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物質利益之道德批判的世界觀考察

2024-01-09 15:53:50張航智馬辰龍
人文雜志 2023年12期

張航智 馬辰龍

內容提要 《萊茵報》時期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馬克思通過對資產階級物質利益的道德批判,開始告別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著手于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研究,并由純粹“道德批判”開始逐步轉向現實“客觀關系”批判。對利益與道德關系實質的自覺,促使馬克思將道德批判引向經濟批判深處。他著重批判資產階級基于私人物質利益的虛假道德,弘揚以追求貧苦無產者普遍利益為核心的“解放的道德”,從而重構了得以改變資產階級非道德社會現狀及其深層解釋的實踐力量。馬克思早期對資產階級物質利益的道德批判,對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以及道德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新時代正確分析利益倫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方法導向。

關鍵詞 《萊茵報》 物質利益 道德批判 世界觀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3)12-0046-10

《萊茵報》時期是馬克思世界觀由“理性”轉向“現實”的重要時期。馬克思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①物質利益是這一時期馬克思理性自由觀首次遇到的“難題”。在《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議會辯論情況的辯論》中,馬克思譴責封建特權階級違反人類自由精神的本質,僅僅維護本階級的特殊利益。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站在底層人民立場上譴責林木所有者對利益的無底線追求是一種非理性物欲,隨意支配著國家和法。在《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中,馬克思注意到政府機構與人民利益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在三次辯論中,馬克思既批判私人利益又保護私人利益,并將物質利益進行了區分。他否定林木所有者將私人利益說成國家利益,并指責政府不考慮人民的利益、把貧困問題歸因于窮人本身。可見,馬克思此時研究國家與階級、等級與個人、集體與個人之間利益矛盾的復雜關系所得出的彼此沖突的結論,使他原本的物質利益觀陷入了“困境”。同時,國家對特權階級利益的偏袒和對底層人民生存權利的忽視,對馬克思所信仰的黑格爾理性國家觀帶來重大沖擊。在這種理性主義視域中,國家和法是絕對理性的存在,它應當在物質利益與自由平等權利產生矛盾時,毫無保留地捍衛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權利,而現實卻恰恰相反。可以說,這種理性世界觀“很少能夠直接對‘物質利益問題作出有內容的判斷,在問題的解決方面甚至是完全無能為力的”。② 由此,馬克思發現自己缺乏對經濟問題的研究,無法對物質利益作出透徹分析,并在擺脫理性自由解釋與物質利益解釋的選擇“困境”的思想自我變革中,實現了從單一的法律批判范式轉向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范式,并為之后從純粹道德批判范式轉向科學歷史批判的現代性批判范式奠定了隱性知識架構,而這背后所反映的就是馬克思世界觀開始轉向唯物主義。因此,探究這一時期馬克思對單純理性世界觀的揚棄過程及其動因,厘清馬克思早期關于物質利益與道德關系的思想及其發展進程,客觀辯證地理解唯物史觀萌發的歷史原態,有助于我們從思想發生論這一合理性論證深處、從理論淵藪這一合法性解釋深處,體悟馬克思利益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的鮮明階級性、科學批判性和強烈實踐性。

一、自由根源析疑中的現實主義認知根據轉向:從思辨理性到感性世界

啟蒙運動以后,歐洲在國家和法的問題上流行自由、理性主義,黑格爾作為德國哲學的集大成者,認為絕對理念的本質就是自由,自由是人類普遍的理性,是歷史的動因和目的,是歷史哲學認知的終極根據。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批判思想深受黑格爾國家理性主義的虛幻性和浪漫性的影響,不過他并非將黑格爾哲學看成必須據以觀察一切現象的教條,而是把它看作獨立的思想活動的出發點和前進運動的原則。所以,當他所奉持的黑格爾主義理性世界觀遭遇《萊茵報》時期的德國現實生活的顛覆性挑戰時,馬克思的歷史認知根據從原來的“理性自由”轉向現實感性世界成為一種合理選擇。

