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培,任叢榮,李海艷,2,王善雄
(1.福建省地震局,福建 福州 350001;2.中國地震局廈門海洋地震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116)
福建地處中國大陸東南緣,位于東南沿海地震活動帶的北段,因毗鄰臺灣現代板塊活動邊界構造帶,是新構造活動較為強烈的構造變形和強震活動帶[1]。受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相互作用影響,基于斷裂交匯及深部熱物質的交換,礦產、地熱資源豐富、溫泉眾多[2],中–新生代巖漿巖廣泛出露,為全球構造巖漿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3]。福建省處于華南褶皺系東部,地層發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巖石類型繁多,沉積地層和變質地層的總和與燕山期火山巖地層約各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由于構造運動的多期性和構造演化的多階段性,造成了各斷代地層及變質巖、火山巖、侵入巖、構造變形帶在時空分布上具有較直觀的區帶特征。福建地質構造活動劃分為揚子和加里東、華力西和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構造活動期。受華南大陸的多期次構造運動的影響,福建地區斷裂構造復雜,主要發育NW 向和NE向2 組斷裂,構造地貌形成了“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格局[4]。根據構造形變、變質作用、沉積建造、巖漿巖活動等,從西到東劃分為閩西北隆起帶、閩西南拗陷帶及閩東火山斷拗帶(圖1)。研究認為,NW 向和NE 向兩組斷裂控制著福建省新構造運動和第四紀地貌的發育,具有多期次和不同活動性質等特點。因此,開展深地震測深探測研究工作,獲得該地區地殼結構,揭示不同構造單元內部包括沉積蓋層、結晶基底、地殼的深淺結構與斷裂構造特征是闡明福建地區構造形態及其構造演化的關鍵和基礎[5]。
近些年來為研究福建地區的深部結構以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構造背景,開展了主動源和被動源的地震探測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利用遠震接收函數研究地殼厚度和泊松比[6-7],利用主動源地震探測資料建立福建地區速度結構模型[8-12],利用被動源地震資料建立福建地區三維地殼結構模型[13-18]。這些研究主要針對地殼深部速度結構,較少涉及上地殼上部,尤其是結晶基底與沉積蓋層的淺部速度結構與構造特征。2010?2012 年,福建省地震局聯合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福建地區開展了4 條NW 向和4 條NE 向交叉測線組成的人工爆破深地震測深地震觀測,李培等[12]給出了其中4 條NW 向測線的基底結構,分析了測線穿過的NE 向斷層的構造特征。但是,橫穿NW 向斷裂的4 條NE 向測線的上部地殼速度結構、構造特征以及斷裂的深部形態等都還不清楚,速度結構與地質構造單元、構造運動、巖性、地熱、礦產等的相互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因此,開展4 條NE 向測線的上部地殼精細結構成像研究,對進一步研究東南緣深部構造關系、斷裂帶的淺部結構和形成機制等提供地震學證據。
筆者利用福建地區4 條NE 向深地震測深測線的基底折射波(Pg 波)數據,使用有限差分層析成像方法獲得了4 條剖面的上部地殼速度精細結構,并通過走時殘差、射線數分布、交叉點速度控制等分析了結果的可靠程度。在分析剖面結構對應的構造和上部地殼變形特征的基礎上,揭示了測線穿過的NW 向斷裂的深部形態和研究區“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構造格局差異,為進一步研究東南緣結晶基底的構造屬性、構造活動的繼承性和差異性提供科學依據。
