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活動構造研究的關鍵環節與發展趨勢

2024-01-09 09:39:56袁道陽王有林李樹武王萬合李林元鄒小波文亞猛
煤田地質與勘探 2023年12期
關鍵詞:活動研究

袁道陽,王有林,李樹武,王萬合,李林元,鄒小波,文亞猛

(1.蘭州大學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3.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4.甘肅省地震局,甘肅 蘭州 730000)

活動構造是指晚第四紀(10~12)萬年以來曾經發生過活動、現在正在活動、未來一定時期內仍有可能發生活動的構造。它包括活動斷裂、活動褶皺、活動盆地、活動火山及活動地塊變形和運動等各個方面[1-2]。活動構造中最早受到注意的、研究最廣泛的是活動斷裂,但是近年來,關于活動褶皺、活動地塊的研究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3-5]。由于地震以及各類地質災害與活動構造密切相關,因此,活動構造研究不僅是地震動力學、地震區劃與工程設防、地震中長期預測、防御和減輕地震及地質災害的重要基礎,也是保證城市和工程安全的一個核心問題[2]。

20 世紀7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末,我國活動構造研究迅速從定性研究階段發展到定量研究階段,取得了許多基礎研究、技術方法和應用實踐的重大進展,如活動斷裂1∶50 000 地質填圖、活動構造破裂分段、古地震探槽技術等[1,6-7]。其目的在于獲取表征活動構造在晚第四紀尤其是近萬年或幾萬年以來活動特征的高分辨率、精細化和完整性的定量參數,包括斷裂幾何學、運動學和(古)地震學等各個方面的相關參數,科學認識這些構造的活動習性,預測其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活動趨勢和可能引發的地震及其鏈生地質災害[1-5]。進入21 世紀以來,面對新的地震活動形勢和防震減災任務需求,尤其是隨著許多新的觀測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活動構造研究領域的交叉融合和拓展應用,如第四紀地質年代測試技術的發展、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進步、地震觀測技術的提高和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等[8-11],未來活動構造研究應從哪些環節去進一步加強,以提升對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的認識水平、拓展活動構造研究成果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成效。筆者擬在簡要回顧總結中國活動構造基本特征與地震災害特點以及本世紀大震活動特征的基礎上,選擇活動構造研究中的一部分關鍵環節或研究薄弱領域進行概略分析,探討進一步研究的發展方向和有效途徑,為未來活動構造深入研究和防災減災提供參考。

1 中國活動構造基本特征與21 世紀大震活動的新特點

中國位于歐亞板塊東南隅,被印度、太平洋和菲律賓海板塊所挾持,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邊界就是喜馬拉雅山南緣活動構造帶,而臺灣則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的邊界活動構造帶。上述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再疊加歐亞板塊內部的深部動力聯合作用,造就了中國大陸內部活動構造的復雜性及地震活動的彌散性[12-13]。盡管如此,它們之間的聯系仍然是非常緊密的,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聯系就表現在活動斷裂、活動褶皺、活動盆地和活動地塊等多種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緊密的相關性。我國科學家正是基于對中國大陸活動構造的分區活動特征及其對大震的控制作用分析,創新性地提出了大陸活動地塊理論及其劃分方案[3,12,14],將中國大陸及鄰區共劃分出: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和東北亞6 個Ⅰ級活動地塊區,以及拉薩、羌塘、巴顏喀拉、柴達木、川滇、滇緬、滇西、滇南、塔里木、天山、準噶爾、阿爾泰、薩彥、阿拉善、興安–東蒙、東北、燕山、鄂爾多斯、華北平原、魯東–黃海、華南、南海等22 個Ⅱ級活動地塊[3]。統計結果表明,全部8 級、絕大部分7.0~7.9 級地震均發生在活動地塊的邊界活動構造帶內;但是內部有次級活動構造的地塊,少數7.0~7.9 級地震和部分6.0~6.9級地震也可能發生在地塊內部的活動構造帶上,如2021 年青海瑪多Ms(surface wave magnitude) 7.4 地震,一種解釋就是其發生在巴顏喀拉活動地塊內部的江錯斷裂帶上[15-16],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北部東昆侖斷裂的彌散型塊體邊界斷裂導致了本次地震的發生[17]。