第一,在“應然”抽象與“實然”利益悖謬關系的批判中確立走出“理性主義”困境的基點。《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嘗試以“應然”批判“實然”,針對普魯士政府頒布的書報檢查令,指出“整治書報檢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辦法,就是廢除書報檢查制度”,①這項制度看似保證出版自由,實質上是通過強化書報檢查力度來限制言論自由并以此加強統治,這與出版自由、言論自由的初衷愈加南轅北轍。這一時期,馬克思認為國家和法是代表社會全體成員普遍利益的最高精神的象征,是一切自由和理性的最高表達。他指出“國家應該是政治理性和法的理性的實現”,②并從哲學角度論證自由是人的本性這一前提,譴責各階級的代表們在出版自由問題上屈服于物質利益,沒有秉持人類自由精神的感召。可以說,在同康德和費希特的哲學決裂后,馬克思在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影響下,將自由、精神與理性作為其世界觀的基礎,認為精神“無所不及,無處不在,無所不知”,是“不斷從現實世界中涌出,又作為越來越豐富的精神喚起新的生機,流回現實世界”。③ 所以他要求代表們應該服從于精神、理性的認知理據,不應該被“物質利益”所左右。因而,馬克思此時認為,“為物質利益而斗爭是粗糙的,為自由而斗爭是高尚的”。④在理性國家觀的影響下,馬克思認為建立一個超階級、代表所有人利益的理性國家是可能的。理性國家應當在私有財產同國家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權利產生矛盾時,壓抑和限制私有財產的權力和要求。因此,馬克思懷疑國家扼殺出版自由是否還能體現國家理性,他的激進革命民主主義政治立場是較為明顯的。同青年黑格爾派一樣,馬克思重視理性并輕視物質利益,物質利益的作用已經被其所信奉的自由本性所遮蔽。換言之,馬克思認為任何事物應該和其所對應的基本概念相符合,自由應該代表著人類自由精神本身的最高特權,真正的國家應該符合國家的概念,自由理性理應是高于一切的。如恩格斯所說:“德國人是一個從不重利益的民族……對抽象原則的偏好,對現實和私利的偏廢,使德國人在政治上毫無建樹”。⑤ 總的來說,初入《萊茵報》的馬克思針對出版自由問題的哲學批判特點,就是以“應然”價值取向為主導,以自由理性為基點,以現實生活為對象,潛心于哲學思辨的抽象性,其批判結果呈現為自我設定的“應然”狀態。對物質利益作用的輕視以及在自由問題上的抽象辯論,不能實質性地改變現實生活,因而馬克思在后來遇到更具現實、直接的物質利益問題時,不得不在對物質利益問題的思考中否定過往。此時馬克思的唯心主義觀點與現實問題的對立愈發明晰和尖銳,這迫使他不得不去深入探究其中的關聯內容,從而在物質利益與社會歷史結構的關系這個決定性問題上取得了初步突破,成為他走向唯物主義的起點。

