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日本海上試射電磁軌道炮的消息引起外界關注。日本媒體稱,此次電磁軌道炮海上艦艇平臺測試,由日本防衛省技術采辦和后勤局、日本海上自衛隊合作進行,號稱“全球首次”海上試驗。據日本官方公布的視頻顯示,該電磁軌道炮重8噸,炮管長6米,可發射重320克、口徑40毫米的鋼質彈丸,炮彈初速2297米/秒(約6.5馬赫)。日本防衛省裝備廳稱,該項目由此邁出關鍵一步,最終目標是將炮口動能提高到20兆焦。日本認為,電磁軌道炮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代驅逐艦上的“標志性武器”。
與日本在電磁軌道炮項目上展現出的高度重視不同,美國海軍的電磁軌道炮項目于2006年立項,2021年6月宣布停止。那么,在研發技術路徑方面與美英相近的日本,能否在電磁軌道炮項目上取得突破?日本發展電磁軌道炮項目的目的是什么?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主戰裝備嚴重“美制化”。近年來,日本借助在電磁軌道炮、反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的技術優勢,采取與美國共同研發的模式,目的是增強日本在武器裝備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例如,日美已經聯合研制出“標準”-3 Block 2A反導攔截彈。今年8月,美日簽署協議共同開發高超音速武器攔截彈。此次海上試射電磁軌道炮之后,日本防衛裝備廳高官再次表示,希望與美國合作推動電磁軌道炮項目走向實戰化。未來,美國軍事承包商可能加入日本電磁軌道炮項目當中。日本海上試射電磁軌道炮引發關注的另一重原因,是日本對電磁軌道炮的作戰設想。日本希望借助電磁軌道炮的高速、遠程及低成本優勢,彌補其現役導彈防御系統的漏洞和不足。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專業人士并不看好日本電磁軌道炮的發展前景。美媒稱:“要確保穩定的作戰能力,(日本)必須逐一解決海洋環境下不可避免的鹽分腐蝕、艦艇顛簸、極端高溫和寒冷等問題。”
(據中國軍網12.20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