自2003 年活動地塊理論正式提出以來的20 余年,在中國大陸及周邊發生的所有7 級以上地震(約9 次)均位于活動地塊邊界帶上,充分說明了活動地塊理論及其劃分方案的科學合理性,進一步顯示出活動地塊對大陸強震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這為將來開展活動構造研究、地震監測、地震中長期預測和震災防御等工作重點指明了方向。鄭文俊等[5,18]在繼承前人劃分方案的基礎上,根據近20 年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活動地塊劃分方案的部分邊界帶進行了優化,使其在實際應用中發揮更大作用。

回顧總結21 世紀以來中國大陸7 級以上大震活動,出現了2 個新的特點。

(1) 7 級以上大地震活動的叢集性(圖1)。自1997年發生西藏瑪尼Ms7.9 地震[19]以來,圍繞巴顏喀拉活動地塊邊界帶,接續發生了8 次7 級以上地震,包括:2001 年昆侖山口西Ms8.1[20-21]、2008 年新疆于田Ms7.3[22-23]、2008 年四川汶川Ms8.0[24-25]、2010 年青海玉樹Ms7.1[26]、2013 年四川蘆山Ms7.0[27]、2014 年新疆于田Ms7.3[28]、2017 年四川九寨溝Ms7.0[29-30]和2021 年青海瑪多Ms7.4 等地震[15-16],清晰地顯示出沿巴顏喀拉活動地塊邊界帶填空性質的地震破裂圖像,構成了中國大陸20 多年來7 級以上地震的主體活動區和時間上的叢集期,稱之為昆侖–汶川地震系列[31-35]。

圖1 1900 年以來青藏活動地塊區7 級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修改自文獻[32,35])Fig.1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picenters of Ms ≥ 7 earthquakes since 1900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tive tectonic block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s [32,35])

(2) 發生多次逆斷裂–褶皺型地震。21 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發生的多次中強以上地震中,有一些地表破裂帶不明顯的地震,如2013 年四川蘆山Ms7.0 地震[27]和2014 年新疆皮山Ms6.4 地震(圖2)[36]等,其發震機制為逆斷裂–褶皺型地震或盲逆斷裂–褶皺地震。以往對逆斷裂–褶皺帶的構造變形及其地震活動的研究重視不夠,這類活動構造變形帶寬、地震隱蔽性強、發震機制特殊,其地震危險性評估和中長期預測難度較大。但這些地區往往位于盆山交匯部位或活動盆地內部,距大中城鎮較近,人口較為稠密,其強震危險性及其震害應引起足夠重視。

基于我國活動構造的分區分塊特點和大地震的高致災性,以及我國地震災害所具有的西強東弱、分區差異、塊體活動及邊界控震特點,可以說,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災害重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13]。因此,當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仍然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如城市風險高、農村設防差,重震后救災、輕震前預防,區域發展不平衡、風險管理不平衡,仍有小震大災、大震巨災的潛在風險等。因此,加強活動構造綜合研究、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工程抗震設防等仍將是我國防震減災的重要安全保障措施之一。

2 活動構造研究的新趨勢和新要求

傳統的活動構造研究主要是對斷裂幾何圖像、運動學特征、歷史地震、古地震以及未來地震危險性等的定量研究和綜合評價,已經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拓展了許多應用領域[1-2,27,37],但是面對本世紀地震活動的新特點、國家和社會公眾對防災減災的新要求,未來活動構造的研究不僅需要注重自身理論的完善和提升,更要與空、天、地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和拓展應用,以適應地震科學發展和新的形勢需要。