第二,在用“理性法律”分析階級沖突問題的失落中走向現實生活。《萊茵報》初期,馬克思第一次掙脫出精神世界,走入實際生活,公開站在底層窮困人民的立場上維護其物質利益。如他所說,“現在我們來到堅實的地面上演戲”。① 馬克思深刻駁斥了省議會隨意放棄法的原則妄圖用代表理性精神的法律來懲罰貧苦人民以極力討好林木所有者,并通過法律去強行剝奪底層無產者賴以生存的習慣權利的做法。由此,馬克思開始認識到物質利益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開始對特權階級的種種違法行為,對普魯士的國家和法展開嚴厲的駁斥和批判。首先,馬克思從實際情況入手,區分了撿拾枯枝和極其復雜的林木盜竊之間的本質差別。在馬克思看來,核心問題在于枯枝和樹枝同原來的樹木之間是否存在有機聯系。樹枝和樹木是一體的,人為的破壞使樹木失去了它的部分價值,這種行為理應受到懲罰。但撿拾枯枝卻恰恰相反,枯枝從樹上脫落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已然消失。林木所有者占有樹木本身,但枯枝已從樹木脫離,因此貧困者撿拾枯枝并不對林木所有者造成任何形式的經濟損失,“脫離財產的只是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它的東西”。②枯枝不再屬于樹木,而將撿拾枯枝當成盜竊,在馬克思看來這是“顛倒黑白”并且是極其荒謬的,與“法律不應該逃避說真話的普遍義務”③相矛盾。其次,馬克思從自然角度出發,指出在歷史的發展中,底層人民天經地義地利用自然界的饋贈維持生計,形成了撿拾枯枝的長期習慣,這是他們完全合法的習慣權利,不侵害任何人的利益。因此,把撿拾枯枝定罪為林木盜竊是對他們赤裸裸的剝削,是對其生存權的剝奪。底層人民的習慣權利是合法的,利用樹木自然脫落的枯枝來維持生計,滿足自己的正當需求,是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自然權利。而貴族的習慣權利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反對普遍法律的形式,是一種“習慣的不法行為”。④最后,馬克思從法律角度出發,為底層人民撿拾枯枝尋找合理性依據。馬克思舉例說明,如果有人故意犯法,那么法律就要懲罰這個人,如果他是由于習慣犯法,就要懲罰他這個習慣,合理的習慣權利只是法所認可的習慣。法律如果不能代表理性精神來保護人民的合法權利和合理利益訴求而選擇犧牲底層人民去捍衛特權階級物質利益,那么,法律就自己否定了自己,自己消滅了自己。“求助法律,而不是求助于經濟分析;求助于自然,而不是求助于社會……這表明了馬克思當時的思辨哲學的局限。”⑤馬克思從法律邏輯論證底層人民擁有習慣權利是合法的,但窮人的生存環境卻無法得到真正改善。通過深入剖析,馬克思發現以不合理的物質利益分配為前提的特權階級所掌控的法律已經失去了它作為理性精神的正義本質,國家在面對物質利益難題時無法實現真正的理性與平等。因此,馬克思在用“理性法律”分析階級沖突問題時注意到理性自由遇到物質利益后的窘迫境遇,開始“逐漸從黑格爾式的‘精神演變史轉移到現實的歷史發展上”,⑥并從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在對黑格爾“理性國家觀”析疑批判中“新世界觀”趨于萌發。自詡代表普遍自由與理性的普魯士國家卻從始至終排斥為人民普遍利益奮斗的啟蒙初衷,而偏向維護特權階級的私人利益,這就使得“理性自由”想象因受到普魯士王國的背叛而背離自身本質。馬克思進入《萊茵報》后,在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中意識到了黑格爾哲學的缺陷,其世界觀的“自由理性”根基發生了重大轉變。馬克思發現,在分析社會政治問題時,黑格爾抽象的辯證思維和理性國家學說同普魯士的實際狀況是沖突的,本來應當被法律所規制的物質利益竟然反過來支配著法律。因此,馬克思發現了黑格爾哲學在理論和邏輯上的缺陷,即理性世界觀在面對現實生活時既不能對物質利益做出科學判斷,更無法解決客觀現實矛盾,因為黑格爾認為事實從理念中衍生出來,它們都是現實世界人的本質的異化。這迫使馬克思開始思考物質利益在社會中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開始反思自己的哲學信仰。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批判普魯士國家沒有把撿拾枯枝的貧困者當作公民平等對待,這與對待特權階級的態度及行為截然相反。普魯士的國家和法已經“淪為林木所有者的工具”,①決策并不取決于全體公民,而是取決于特權階級的私人利益和特殊追求。在對摩澤爾貧困形勢的分析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理解,察覺到了物質利益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關系。在物質利益面前,國家秉承的自由和理性的本質失去了原本的色彩而無能為力,特權階級是按照自己的利益來對一切事物進行決斷的,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們會毅然決然地沖破道德底線,不僅不受國家和法的制約,反而可以將其控制并肆意改變普魯士法律制度。正是通過對黑格爾的“事實從理念中衍生出來”的析疑,馬克思此時所形成的對“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經驗認識表明他的新世界觀趨于萌發,并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表達為“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活動著的”,②即應該是從事實出發衍生出理念,國家的產生根源于市民社會中人們的物質利益訴求與實踐活動,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卻錯誤地將從市民社會中產生國家這一客觀事實定義成理念運動的必然結果。質言之,《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在遭遇到現實困境時,從自由原則出發批判政府的各項制度,結果卻使他所信仰的自由理性主義受到巨大沖擊。理想與現實的撕裂及其導致的思想空洞浮出水面,理想主義這一“最神圣的東西被毀掉了”。③ 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與一定等級的利益相聯系的,因此只能“轉而向現實本身去尋求觀念”④ 背后的認知根源。僅訴諸道義尺度和價值理性對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進行責難時,馬克思的道德批判還呈現出唯心主義色彩,而當他置身于對社會生活因物質利益的矛盾而激起的波瀾激蕩中進行反思的時候,其新世界觀的幼芽就要萌發了。

二、貧困根源歸因中的客觀主義敘述風格取向:從非理性物欲到制度反思

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利益至上道德思維的片面發展及其導致的傳統道德異化現象在普魯士王國普遍涌現。表面上,早期“資本主義精神”支配“資本主義發展”,⑤但事實上,資本主義精神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狹隘利己主義和階級壓迫在資產階級經濟關系上的外化表現,物質利益的“非道德性”漠視底層人民利益,使國家與法變成特權階級的私人工具,其實質是私人利益的異化,是不合理社會制度的結果。馬克思早期基于“道德評價優先”⑥視角對資本主義進行的批判,是把預設的理想道德準則和規范作為客觀標準而引用至歷史認識深處,并借此維護國家和法的原則的純潔和尊嚴。《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從最初重視理性、輕視物質利益到重視物質利益與國家、法的重要關系的轉向,標志著他在物質利益問題研究上的初步突破。