福建地區4 條NE 向測線和4 條NW 向測線交叉布設,其中4 條NE 向深地震測深測線(L5、L6、L7、L8)沿SW–NE 方向展布,與NW 走向的閩江、沙縣?南日島、永安–晉江、九龍江、上杭–云霄斷裂近垂直(圖1)。其中,武平–寧化–邵武(L5)剖面位于閩贛交界,南起武平,經長汀、寧化至邵武,全長約340 km,沿剖面布設4 個藥量2.5~3.0 t 的爆破點和130 臺三分量數字地震儀,觀測點距2.5~2.8 km。上杭–永安–建甌(L6)剖面位于研究區西側,全長約320 km,沿剖面布設3 個藥量2.3~2.6 t 的爆破點和100 臺三分量數字地震儀,觀測點距3.0~3.4 km。永定–大田–古田(L7)剖面位于研究區中部,經漳平、大田至古田,全長約305 km,沿剖面布設4 個藥量2.0~2.8 t 的爆破點和97 臺三分量數字地震儀,觀測點距3.0~3.2 km。漳浦–南安–羅源(L8)剖面位于閩東沿海,南起詔安,經漳浦、長泰、南安至羅源,全長約360 km,沿剖面布設4 個藥量1.8~2.6 t 的爆破點和118 臺三分量數字地震儀,觀測點距3.0~3.2 km。4 條剖面經過不同的構造帶,其中,L5、L6、L7 剖面南段經過閩西南拗陷帶,L5、L6 剖面北段經過閩西北隆起帶,L7 剖面北段、L8 剖面經過閩東火山斷拗帶。4 條NE 向剖面的參數見表1,觀測系統采用圖2 所示的炮點與測點組成的全線追逐相遇觀測,通過對獲得的4 條NE 向剖面的15個炮點的P 波記錄截面進行3~8 Hz 濾波和Pg 震相走時拾取,4 條剖面共拾取704 個Pg 波到時數據(表2)。

表1 4 條深地震測深剖面參數Table 1 Parameters of four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表2 4 條深地震測深剖面Pg 波震相統計Table 2 Pg phase statistics of four NE-trendi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survey lines

圖2 4 條北東向剖面的觀測系統Fig.2 Observation systems of four NE-trendi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Pg 波作為結晶基底的折射波或地殼上部的回折波,在較近的炮檢距以內是最先到達接收點的初至震相,到時可靠且信噪比較高(圖3)。Pg 波走時曲線的變化反映了上部地殼的速度結構分布特征,表明剖面所處的基底結構以及地質構造的差異。一般來說構造隆起(褶皺)區走時曲線超前,表現為高速結構;斷陷盆地或構造拗陷內走時曲線滯后,為相對低速區帶。本文從4 條剖面中選取穿過不同構造帶的4 炮地震記錄截面,對Pg 波震相從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征進行分析(圖3)。

圖3 部分炮點記錄截面Fig.3 Sections of seismic records of some shot points
圖3a 為武平–寧化–邵武剖面(L5)SP54 炮的地震折合記錄截面圖,圖3b 為上杭–永安–建甌剖面(L6)SP63 炮的地震折合記錄截面圖。SP54 炮整段和SP63炮的北段記錄截面Pg 波組反映了南平以北的建甌、泰寧、邵武一帶的閩西北隆起帶上部地殼結構。SP54炮和SP63 炮的近炮點20 km 以內,折合到時幾乎接近零線,視速度接近5 980 m/s,表明建甌、邵武附近下方速度存在高值,基底出露。SP54 炮左支記錄截面Pg 波組可追蹤118 km,其Pg 波震相折合走時較小,其最大折合走時也僅為0.34 s,表明蓋層較薄、基底隆起、地表介質速度較高。SP54 炮左支記錄截面距炮點100 km 以后,折合走時減小,振幅峰值衰減,顯示處于構造帶分界附近的Pg 波能量存在衰減作用。