2.1 注重活動構造研究的理論提升和新技術的應用

加強單條或某一區域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性的精細化研究是開展區域地震構造環境與大震活動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具體而言,在提升活動構造自身的研究技術和認識水平方面,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

1) 活動構造幾何學?精細化研究

活動構造詳細幾何學是從宏觀層面認識構造活動習性與變形特征全貌和精細結構的前提和基礎。在傳統研究方法中,通過航衛片或遙感影像解譯只能獲取斷裂的二維平面特征,中等分辨率DEM(5~10 m 網格單元)也只適用于大尺度三維地貌特征的提取。近年來廣泛應用的激光雷達測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術可直接對地貌進行高精度、全方位的三維地表形態測量,為活動構造研究提供了精細的地貌形態數據。因此,未來需要將航空影像、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的構造地貌解譯與無人機攝影測量、機載LiDAR 測量等獲取的高清影像精細解譯相融合,取長補短,以獲取活動構造帶或地震地表破裂帶等更完整清晰的幾何圖像或破裂帶細結構,這將更有助于深入分析斷裂帶之間或斷裂帶(地震破裂帶)內部的構造幾何關系、斷裂帶地表破裂過程和活動特性等。例如,在2022 年1 月8 日青海門源Ms6.9 級地震發生后,迅速采用無人機航測了整個地震地表破裂帶,得到了該次地震完整清晰的破裂帶展布、不同形變類型、分段破裂特征和構造轉換關系等清晰圖像(圖3),為深入分析地震傳播過程中的次級破裂及其不同的組合關系,進而提出本次地震破裂始于冷龍嶺斷裂與托萊山斷裂之間的釋放雙彎曲構造部位,向兩端發生躍遷式多斷裂級聯破裂(除了冷龍嶺斷裂西段、托萊山斷裂東段破裂之外,北側的肅南–祁連斷裂與冷龍嶺斷裂交匯在硫磺溝交匯段也發生了次級破裂,形成了5 條次級地震地表破裂帶)的動力學機制解釋提供了充分證據[38]。

2) 活動構造運動學?注重斷裂活動習性與破裂分段性研究

斷裂活動習性是活動斷裂晚第四紀以來構造活動特性的總稱,涉及斷裂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等特征,包括斷裂幾何長度、累積位移、滑動速率、古地震序列及最新地震事件離逝時間等。隨著活動構造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一條活動斷裂帶是由許多獨立的斷裂段所組成,每一段都是一個獨立的地震破裂或活動單元,有自己獨特的活動歷史和活動習性;因此,不同斷裂段的活動方式、幅度、速率,單次地震的同震位錯量、破裂帶長度、最大地震震級以及地震復發間隔等均可能會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斷裂段的活動習性有其相對獨立性。因此,破裂分段性研究就成為活動斷裂研究的重要內容,需要綜合考慮斷裂活動的幾何結構、地質地貌標志、活動特性、位移分布、地震破裂與傳播、古地震和現今地震活動以及地球物理場背景等特征或標志,去識別可成為強震或大地震破裂起始或終止的界限區或障礙體。同時,研究還發現同一條活動斷裂帶,不同次地震的破裂長度也可能不同,可以是一個斷裂段單獨破裂產生一次強震或大地震,也可以是相鄰的兩個或更多個斷裂段,甚至是整條斷裂帶在一次更大的地震中發生聯合破裂即級聯破裂[39-40]。這反映了作為活動構造研究深化方向之一的活動斷裂分段,已經涉及到地震破裂的長期活動行為及其機制問題,是開展地震中長期預測的重要基礎[5,41]。