第一,物質利益的本性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它的分化直接導致社會階級的對立。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物質利益問題并未得到足夠重視。跳出純思辨的泥淖,馬克思雖然對物質利益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個不夠明晰的“混沌的整體表象”,⑦但是他清晰地表述出各階級對物質利益的不同需求所導致的階級間的對立與沖突。首先,馬克思在思考等級制度背后的物質利益時強調,“在這里進行論戰的不是個人,而是等級”,①不同等級代言人態度差別的本質,是各個等級本身的物質利益訴求的差異。萊茵省議會議員大多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特權等級,他們所孜孜以求的只是無底線地為特權階級的私人利益辯護,而根本無視貧苦人民的合理利益需求。特權階級代表反對新聞出版自由以維護他們的私人利益,而農民階級代表要求堅持新聞出版自由以此來保護底層人民僅存的言論自由權利。可以看出,不管是哪個階級,其自由態度都同他們的切身物質利益相關。盡管馬克思在此時已經注意到物質利益差異直接影響各個階級的思想與行為,社會物質利益分化是導致社會階級對立的根本原因,但他還未能基于社會經濟關系來剖析社會各階級物質利益矛盾背后的社會經濟制度問題。其次,馬克思拒斥用普遍法律制度維護特殊私人利益,認為特權階級的物質利益導致了國家理性的喪失。馬克思深入研究了萊茵省底層無產者的現實生活狀況,發現他們靠撿拾枯枝勉強維持生命的合法生存權利和合理物質利益無法得到國家和法的保護,換言之,盲目的、非理性的物質利益分化所導致的社會貧富差距的極端現狀加劇了社會各等級之間的沖突,底層無產者被國家和法無情拋棄。馬克思還從理性法律及其內蘊的窮人習慣權利合理性出發,認為貧民撿拾枯枝的行為是在枯枝與活樹斷開有機聯系的前提下產生的,并不屬于盜竊行為。但是,省議會卻為保護林木所有者的物質利益而將貧民撿拾枯枝行為與盜竊行為混為一談。馬克思此時就發現了特權階級的私人利益已經凌駕于國家理性與法,意識到了底層人民受壓迫的非公正待遇是不合理的等級制度造成的,只有廢除而不是譴責這種等級制度,才能實現國家本質的真正回歸。最后,馬克思針對政府機構與人民利益的沖突進行了分析,認為沖突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摩澤爾地區深陷貧困泥淖。馬克思提出“不能認為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貧困狀況和國家管理機構無關”,②摩澤爾經常性貧困的根源,就是當地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原則和制度存在問題,而不是天災人禍或偶然事件。政府指責人民將自身貧困原因歸咎于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人民則批評政府忽視貧困問題而將人民的利益排斥在國家利益之外。在此,馬克思第一次意識到,法律層面的沖突本質上就是各階級利益的矛盾。“物質利益”將國家分割成幾個不同的利益集團,普魯士國家所解決的每一個現實問題都是對國家理性和國家倫理的背離,因此引發了國家理性和國家倫理同各階級私人利益的激烈沖突。由此,他主動掙脫精神世界,走向現實生活,并在此基點之上思考私人利益同道德、法律、國家之間的關系。需要說明的是,正是這種有別于黑格爾法哲學的客觀主義的物質利益批判,使得馬克思隨后所展開的全部道德批判沒有也不可能走向道德虛無主義,的確,他是“認真對待道德的重要性,但又不陷入道德化或不追問道德的理性基礎”的。③