圖3c 為永定–大田–古田剖面(L7)SP73 炮的地震折合記錄截面圖。SP63 炮和SP73 炮的南段記錄截面Pg 波組反映了沙縣–永安、大田–漳平–永定一帶的閩西南拗陷帶上部地殼結構。SP73 炮的Pg 波到時最遠可追蹤到130 km,在距炮點68 km 后折合走時隨距離增加而減小,表明龍巖地區的連城?新泉盆地沉積較厚,基底速度低。SP63 炮和SP73 炮地震記錄截面經過閩西南拗陷帶的折合走時與圖3a、圖3b 中的閩西北隆起帶相比明顯滯后,其折合走時為 0.37~0.67 s。SP73 炮左支記錄截面Pg 波組的長追蹤距離及稍大的折合走時反映了上地殼速度整體偏低,走時曲線幅度較大的鋸齒狀起伏可能與構造帶內的高低速相間結構有關。
圖3d 為漳浦–南安–羅源剖面(L8)SP84 炮的地震折合記錄截面圖。SP73 炮的北段和SP84 炮的整段記錄截面Pg 波組反映了尤溪?古田、閩東南沿海的閩東火山斷拗帶上部地殼結構。Pg 波的最大折合走時為0.5 s 左右,與圖3a、圖3b 中的閩西北隆起帶相比超前,與圖3c 中的閩西南拗陷帶相比滯后。SP84 炮的左右支的走時曲線變化不同,左支隨炮間距增加走時相比右支延遲大,表明基底深度隨炮點向南西方向逐漸加深。SP84 炮左支在炮間距60 km 左右走時曲線出現負斜率段,可能與斷裂構造有關。SP84 炮的記錄截面Pg 波尾波發育,在不同炮間距范圍內振幅幅值呈現明顯的衰減特性,反映了閩東沿海斷塊的上部地殼結構的橫向非均勻特征。
福建地區4 條NE 向深地震測深剖面經過不同的構造帶,穿過了多組NW 向斷裂帶,所處的地質構造環境和深部構造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建立精準初始速度模型十分重要。結合福建地區已有的地殼一維速度模型[8-11,19],本次采用分層細化法對初始模型與每一條測線的初至Pg 波走時進行擬合計算,得到與拾取的初至走時擬合較好的一維初始模型(圖4)。4 條NE 向剖面的初始模型由不同分層的速度梯度組成,各剖面速度分層存在明顯的速度變化,不同的構造單元和斷裂剖面的速度模型存在差異性。


圖4 4 條深地震測深剖面的初始一維P 波速度模型Fig.4 Initial 1-D P-wave velocity models of four NE-trendi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本文使用有限差分層析成像算法對4 條NE 向剖面的初至Pg 波走時數據進行計算,該方法適用于上部地殼速度結構橫向變化劇烈的地下介質[20-25]。4 條NE 向剖面觀測點距介于2.5~3.5 km,正演計算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1.0 km×1.0 km 的網格單元劃分模型空間,通過程函方程的有限差分算子計算初至波走時場,根據走時梯度確定射線路徑。反演計算網格尺度水平和垂直向大小分別為4.0 km×1.0 km,使用反投影迭代計算所有射線在網格單元中引起的慢度擾動以逼近真實速度。
1) 走時殘差
有限差分層析成像反演通過迭代過程來實現計算精度,迭代一定次數后走時殘差(ERMS)趨于穩定。4 條剖面經過50次迭代的走時殘差的均方值如圖5a1?圖5d1所示,可以看出,30 次迭代收斂良好,均方根走時殘差ERMS從初始最大的139 ms 下降到22~31 ms。圖5a2?圖5d2 是4 條剖面30 次迭代后的拾取走時與理論走時的擬合分布圖,圖5a3?圖5d3 是4 條剖面30 次迭代后的走時殘差分布直方圖,可以看出,反演后理論走時與觀測走時擬合較好,4 條剖面走時殘差近似符合正態分布。

圖5 4 條剖面反演后的均方根值、走時擬合和走時殘差直方圖Fig.5 Post-inversion RMS values,travel time fitting,and histograms of travel time residuals of four NE-trendi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2) 射線分布
圖6 給出了4 條NE 向剖面30 次迭代后的射線分布圖,沿剖面的絕大部分測段橫向上都有射線經過,且射線數至少5 條以上。4 條剖面除南、北兩端附近測段外,射線分布較為集中的結晶基底以上的淺部區域密集交叉,射線密集覆蓋基底以下的上部地殼部分位置也有射線穿過(圖6)。4 條剖面所處的地質情況和構造環境不同,由西到東剖面的射線覆蓋深度增加,表明福建地區由內陸到沿海基底以下的上部地殼速度呈增加的趨勢。L5?L6 剖面由南到北射線穿透的回折面變淺(圖6a?圖6b),與剖面經過的閩西北隆起帶與閩西南拗陷帶息息相關,表明閩西北基底埋深較淺且速度較高。L8 剖面經過的閩東火山斷拗帶的射線覆蓋的回折面存在明顯的橫向差異變化(圖6d),L6?L7剖面經過的閩西南拗陷帶射線整體穿透深度較深(圖6b?圖6c)。