3) 古地震探槽和斷錯微地貌的互補性研究

古地震是指發生在現代和有歷史地震記錄以前,保存于地質紀錄中的史前大地震事件,主要依靠永久構造變形以及相關的微地貌和微沉積特征來進行識別,因此,僅能識別出伴有地表破裂的較大地震事件[1]。因此,古地震研究結果可以彌補儀器和歷史地震記錄之不足,使能夠獲得更長時間、甚至多個地震輪回的大地震歷史,因而可促進對活動斷裂長期地震行為的認識以及地震危險性評價研究。冉勇康等[42-46]系統總結了不同性質活動斷層的古地震研究技術方法和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限于目前古地震探槽開挖的條件限制,一種新的趨勢是利用高分辨率的影像數據進行斷錯微地貌測量(水平斷錯沖溝或垂直斷層陡坎等)能夠揭示精細化的斷層活動強度、歷史地震及古地震事件及其大震重復規律等,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Y.Klinger 等[47]基于高分辨率的QuickBird 全色波段影像(分辨率0.6 m),率先對新疆富蘊斷裂帶上發生地震事件的累積位移分布進行了恢復和重建,通過測量被斷錯的小沖溝和河流階地等地貌標志,在110 km 長度范圍內共獲得了569 個水平位移測量值,最終識別出了包括1931 年富蘊8 級地震在內的5 次地震事件,并發現其位移分布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呈倍數增長的關系,具有特征地震性質。Bi Haiyun 等[48]基于GeoEye-1 衛星影像立體像對,利用攝影測量方法獲取了河西走廊北緣具有逆斷性質的合黎山南緣斷裂高分辨率DEM 數據,并沿斷裂進行了密集的垂直位移測量,獲得了20 km 斷裂范圍內大約130 個位錯值,更詳細地反映了該斷裂的地震破裂歷史,揭示了5 次地震事件。同樣,Bi Haiyun 等[49]利用1 m 分辨率DEM 數據,研究了具有正斷性質的河套盆地北緣的色爾騰山山前斷裂的垂直位移量,獲得了185 km 長斷裂帶的大約601 個位錯值,得到了該斷裂全段和分段破裂6 次地震事件的位錯值,厘定其震級可達Mw(moment magnitude scale) 7.1~7.5。

近年來,許多專家陸續開展了類似的研究,獲得了多條不同性質活動斷裂的單次或多次地震事件的累積斷錯值,這是一項對古地震探槽方法很好的互補性研究。未來若能夠選擇既有較詳細揭示完整古地震事件及其年代序列的古地震探槽研究,又具備開展高分辨率斷錯微地貌統計分析的活動斷裂帶綜合對比研究,兩者相互校核,提升2 種方法的可靠性,降低不確定性。

2.2 加強活動構造研究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

活動構造研究的創新需要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術。近年來,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大地測量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取得了大量創新性研究成果。其中,將活動構造研究與地球物理勘探相結合是分析深淺構造關系、揭示深部構造環境、構建地震構造模型的重要基礎,如Su Peng 等[50]通過熱年代學、深地震反射探測、沉積地層對比及其伸展變形研究,定量限定了山西裂谷系臨汾盆地的形成年齡、巖石圈結構、伸展量和伸展速率,構建了盆地形成演化和伸展變形模式,探討了貧巖漿型大陸裂谷的形成機制。將活動構造研究與GPS 和InSAR 等現今形變監測結果有機結合,是檢驗活動斷裂長期地質滑動速率與震間、震后形變速率、分析其應變累積狀態、探討區域構造運動學和檢驗動力學模式的關鍵,例如Ge Weipeng 等[51]通過跨阿爾金斷裂西段連續GPS 形變觀測,重新厘定了該段斷裂的走滑速率達(12.4 ± 0.7) mm/a,且發現阿爾金斷裂具有很強的非對稱性變形,是因為藏北巖石圈黏滯系數遠小于塔里木盆地的黏滯系數所致,提出了阿爾金斷裂最新構造活動的新解釋。而將活動構造學與地震學進行交叉融合,是解剖地震發震構造、回答發震機制,建立發震模式的一條有效途徑,如劉琦等[9]基于重新定位的余震分布,結合地質及地球物理信息構建3D發震構造模型,同時采用GPS、水準、強震動3 種地表觀測資料進行約束,對2013 年四川蘆山Ms7.0 地震的同震滑動開展了更細致的聯合反演,結果表明蘆山7.0 級主震時龍門山斷裂帶南段的盲沖斷裂系統中多條斷層可能發生了不等量及不同方式的滑動,進而構建了最可能的發震構造模型。

