱讀行為和習慣進行監測,為用戶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內容。
內容分發精準化,提高新聞傳播的針對性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內容分發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它不是簡單地將新聞信息從生產者向消費者傳播,而是將信息分發給最感興趣的受眾。當前,用戶在接收信息時,不再只關注內容本身,而是更多地關注閱讀體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聞傳播后,用戶可以通過智能終端來接收新聞內容,用戶不僅可以直接在客戶端閱讀新聞內容,還可以通過語音、圖片、文字等方式來獲取新聞信息。因此,用戶對新聞信息的接收不再只是閱讀文字、圖片等方式來獲取信息內容,而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其他媒介進行互動來獲取信息。以今日頭條為例,今日頭條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移動資訊平臺,今日頭條可以通過用戶的瀏覽記錄、閱讀行為和地理位置等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進而根據用戶的興趣、需求、偏好等將新聞信息推送給對其感興趣的受眾。在今日頭條上搜索某一話題,就會出現多個相關內容。當前,以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新聞傳播更加精準化。在傳統新聞傳播中,新聞內容生產者不可能對每一個受眾都進行詳細了解和分析,而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對每個用戶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定制化地推送新聞。
保持新聞真實性,堅守法律道德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新聞行業要不忘初心,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毫無疑問,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交流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新聞傳播同樣如此。如果新聞機構靠發布一些虛假內容博取受眾眼球,一旦信息被澄清,會造成用戶大量流失。而人工智能技術一旦應用不當,很容易出現新聞造假,如:利用AI合成技術自動生成照片等。將新聞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擺在第一位是每位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素養,也是其吸引和留住更多受眾、獲得更多信賴的基石,用戶對媒體的信任度和用戶對人工智能技術下生產出的新聞的信任度具有直接聯系。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堅守道德與法律的最低防線,不能讓高效化、精準化的傳播成為肆無忌憚窺探用戶隱私、捏造虛假新聞的借口。
構建智能化平臺,推動新聞傳播領域的智能化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逐漸普及,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巨大變革。新聞傳播領域應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實現智能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充分利用媒介之間的交互性,在新時代背景下建立智能化新聞信息傳播平臺,實現新聞資源的多元化和共享化。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新聞傳播行業獲取、提煉、加工有用的信息,并且在新聞獲取、新聞傳播、新聞宣傳等各個環節都取得了優秀的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智能化平臺建設的有效性。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新聞傳播要打破傳統的敘事結構,將“內容”和“環境”作為沉浸式新聞發展的核心,貫徹落實新聞客觀性原則,確保新聞環境的客觀性為用戶帶來不一樣的新聞體驗,而非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干預。
打破生產局限性,創新多元化的傳播形式
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不僅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還應該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要想實現新聞傳播的多元化,必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但是全智能化新聞技術傳播的實現還是比較困難的,目前不可能實現所有用戶都通過VR、AR等虛擬設備接收新聞。當前,打破新聞生產的局限性,已經成為新聞工作者轉變工作方向的必然趨勢,將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充分應用到新聞傳播中,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目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覆蓋領域越來越廣泛,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會朝著新聞傳播的多元化趨勢發展。媒體要掌握用戶對于智能傳播技術的需求,在滿足用戶實際需求的過程中實現發展。受眾可以采用實時直播、Vlog的方式和新聞記者取得聯系,也可以同微博、微信、短視頻等終端平臺建立聯系,新聞媒體可以開設官方賬號,及時上傳新聞,在一定程度上為受眾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受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習慣的新聞獲取方式進行閱讀傳統媒體時代,用戶只能通過電視機、廣播電視獲取新聞,而且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內觀看。如今,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打破了生產局限,還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傳播形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尊重用戶差異性,推動發布形式的多樣性
用戶是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沒有用戶,新聞行業是難以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準確分類用戶市場,可以結合大數據技術,對不同用戶的新聞需求進行分類,進而實施差異化新聞傳播。差異化新聞傳播的方式大多呈現的是立體化的新聞事件,用戶既可以通過智能化傳播技術進入沉浸式的新聞體驗中,也可以通過新聞實時傳播的立體化了解新聞全貌,這使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得到了滿足,新聞傳播效果也更加精準。當前,5G、云服務、云計算、AI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滲透到新聞傳播領域。回顧新聞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新聞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未來發展歷程中,新聞傳播依舊要致力于真實性、互動性、體驗性、參與性的創新發展,新聞傳播工作者也要發揮自身的優點,堅守工作初心和原則,創作出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產品。
新聞反饋即時化,靈活調整新聞傳播方式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時反饋新聞傳播效果,不僅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還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及時提供新聞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用戶閱讀習慣的實時跟蹤和分析,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新聞信息,從而使新聞信息得到有效傳播。這種新聞反饋可以讓新聞媒體了解受眾所需要的內容,通過更多地了解受眾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習慣來改進新聞傳播方式。以新華社“快筆小新”智能采編平臺為例,它通過對用戶發布內容進行數據分析,將用戶分為四類:第一類,對于時政、民生類新聞,采用算法推送;第二類,對于娛樂、體育類新聞,采用人工編輯;第三類,對于突發事件報道,采用智能機器人;第四類,關于生活服務類新聞,采用人工編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會在未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
綜上所述,對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新聞傳播的多元化探究的論述具有現實意義,符合當前媒體發展的需要,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變化。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給新聞傳播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推動整個媒體行業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全面、更準確、更及時、更多樣的信息,促進了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吉安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