圖6 4 條NE 向剖面Pg 震相反演的射線覆蓋Fig.6 Ray coverage for the inversion of Pg phase in four NE-trendi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3)交叉驗證
福建地區深地震測深的8 條測線呈網格交叉布設,4 條NW 向測線(L1?L4)與4 條NE 向測線(L5?L8)交叉點的爆破點資料可以共用,為獲得可靠的剖面基底速度結構奠定了基礎。以漳浦–南安–羅源剖面(L8)的4 個炮點為例,SP81 炮點與L4 剖面、SP82 炮點與L3 剖面、SP83 炮點與L2 剖面、SP84 炮點與L1 剖面相互交叉,L8 剖面的4 個炮點與相交剖面交叉點附近的一維速度結構擬合分布如圖7 所示,交叉點的速度結構擬合得較好,隨深度增加速度擬合誤差在±300 m/s 以內。

圖7 L8 剖面4 個炮點和L1?L4 剖面交叉點一維速度結構Fig.7 1-D velocity structures at locations where four shot points on L8 profile intersecting the L1-L4 profiles
根據4 條NE 向剖面射線覆蓋有效范圍(圖6),本文給出了射線經過的有效范圍內上部地殼精細速度結構和解釋結果(圖8)。由圖8 可知,4 條剖面速度的橫向和縱向變化明顯,速度值介于4 700~6 100 m/s,速度等值線隨深度的增加由密到疏、形態由平坦到復雜。4 條剖面能夠從速度結構上對福建地區的蓋層和基底、盆地、平原、巖漿帶以及不同構造格架區分開來。參考華南地區淺變質花崗巖系地震P 波速度為5 900~6 000 m/s[26],通過4 條剖面速度等值線疏密變化、射線覆蓋密集情況,本文以速度值為5 900 m/s 的等值線所對應的深度為結晶基底,研究區結晶基底界面埋深介于1.0~6.0 km,4 條剖面基底界面由北往南有所加深,基底面的起伏與構造凸起和凹陷對應。

圖8 4 條北東向剖面上地殼速度結構及構造特征分布Fig.8 Velocity 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upper crust along four NE-trendi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4 條剖面從西到東上部地殼速度總體增加,位于(閩東)東南沿海中生代巖漿帶的L7 和L8 剖面的上部地殼速度整體大于(閩西)華夏地塊的L5 和L6 剖面。其中L5 剖面(武平–寧化–邵武)位于閩贛交界處,沿剖面結晶基底以上的蓋層速度等值線較平緩,基底以下上部地殼總體速度呈高速?低速?高速的變化特征(圖8a),剖面坐標20~65 km、90~275 km 從沉積蓋層到結晶基底速度整體偏低。剖面基底埋深介于1.0~6.0 km,其中武平凹陷和泰寧盆地低速層較厚且基底埋深接近5~6 km。剖面坐標65~90 km 的武平以西的桃溪附近地下1 km 處有一高速異常上涌帶,結晶基底埋深較淺為1 km,與桃溪隆起中的變質核雜巖金屬礦有關[27]。剖面坐標200~230 km 的寧化結晶基底3 km以下的速度呈NW向變化,剖面坐標285~325 km 的邵武基底速度等值線較平緩且基底1 km 以下的上地殼速度明顯增加。
L6 剖面(上杭–永安–建甌)位于(閩西)華夏地塊中部,剖面速度從表層的4 700 m/s 增加到6 km 左右的6 000 m/s,剖面沉積蓋層速度等值線呈寬緩相間或狹窄彎曲出現,剖面經過的上杭、連城–新泉、沙縣等盆地速度整體偏低,剖面坐標140~200 km 速度呈高?低?高明顯變化,剖面坐標270~305 km 處速度變化整體偏高。剖面基底埋深介于1.0~5.0 km,剖面中段的永安–南平地區基底面形態起伏較大,剖面坐標150、185、245 km 處的基底埋深較淺為1 km 且基底以下的速度明顯增大呈NW 向狹長條帶變化(圖8b),與閩西南的推覆構造和寧化–南平巖漿帶相關,可以為該區的控礦構造提供深部地球物理學信息[28-29]。