由此可見,在活動構造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只有充分考慮上述相關學科關于斷裂活動習性、變形特征、區域構造環境和深淺部構造關系等研究結果,才能建立科學合理的構造變形模式、分析其孕震機制和發震模式等,真正達到透明了解地殼和解剖地震的目的。

3 注重區域構造活動研究與大震機理研究

前已述及,自1997 年發生西藏瑪尼Ms7.9 地震以來,沿巴顏喀拉活動地塊邊界斷裂帶共發生了9 次7級及以上大地震,顯示其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叢集性,構成了本世紀中國大陸大震活動的突出特點(圖1),鄧起東等[32-33]稱其為昆侖–汶川地震系列(或主體活動區)。目前該地震系列還在持續,其未來的發展動向和遷移規律值得深入研究[35]。

實際上,我國科學家很早就已經發現了區域性強震、大地震活動存在時間上的叢集性和空間上的分區、分帶性,并且在時、空上表現出遷移和循環的特征。在中小尺度上,強震、大地震活動存在沿斷裂帶或地震構造帶的遷移[52-53]。在較大尺度上,存在大地震叢集區(或主體活動區)及其時、空遷移甚至循環的現象[33,54-55]。

鄧起東等[32-33]對1900 年以來青藏地塊區7 級以上大震活動的系統總結發現,該區已經歷了3 次地震活動的系列(即地震叢集期),包括1920?1937 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1947?1976 年察隅–當雄地震系列和1995?現在的昆侖–汶川地震系列(其主體地區即為巴顏喀拉地塊)。袁道陽等[35]對上述大震系列進一步分析發現,上述3 次地震叢集區具有遷移和循環的特征,其分布圖像和遷移規律是青藏地塊區構造活動從其周緣邊界活動構造帶逐漸向內收縮會聚、高原內部發生擠壓隆升和向E擠出、高原腹地發生拉張裂陷等構造變形過程的結果。袁道陽等[35]進一步分析認為,已經持續20 余年的昆侖–汶川地震系列將會逐漸趨于結束,未來中國大陸7 級大震主體活動區可能遷移到青藏地塊區周緣邊界帶上,重點是東部邊界構造帶,即廣義的南北地震帶,同時應關注北部柴達木–祁連地塊邊界帶等區域主干活動斷裂中的大震空區、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35]。

實際上,這只是對巴顏喀拉活動地塊大震叢集活動從宏觀層面的一些初步認識,而對其遷移循化的內在規律和動力學機制仍然不甚清楚。因此,就巴顏喀拉地塊的大震活動而言,應及時開展該地塊邊界斷裂帶以及塊體內部次級邊界斷裂帶等區域活動構造的深入研究,分析不同層次地表活動構造的幾何圖像、構造轉換、活動習性,以及深部孕震構造環境和強震機理,進而探討巴顏喀拉地塊與周圍其他地塊之間、地塊內部次級斷裂之間和塊體邊界斷裂與內部次級斷裂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強震活動特征,揭示大震發生和叢集的構造條件和力學機制,為大震叢集與遷移趨勢分析、大震危險區和主要危險斷裂段的判定提供科學依據。