第二,物質利益是永不知足、無法限制的“下流的唯物主義”,④ 它對國家與法起到了支配作用。與“出版自由”問題不同,林木盜竊案是與底層窮苦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的,已經脫離了像出版自由這樣的“形而上”問題,這已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問題”。⑤ 隨著調查的深入,馬克思發現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代表極力要求將一切砍伐樹木的行為加重懲罰力度,甚至要求將貧民撿拾枯枝這一“習慣權利”也加入到林木盜竊行列,并要求撿拾枯枝的貧苦群眾對林木所有者進行經濟補償。為了獲取更多利益,代表們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線,他們“狹隘小氣、愚蠢死板、平庸淺薄、自私自利的靈魂只是看到自己吃虧的事情”。⑥對于林木所有者來說,他們不僅會獲得同等價值的賠償,還會獲得特別的罰款補償。在馬克思看來,罰款本身就是理性國家消除罪行的行政手段,而林木所有者卻要求將罰款用來再次補償自己的經濟損失,從而間接地將公共權力為己所用,造成“盜竊林木者偷了林木所有者的林木,而林木所有者卻利用盜竊林木者來盜竊國家本身”的結果。⑦國家的法本應是自由、正義和平等的化身,但省議會卻“維護了一定的特殊利益并把它作為最終目的”。① 于是,私人利益取代了公平正義,特權階級可以通過財產權的保護獲得更多的資本,而窮人由于財產不斷被剝奪,僅僅成為有生命、有精神、背負“國家的人民”稱號的獨立個體,省議會背離了“在發生沖突時卻應該毫不猶豫地為了代表全省而犧牲代表特殊利益的任務”。②可以看出,馬克思揭露了林木所有者對物質利益的無限制欲望以及國家與法始終捍衛特權階級物質利益的扭曲現狀,他意識到物質利益對國家和法的任意操縱能力,這與其所信奉的國家和法以實現人民普遍利益為最終目的、超越一切階級利益的宗旨背道而馳。馬克思憤怒地批判道:“這種下流的唯物主義……不應該同整個國家理性和國家倫理聯系起來來解決每一個涉及物質的課題。”③馬克思雖然對私人利益進行了強烈譴責和批判,但這并不能改變私人利益依然占據支配地位的現實狀況,他斥責這種支配作用“違反各族人民和人類的神圣精神的罪惡”。④ 總的來說,馬克思雖然在國家觀上采取了有別于以往理性自由敘述的新的哲學表達方式,但其世界觀整體上在面對物質利益時依然還沒有表現出徹底告別過去的決絕態度,這成為使他“苦惱的疑問”。⑤ 不過馬克思在接觸到現實物質利益問題后,意識到了物質利益在社會中的支配作用,開啟了社會歷史觀的唯物主義思想創新。

第三,物質利益是“不顧一切的”狹隘的片面的私人利益,人的活動背后體現出“各種關系的客觀本性”。面對摩澤爾當地貧困現狀,馬克思隱約察覺出國家和法的本質與社會不同階級中的私人利益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系。馬克思認為,摩澤爾地區的貧困狀況不是自然外在的偶然性與當地人民懶惰無為等因素造成的,而是在特權利益、私人利益驅使下政府機構不作為、推脫自身社會責任所導致的,它集中反映了政府管理原則與當地人民生活之間的尖銳矛盾。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們在研究國家狀況時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視各種關系的客觀本性”,⑥這種關系決定私人利益和特權階級的行動,決定著國家和法的本質。因此,無視這種客觀關系,單單對國家和法進行道德批判是沒有意義的,也無法真正找到解決貧困問題的現實途徑。馬克思說,“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貧困狀況同時也就是管理工作的貧困狀況”,⑦各等級之間的物質利益沖突以及政府管理原則混亂,直接導致了社會貧困狀況的長期存在,只有揭穿當地政府與特權階級相互勾結賺取私人利益這一墮落和腐敗的聯系,徹底改變當地政府本身存在著的腐朽的官僚等級制度以及非公平的管理制度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摩澤爾地區長期存在的貧困現象。馬克思此時雖然還未具體論及貧困的解決之道,但他已經開始著手分析國家制度和管理原則產生的客觀基礎,并看到了人的活動背后的客觀關系的作用。這與馬克思之前認為物質利益是“下流的唯物主義”相比,“無疑是向歷史唯物主義邁進了一步”。⑧ 可以發現,步入實際生活了解底層人民的貧困現狀后,馬克思不再對人、法和國家進行孤立的、片面的唯心主義層面考察,不再局限于對社會貧困狀況的純粹道德批判,他開始從現實生存境遇去探究各階級的物質利益態度和行為差異據以存在的真正原因,即揭示隱藏在貧困狀況背后的“客觀關系”。“這種客觀上的聯系第一次進入了馬克思的視野,成了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的重要出發點。”⑨此時,馬克思只是初步闡發了“客觀關系”對于社會貧困現狀的決定性,但還沒有從社會生產關系中找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性缺陷,而“只有從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把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為生產力的高度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

縱觀整個《萊茵報》時期,面對特權階級物質利益的狹隘性,馬克思承接自黑格爾的關于國家和法的“理性自由”思想捉襟見肘且開始自我否定了。馬克思歷經“由最初關注貧苦居民階層的生活狀況轉為改善貧苦居民階層生活條件而進行道德呼吁和法理論證”,①追問造成底層人民生活貧苦的政治根源,反思國家管理原則,開顯物質利益對社會生活的支配作用,揭示隱藏在社會關系背后的“客觀本性”。這已然凸顯出馬克思在分析階級狀況和物質利益問題時開始表現出的唯物主義傾向。但是,單一的道德批判是具有局限性的,它雖然揭露了社會貧困的根源以及激發了底層人民跳出資本枷鎖的積極性,可僅僅停留在抽象理性層面的批判只能是軟弱無力的。馬克思也愈發清晰地認識到,只有超越抽象道德批判,從客觀的現實環境出發去解釋人的存在,分析造成各階級之間物質利益沖突的經濟關系,找到并消除社會不平等的深層次本質根源,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貧困現象以及底層人民的屈辱處境。