L7 剖面(永定–大田–古田)位于福建中部的政和–大埔斷裂帶附近,剖面坐標150 km 之前的南段速度變化明顯,從表層的4 700 m/s 增加到8 km 左右的6 100 m/s,剖面中南段的永定–尤溪地區蓋層速度等值線較平緩,剖面坐標260 km 以后的北段上部地殼速度變化明顯,剖面坐標75、175、275 km 附近的局部地區呈高速異常上涌。剖面基底埋深介于1.5~6.0 km,結晶基底面起伏凹凸變化明顯,剖面坐標125 km 附近基底界面有明顯的下凹特征且深約6.0 km,剖面坐標240 km 后基底界面開始逐漸抬升(圖8c)。基底速度結構變化跟所處的政和?大埔分界斷裂帶內的地幔玄武巖漿上升,噴出地表或者底侵到上地殼淺部有關[30]。
L8 剖面(漳浦–南安–羅源)位于福建東部沿海中生代巖漿帶內,右側是平潭–東山變質帶,剖面沉積蓋層速度等值線較平緩,剖面坐標130 km 以后的中部和北段速度變化明顯,地下8 km 附近存在速度6 100 m/s的高速帶。相比L5?L7 剖面的基底速度結果,剖面上部地殼速度整體偏大且縱向變化顯著,剖面經過的龍海平原和福州盆地表現為低速下凹。剖面基底埋深介于1.0~3.0 km(圖8d),基底以下速度變化明顯呈NW 方向,與巖漿帶形成的區域變質和混合巖化作用有關[31]。
4 條剖面的基底精細速度結構與研究區已有的P 波成像結果[6-14,9-11,32-35]相比,提高了福建地區結晶基底與沉積蓋層的淺部速度結構的成像精度,給出了NW向斷裂帶的淺部構造特征,4 條NE 向測線與4 條NW向測線交叉分布,成像結果互為補充,豐富了福建地區上部地殼的精細速度結構。本文結果針對研究區的“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構造格架從速度結構、基底埋深、構造特征等進行分析,獲得NW 向斷層的基底構造特征,結合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地震、地熱等資料,為了解該區的結晶基底構造屬性以及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作用的東南緣構造特征提供深部地球物理學證據。
L5?L8 4 條剖面自西向東經過(閩西)華夏地塊和(閩東)東南沿海中生代巖漿帶,從基底速度結構上來看,地表速度整體偏高,結晶基底埋深整體較淺,基底及以下的上部地殼速度偏大,這與4 條剖面所在的東南緣第四紀沉積地層較薄,白堊紀火山巖和花崗巖分布廣泛、巖漿活動地表熱流值較高有關[36]。
以政和–大埔斷裂為界,4 條剖面從西到東經過了閩西北隆起帶、閩西南拗陷帶及閩東火山斷拗帶,4 條剖面基底速度結構結果顯示,在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之間的接觸帶兩側速度有明顯的變化。NE 走向的L5?L7 剖面南段位于閩西南拗陷帶,基底速度結構整體表現為低速,且速度橫向較為均勻;而L5?L6 剖面北段古老的閩西北隆起帶內,上部地殼結構速度較高,且表現為較強的橫向非均勻,顯示了福建閩西南的凹陷沉積建造與閩西北的抬升構造特征。L8 剖面位于閩東火山斷拗帶內,發育一系列斷陷盆地,基底速度結構呈現明顯的高低速差異變化。從4 條剖面的基底埋深來看,位于閩西北隆起帶內的L5 和L6 剖面北段基底形態穩定且埋深較淺,表明基底結構形成較早,與該地區的地表出露的前寒武紀變質巖有關,基底以下NE 向展布的高速異常可能與基性玄武巖組成的火山巖帶相對應,與晚侏羅世晚期至早白堊紀早期發生的大規模陸相火山巖噴發的地質特征有關[37]。閩西南拗陷帶內的L5、L6 和L7 剖面南段所在的蓋層埋深變化平緩,推測與閩西南分布的震旦紀–奧陶紀地層變質程度較低有關[38],基底面起伏明顯,最深達6 km 左右且基底深度呈深淺間隔變化,與閩西南拗陷帶內的凹陷與隆起多個次級構造單元間隔分布相關[39]。永安、大田附近基底以下存在的高速異常與該地區存在的推覆構造有關,且速度異常的變化方向由NW 向到SE 向,證實上部地殼內確實存在受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引起的大型推覆構造[40]。閩東火山斷拗帶內的L8 剖面基底以下速度高、變化大,與該地區的白堊紀花崗巖和火山巖出露相符合,與該區中生代以來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強烈影響,上地幔的超基性巖受到造山擠壓作用,形成的鐵鎂質巖漿沿斷裂構造底侵,深部物質上涌、古老的基底重熔的構造特征有關。