在上述剖析巴顏喀拉活動地塊大震叢集的基礎上,還應加強我國歷史上或古地震研究揭示的具有地震叢集特征的區域活動構造綜合研究。例如青藏塊體北部的祁連構造帶,歷史上曾發生過1920 年海原8?級、1927 年古浪8 級、1932 年昌馬7.6 級等叢集和遷移性地震[35,54];華北平原地塊區也曾發生過如1966 年邢臺7.2 級、1967 年河間6.3 級、1975 年海城7.3 級和1976 年唐山7.8 和灤縣7.1 級地震等叢集地震,構成中國大陸東部第5 活躍幕(叢集期)(1962?1998 年),是中國大陸東部發震頻次最高、強度最大的1 個活躍幕[55-56]。甚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濱海斷裂帶,也曾在明代集中發生過1600 年廣東南澳7.0 級地震、1604 年福建泉州海外7?級地震以及1605 年海南瓊山7.5 級地震等叢集地震[55,57]。認真梳理和分析我國各活動地塊區發生叢集地震各自的孕震構造環境和發震機制等,綜合歷史地震和古地震詳細研究結果,識別可能存在地震叢集活動的活動構造帶或構造區,為巴顏喀拉塊體大地震主體活動區結束之后可能的遷移地區將面對的大震風險做好科技支撐。

4 重視逆斷裂–褶皺型地震構造研究

構造地震的發震類型大體上可歸結為:(1)走滑型地震,如2001 年昆侖山口西Ms8.1 地震、2021 年青海瑪多Ms7.4 地震和2022 年青海門源Ms6.9 地震等[16-17,20-21,38];(2) 正斷型地震,如2008 年新疆于田MS7.3 地震等[22-23];(3)逆斷型地震,如2008 年四川汶川Ms8.0 地震等[24-25];以及上述3 種類型的組合形式(復合型?逆走滑或正走滑型地震等)。實際上,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地震類型:逆斷裂–褶皺型地震,如1906 年新疆瑪納斯7.7 級地震、2010 年四川蘆山7.0 級地震和2014 年新疆皮山6.4 級地震等[27,36]。這類地震常發生在活動褶皺和/或逆斷裂帶上,其特征為震源深部的位移向上快速衰減,在接近地表處漸趨于零,不引起或只形成很小的地表位移,沒有或有很短的地震地表破裂帶,其地表變形以褶皺隆起為主。

根據張培震等[58]的研究,1906 年新疆瑪納斯7.7級地震區在北天山山前發育了三排逆斷裂–褶皺帶,地震破裂帶發育在最前緣,長度小于10 km,垂直位移量僅0.1~0.8 m,與其震級不匹配,實際上本次地震是北天山瑪納斯活動逆斷裂–褶皺帶的最新活動的結果,進而提出了逆斷裂–褶皺帶地震的發震模式,即震源盲斷坡–滑脫面–地表前鋒斷坡組合的模式。2013 年四川蘆山7.0 級地震區位于龍門山斷裂帶南段,沿斷裂未見地震破裂帶,僅見一些脆性水泥路面擠壓破裂現象,結合余震空間分布、震源機制解等,推測蘆山地震屬典型的盲逆斷層型地震[9,27];2014 年新疆皮山6.4 級地震也為一次逆沖型褶皺破裂事件,在地表沒有明顯的地震斷層,但在背斜頂部形成多條與背斜走向一致的地裂縫,同樣也是一次褶皺型地震(圖2)[36]。

同樣,在青藏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南北兩側的柴達木盆地西緣、北緣和河西走廊盆地南緣均發育了多條典型的逆斷裂–褶皺帶。其中,2003 年發生的青海海西州德令哈Ms6.6 地震以及2021 年茫崖Ms5.8 地震等均屬于逆斷裂–褶皺型地震[59-60]。而在河西走廊內部發生的2002 年玉門Ms5.9 地震,其發震構造為旱峽–大黃溝斷裂及其前緣的老君廟晚第四紀活動背斜,為一次逆斷裂控制的褶皺型地震[61]。Zou Xiaobo 等[62]對河西走廊盆地中段發生的2003 年民樂–山丹6.1 級和5.8 級地震及其余震重新進行精定位研究,并結合該區跨永固背斜的T1?T3 河流階地褶皺變形特征的研究,結果表明本次地震同樣為一次典型的褶皺型地震,其發震構造為民樂–永昌逆斷裂–褶皺帶(圖4)。實際上,除了玉門盆地之外,河西走廊盆地內部具有逆斷裂–褶皺變形的構造帶還有較多,例如張掖盆地南緣的榆木山北緣、東緣活動構造帶[63]和武威盆地南緣活動構造帶等[64],均具有發生褶皺型地震的構造條件。