三、非道德根源批判中的共產主義價值主體意向: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到貧苦無產者

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道德批判是以物質利益為軸心來理解和評判資產階級道德,為貧苦無產者“要求占有中等階級的一部分財產”,②充分表明了他堅定地站在為底層人民普遍利益發聲的基本立場,并首次公開表明對共產主義解決貧困問題的態度。馬克思通過探索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貧苦無產者迫切改變現存生活訴求的關系、物質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共產主義與“解放的道德”的關系,使得自己的政治立場開始逐步發生轉變,由革命民主主義者立場轉向貧苦無產者立場。

第一,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虛假性,初步確立貧苦無產者的革命主體地位。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道德話語體系表征為最富有欺瞞性、隱蔽性的特權階級意識形態語言,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價值宣示只是特權階級用來壓制、束縛人性的工具。虛假觀念被用來代替真正的道德,以此來粉飾統治權力合法性。道德儼然成為單向意識形態功能的工具性存在。從認識論維度而言,馬克思批判特權階級將道德與本階級物質利益相混淆,意識形態的標志在于它對階級利益的回應。③ 資本家為了更好地進行資本擴張,將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發揮到了極致,使貧苦階級成為被束縛在工廠的機器,直接導致真善美等傳統道德被卑微獲取生存權利的“經濟道德”所取代。于是,貧苦階級長期處于異化狀態下,缺乏學習和認知能力,對他們來說,通過為資本家獲取利益進而獲得維持自身生存條件的物質保障就是其最要緊的道德規范。馬克思提出,意識形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只有當代表特權階級特殊利益的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統治工具時才具有扭曲和壓迫人性的作用。可以說,統治階級所掌握的意識形態成為政治宣傳的形式,資本主義道德完全被物質利益所支配,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代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其所涵蓋的本質完全被特權階級操控。因而判斷意識形態本身是否具有貶損與操控性,關鍵在于這種意識形態背后所支撐的階級價值訴求是否與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相切合,在于國家意志及其行為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特權階級利益,還是關注著底層無產者的普遍利益。從政治功能而言,馬克思批判特權階級捍衛私人利益卻聲稱是代表國家“普遍利益”的虛假本質。馬克思批判特權階級對私人利益的貪婪,對底層人民處境的冷漠,對國家理性與法的背叛,將自身的剝削本性加以粉飾用來奴役貧苦階級。“私人利益非常狡猾,它會得出進一步的結論,把自己最狹隘和最空虛的形態宣布為國家活動的范圍和準則。”④底層人民由于受資本家的壓迫與生存環境的制約,在身體、智力和道德水平方面也不被重視,他們對資產階級非道德現狀的認識只會讓他們不滿于現狀卻無補于現實,在思想上更加憎恨特權階級而在現實變革上卻無能為力。馬克思深切感受到底層無產者的貧困現狀雖然不能通過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批判來真正解決,但他發現了貧苦階級在掙扎和反抗自身糟糕處境中所蘊含的強大力量,由此進一步意識到他們在未來變革世界的強烈可能。正如尼爾森所認為的,馬克思希望“他的批判能夠成為勞動階級及其盟友在爭取解放斗爭中所能掌握的真正工具”。① 總的來說,馬克思將意識形態批判看作道德批判的重要任務,將社會道德與階級利益以及“客觀關系”聯系在一起,突破了對于資產階級單純道義譴責的局限,開始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批判資本主義,同時也初步完成了對貧苦階級歷史革命主體的定位。