L5?L8 4 條剖面自西向東基底速度逐漸增強,以政和–大埔斷裂為界,L7 和L8 剖面所在的(閩東)東南沿海中生代巖漿帶基底以下8 km 處存在6 100 m/s 的高速帶(圖8),表明華南大陸東部所受的構造活動強于西部,受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所致[16-18]。本次4 條NE 向剖面與研究區已有的4 條NW 向剖面的基底速度結構變化特征來看,本文4 條剖面速度橫向變化及界面起伏明顯較4 條NW 向剖面的變化小,且4 條NE 向剖面基底速度變化整體呈NW 方向展布,成像結果與研究區東西分帶的構造特征和華南地區構造變形的主方向呈NW-SE 向一致[41-42],本文為該區中生代以來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俯沖的方向研究提供深部地球物理學證據。
L5?L8 4 條剖面橫穿了研究區的NW 向斷裂帶,根據剖面斷裂兩側的基底速度橫向變化和基底埋深起伏情況,結合研究區的地震地質資料,確定的主要基底斷裂帶有閩江斷裂、沙縣?南日島斷裂、永安–晉江斷裂、九龍江斷裂及上杭?云霄斷裂,從基底速度結構解釋圖上來看(圖8),NW 向斷裂帶所在的位置表現為傾斜舌狀低速異常或者過渡帶的特征且基底埋深的起伏較大,本次4 條剖面上部地殼結構對NW 向斷裂的分布起到約束作用,并且提供了很好的地震學證據。其中閩江斷裂控制福州斷陷盆地,斷層兩側為高速異常、斷層近直立的結果與張路等[43]認為的高傾角正斷層傾向盆地中心比較符合。沙縣–南日島斷裂作為福建地質構造南北分塊的分界帶,斷裂兩側速度結構有明顯差異;斷裂以北4 條剖面速度偏大,縱向變化明顯,基底埋深較淺,基底以下的高速異常與變質巖呈弧狀向東突出比較一致。斷裂以南基底埋深較大且起伏變化明顯,基底以下速度異常與印支期花崗巖呈向西突出相關,可能是受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推擠,南北部向西推移的速度差異所致。永安–晉江斷裂在剖面所在的位置表現為左右高低速異常明顯,斷層較陡,永定到大田一帶斷裂左右兩邊速度變化劇烈,與該區地震孕育環境密切相關。九江斷裂在L7?L8 剖面南段表現為高速特征,與用氣槍地震資料反演得到的漳州–高雄斷裂上地殼速度結構變化特征比較一致[34],推斷漳州?高雄斷裂即是九龍江斷裂向東延入臺灣海峽的斷裂。從L8 剖面速度結果來看,斷陷盆地受NW 向和NE向兩組斷裂控制,第四紀以來NW 向斷裂活動強烈且以引張活動為主,因此,在速度結構上經過的新生盆地呈現NW 向展布,向南西掀斜的特征,表明NW 向斷裂在東南緣現今板塊動力學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
a.福建地區4 條NE 向剖面地表速度整體偏高,結晶基底埋深整體較淺,基底及以下的上部地殼速度偏大,在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兩側,上部地殼速度結構橫向變化明顯。
b.成像結果反映了研究區東西分帶的構造特征,表明華南大陸東部所受的構造活動強于西部,與該區的地質構造和構造變形的主方向一致。
c.根據4 條剖面速度橫向變化和基底埋深起伏情況,給出的NW 向斷裂淺部構造特征研究成果與前人結果具有一定對應關系,表明NW 向斷裂構造在東南緣現今板塊動力學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
d.今后的研究需要聯合Pg、Sg 數據開展反演工作,或直接進行三維速度結構反演,相互約束提高模型的精度。
致謝: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諸多同事參與了野外探測工作,感謝參與此項工作的全體人員對文章的幫助!感謝Hole J.A.提供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