圖4 2003 年甘肅民樂?山丹6.1 級地震發震模式圖(據文獻[62]修改)Fig.4 Seismogenic mode of the Minle-Shandan Ms 6.1 earthquake in Gansu in 2003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 [62])

實際上,全國具有上述孕震構造特征和發震機制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南北兩側、西昆侖山前、祁連山南北兩側和川西龍門山前等地區,這些地區主要表現為多排前展式的活動逆斷裂–褶皺帶,其構造變形帶較寬,發震構造特殊,沿線有多個重要城鎮分布,其地震危險性和防災減災任務值得關注。對這類活動逆斷裂–褶皺帶的深入研究除了采用傳統的活動構造研究方法之外,結合構造地貌學開展地表地貌變形特征研究,更重要的是進行深部地震構造探測和地震學研究獲取其深部結構構造特征,是開展深淺構造關系、構建變形模式和討論發震機制的有效方法。

5 結語

我國活動構造研究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和發展,經歷了從單一活動斷裂調查與活動性鑒定,到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活動斷層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再發展到開展區域活動構造綜合研究、深部地震構造環境探察、大城市及平原區等隱伏區活動構造探測、地震危險性和危害性評價等新階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進展和多領域的應用成果。面對新世紀新的強震活動背景和大地震災害風險,國家將在近年來已開展地震等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實施巨災風險防范探測工程,涉及全國層面的歷史大震震源區、重點區域地震構造環境、重點城市活動斷層和海域地震構造環境探測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一次全國性的地震基礎探察和震災風險防范工程。其探測任務艱巨,既是一次重要機遇,但也面臨諸多挑戰。結合前述分析,對未來活動構造研究的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的薄弱環節進行了初步分析,形成幾點認識或建議如下:

(1)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工作更加重視和關注。我國是一個活動構造眾多、破壞性地震頻發、災害損失極為嚴重的國家,未來大震災害風險較高,防災減災任務艱巨。而活動構造深入研究是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需要切實加強和可持續發展,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2) 盡管大陸板內地震具有較大的彌散性,但是大震活動區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加強活動構造自身研究理論的創新,尤其是針對中國大陸大地震叢集活動的新特點,需要充分利用現代活動構造探測技術,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聯合攻關,科學而理性地認識不同活動地塊區的主干活動斷裂及區域大震構造環境、強震叢集和遷移機理,防范和應對未來可能發生多次大震叢集活動的地震風險。并基于大量基礎探測和研究成果,提出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對策。

(3) 逆斷裂–褶皺型地震及其構造活動研究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環節。這類地震隱蔽性強,發震機制復雜,地震危險性評估和中長期危險區判識難度大。但往往卻是距城鎮較近,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因此,加強這類構造活動的綜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總之,涉及活動構造研究與地震災害防御方面還有許多的重大學科問題和實際應用問題尚未解決,還需要更多專家學者的深入思考、不斷探索。

猜你喜歡
活動研究
“六小”活動
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牛年到,節日活動可以這么“牛”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03-29 05:26:36
“拍手歌”活動
快樂語文(2020年30期)2021-01-14 01:05:38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1精品综合|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欧美日韩成人| 五月天久久婷婷| 午夜丁香婷婷|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成人一级|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91啦中文字幕|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伊人久综合|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亚洲永久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AV网站中文|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www.youjizz.com久久|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国产天天射|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夜夜操狠狠操|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9啪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全部免费|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