第二,正確認識物質利益作用,科學理解階級利益與道德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形成、演變都會受到物質利益的制約和影響,因為在德國現存制度的影響下,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斗爭和分歧都源于各等級的私人利益,道德是“一種本身神圣的獨立領域”,②并非與物質利益針鋒相對,它就在物質利益之中。一方面,物質利益是道德存在的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為基礎。《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否定了黑格爾有關道德與人的主觀意志之間關系的理解,認為“利益是講求實際的”,③道德以現實的利益為基礎,物質利益是道德產生的前提性條件。同時,“利益是很有眼力的”,“世界并不是一種利益的世界,而是許多種利益的世界”。④ 這就意味著,道德觀念必然來源于社會中物質利益的生產,并隨著人們對于不同物質利益訴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現實的利益中一切道德都具有傾向性”。⑤ 可以說,馬克思雖然極力批判特權階級獲取私人利益的非道德本性,但要改變階級社會中不合理的道德事實,就應從人的現實活動背后所體現出的“各種關系的客觀本性”中深度剖析非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探尋改變不合理道德事實的實踐路徑,賦予道德批判以深厚的現實根基和深邃的經濟本性。另一方面,要科學理解階級利益與道德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普魯士國家中,當道德與利益互相沖突時,道德無法調節人與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馬克思批判脫離道德無限制追求利益,指出這種物欲行為造成社會反人道性現實情況愈演愈烈,使社會內部矛盾突出且不可調和。特權階級為了追求私人物質利益,將拜金主義、利己主義視為信條,渾然不顧底層人民的糟糕處境,完全無視他們的生存權利。同時,馬克思批判離開利益空談道德,強調物質利益對道德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在政治斗爭中更加密切接觸社會現實生活,開始反思和批判抽象化和形式化的道德觀念。馬克思指出,康德是“道德領域內的思想巨人”,⑥把道德的實現以及人的需要都訴諸“彼岸世界”,其道德觀只能存在于理想世界,不具有現實普遍性,其“善良意志”無法支撐起對底層人民生活狀況的變革。基于此,馬克思明確反對一切脫離現實情況的、永恒的道德觀念。在他看來,道德不是純粹的精神現象,而是物質活動的產物,這是馬克思“通過實踐行為實際地變革客體世界來強烈地表達一種對經驗現實的反諷”。⑦離開利益空談道德,僅僅訴諸對純粹形式的理性法則的尊重,卻忽視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感性需要的活生生的人及復雜經濟關系,對改變貧苦無產者受剝削、受奴役的現狀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概言之,馬克思揚棄了物質利益和道德之間關系問題上的機械論觀點,充分肯定道德的能動性力量。道德既可以被統治階級用來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也可以成為貧苦階級獲取合理物質利益和武裝自身指引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科學理解階級利益與道德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要在關注現實的基礎上尋求道德的現實性與理想性的平衡,兩者互相依存,互為條件。

第三,共產主義要以貧苦無產者的普遍利益為基礎,弘揚“解放的道德”。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⑧強調道德的發展和進步必須以滿足人的物質利益為基礎,但是不能“只有‘細小的利益,只有不變的利己的利益”。① 面對普魯士政府統治下貧苦無產者“無依無靠地流浪四方,在其他民族中作為德國人逐漸衰亡”② 的悲慘境遇,馬克思想要改善他們貧困生活狀況的愿望也越發急切,他對資產階級的虛假道德以及無節制地追求特殊利益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和透徹的批駁,哪怕是在被迫退出《萊茵報》時,他仍然極力為貧苦無產者的利益呼吁:“在發展人民生活方面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應予維護的確認!”③在馬克思看來,同統治階級進行物質利益斗爭是化解貧困問題直接且有效的解決方式和出路。一方面,馬克思表達了對“共產主義思想”進行“理論闡述”④ 的興趣。面對奧格斯堡《總匯報》對《萊茵報》“是普魯士的共產主義者”⑤的指責,馬克思反駁稱《萊茵報》只是將共產主義原模原樣地向德國人民作了介紹。并且,他清晰認識到德國現有形式的共產主義不具備“理論上的現實性”,⑥要對這種思想進行“長期持續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⑦正是這種對待共產主義的審慎態度,證明馬克思因受到法國思想家的影響開始尋求解決社會貧困的新路徑,這種新路徑在他看來,除了同統治階級進行物質利益斗爭,共產主義也是化解貧困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案,即“建立一種與空想社會主義不同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任務”。⑧ 雖然此時的馬克思并沒有從物質利益角度對共產主義作出更深一步的解釋,但對共產主義的最初理解已經讓馬克思體會到在解決社會貧困問題上,共產主義能為他提供具有實質意義的新的實踐可能性。同時,馬克思明確批判了導致貧困產生的等級制原則,他認為特權階級采取卑鄙手段去追求自身特殊利益,讓道德依附于私有制,使得國家與法充當維護特權階級利益工具的道德“惡”,因此必須“要求實行人民代表制,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國家機構”。⑨可見,由于利益與道德的對立與沖突,馬克思面對貧苦無產者的現實遭遇表現出了“一般‘權力—抗爭意義上的單向度倫理同情”,以及在為他們爭奪物質利益權利的目標中顯露出了初步的“共產主義”傾向,即,共產主義應以貧苦無產者的普遍利益為基礎。另一方面,馬克思致力于弘揚“解放的道德”。在研究被排除在財產之外的“政治上和社會上一無所有的貧苦群眾”時,馬克思發現“貧苦階級的存在本身至今仍然只不過是市民社會的一種習慣”,物質利益非道德現狀完全是特權階級對利益的無底線迷戀和追求所導致,貧苦階級因長期遭受奴役而無限渴望改變自身處境的事實,以及他們對自由和普遍利益的呼喚都促使馬克思意識到需要一種與英法資產階級世界觀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支撐貧苦階級的訴求。想要解決特權階級“私人利益”與德國人民“普遍利益”的對立,就要消除獲取私人利益手段的非正當性,在正確理解利益物質性的前提下,確保“人的最高使命的信仰”以及“真正文明的基礎”不被摧毀。瑏瑣因此,馬克思清晰地認識到“解放的道德”應以是否符合廣大貧苦無產者的切身利益作為價值評判的標準和立場,但現存的德國共產主義并沒有提供可以具體實施的選擇方案。于是,馬克思迫切地提出,面對在資本主義歪曲的利益觀下所出現的道德異化現狀以及社會現實中的所有沖突問題,要“去‘弄清實現那能使我們擺脫這一切罪惡的偉大事業的‘途徑!”可以說,馬克思運用“‘拜物教概念諷刺資產階級的財產權觀念,而這種諷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接近于無產階級的立場”,此時他的“人民立場的初步確立與人類解放的理論旨歸是一脈相承、相互印證的”。馬克思致力于研究貧苦無產者的境遇和需要,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尋求一種得以使無產者同其他階級一樣可以獲得自由和平等的國家體系,這意味著馬克思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確定了底層貧苦無產者這一共產主義的階級基礎,這也成為他轉向共產主義的出發點。

馬克思在《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中對當時歐洲工人運動給予了極高地關注。他一方面認為德國共產主義不具有理論上的現實性,指出其是打著實現人民的普遍利益的旗號而為封建制度辯護的工具;不過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分析中,表明因為自身知識的不足,要歷經“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①還無法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優勢和缺陷進行科學揭示。通過《萊茵報》時期政論文章的歷練,馬克思思想中不斷增長的唯物主義傾向使他已然認識到共產主義學說反映的是廣大貧苦無產者的普遍利益訴求,并洞察到共產主義學說在未來積極的進步意義。可以說,馬克思在對解決社會貧困問題的探索中進入耕犁“共產主義問題”的早期準備階段。

四、結語

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參與現實政治斗爭僅僅是其世界觀轉變的開始。在為底層人民辯護時,他雖已初步認識到物質利益在社會中的多樣性,但其此時基于“理性自由”的道德批判在邏輯和理論上遭遇了“物質利益困惑”。馬克思開始意識到黑格爾哲學的缺陷并對其哲學信仰進行反思,這是他走向唯物主義的前提條件。馬克思通過深入梳理物質利益和國家的關系,并從人民貧困的根源出發分析物質利益在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探尋社會不合理的現實生活和非道德問題出現的經濟根源。值得注意的是,《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的思想是復雜的、矛盾的,甚至處在急劇的變化中。在現實的物質利益難題面前,馬克思思想雖然還存在著黑格爾理性國家觀的遺痕,仍然認為真正的國家應該和國家的理念相符合,具有濃厚的倫理批判思維,但是他逐步深入社會經濟事實內部分析物質利益,發現了物質利益在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至此,“向現實本身去尋求觀念”②的馬克思清楚認識到不能從理性推演現實,而真正的批判要從現實引申出理性而非抽象的道德理性,道德批判要以歷史發展和經濟事實為基礎,不能被簡單理解為“超歷史”的純粹價值評判。由此,馬克思在“物質利益”問題上的困惑最終得到了答案。總體來說,雖然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對物質利益與國家和法的關系問題的理解還沒有從唯心主義世界觀里徹底走出,但在諸多問題的分析方式上已經出現了唯物主義傾向,其研究視角從抽象的“彼岸世界”拉向現實的“此岸世界”,積極探尋物質利益與社會現實問題相矛盾的根本原因以及消除矛盾的實踐方式,這與之前的純粹道德批判范式相比,無疑是一種超越,具有積極意義。道德批判作為馬克思譴責和認識現實世界的起點,是其倫理追求與終極價值目標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基于對現代社會的剖析以及對舊哲學的批判,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唯物史觀的創立給人類觀察和分析道德現象提供了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從而能夠準確把握物質利益與國家、法律和道德間的關系。唯物史觀視域下的道德批判,不再是抽象思辨,而是在現實社會經濟事實中發掘自身“真”價值及改變無產階級地位的實踐活動,由此形成了“道德批判”與“經濟批判”相契合的嶄新批判范式。

作者單位:張航智,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學基地、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辰龍,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曉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欧美精品高清|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五月婷婷欧美|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999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另类|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日韩中文欧美|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久草性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迷奸在线看|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97se亚洲|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 91网站国产|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www色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狠狠综合久久|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va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av|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网址在线|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日韩国产 在线| 一级黄色片网| 国产三级a|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区在线看| 高清不卡毛片|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啪啪啪亚洲无码|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