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定奪
摘 ?要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協同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體現了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內涵。這內涵包括了將不同種類創新生產要素納入同一個企業的互補型協同以及同類創新生產要素之間通過市場競爭實現適度配置的替代型協同。本文嘗試概括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協同創新的實踐經驗,并分析其經濟學內涵,進而總結了其對我國創新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 ?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要素協同;創新發展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是對創新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把握。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上強調,“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正向激勵企業創新,反向倒逼企業創新。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寄語江蘇要“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2023年7月,在聽取江蘇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正如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所提出的,創新的本質是執行新的生產要素組合,推進經濟內涵式發展。協同創新的實質就是以更為協調的組合形式,實現生產要素新的組合,實現更為有效更高質量的經濟生產活動。因此,協同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關鍵是以科技創新型企業為關鍵樞紐,整合分散于大學、科研機構、產業界、政府部門中的創新生產要素,實現生產要素的互補型協同和替代型協同,從而提高創新生產的效率。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具有為我國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發展路徑的時代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長,如今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由外延式向內生式增長轉變,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供給方面,隨著人口結構及人口數量的變動,我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以及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資本積累的增加,資本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作用下,傳統基建及傳統制造業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也逐漸降低;同時,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進入到了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階段。我國經濟改革的經驗表明,地方發展試驗是探索經濟發展與改革路徑的有效方法。本文嘗試總結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在科研院所、地方高新區、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園區、科技創新企業等各主體,以科技創新企業為樞紐,實現協同創新發展的實踐經驗與啟示。
一、理論視角: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內涵
協同創新具有深刻的經濟學內涵。傳統研究中,通常強調的是協同創新的管理學與組織理論意義上的內涵。陳勁、陽銀娟(2012)認為協同創新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
但是,在作為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發展的語境下,創新是一種經濟生產活動,因此,協同創新還具有經濟學意義的內涵。創新生產活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既有一般生產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還有人力資本、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在創新生產中,不同生產要素之間,尤其是人力資本、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與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之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同種類型生產要素自身之間存在著替代性。根據生產要素之間的互補性與替代性,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使生產要素在創新生產中相互協調,才能實現有效率的創新生產,這就使得協同創新發展具有了創新生產要素協同的內涵。可以稱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之間互補性的協調為互補型協同,同種類型生產要素之間替代性的協調為替代型協同。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內涵包括了:不同種類的生產要素之間的互補型協同、同種類型的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型協同以及通過企業實現的互補型協同與替代型協同的有機統一。
(一)互補型協同
協同創新的第一個經濟學內涵,是通過將不同種類的生產要素以企業的形式建立連接,實現不同種類生產要素的互補型協同。進行創新生產活動需要生產要素的投入,其中既包括土地、資本、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也包括人力資本、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不同種類的生產要素之間,尤其是傳統生產要素與新型生產要素之間,是互補的關系,這就產生了互補型協同的需要。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認為,當通過市場方式配置生產要素的交易成本較高時,建議企業把市場交易內部化,在企業內部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將提高生產效率。而對于創新生產活動,人力資本、新知識、新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往往由科學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創造,而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則歸另一些經濟主體所有。不同的要素所有者所受的約束不同,其理性的最優利益取向也因此不完全一致,這就需要有某種機制來協調其行為。創新生產過程中,要素之間的互動協調是密集的、高強度的,這就導致交易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因此,通過將這些生產要素以企業的形式組織起來,將會優于完全通過交易來實現其各生產要素的互補型協同。
(二)替代型協同
協同創新的第二個經濟學內涵,是通過構建較為完善的生產要素市場,在創新型企業的融資與再融資過程中,以市場競爭的形式,實現同種類型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型協同。當交易成本較低時,市場競爭是可以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通過創業企業的融資與再融資過程,同種類型的傳統生產要素之間,為獲得優質企業的投資份額,從而與良好的新型生產要素相互結合而互相競爭,同種類型的新型生產要素之間,為獲得融資而互相競爭,從而在要素市場上實現了同種類型生產要素的替代型協同。在我國產業發展歷史過程中,出現過大量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一哄而上的情況,這往往是市場機制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導致的。各地方政府,為地方或個人利益,干預要素市場,導致要素市場扭曲,沒有實現同種類型生產要素之間的相互替代型協同。
(三)互補型協同與替代型協同的統一
協同創新的第三個經濟學內涵,是以科技型創業企業為樞紐,實現了創新生產中生產要素的互補型協同與替代型協同的有機統一。首先,新設立科技型創業企業的過程,可以將不同類型生產要素納入一個企業內部進行配置,實現不同類型生產要素的互補型協同。在創新生產中,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協同,納入同一個企業內部之時,由于創新活動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不同生產要素之間通過交易實現協同的過程中,價格機制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定價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而變得困難,因此使得一種要素所有者購買另一種要素所有者提供的要素服務的交易難以發生。這時,就需要一種新的機制來實現創新生產中的生產要素協同,新設立創業企業就是這樣一種有效的機制。新知識、新技術、人力資本的所有者與資本、土地的所有者,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同出資,設立創業企業,共同承擔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與未來收益索取權,從而將各自擁有的生產要素進行組合,實現創新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新型生產要素和傳統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通過共同設立創業企業的方式,以股權的方式將企業未來的剩余索取權進行分配,以企業的未來價值為協調樞紐,實現生產要素之間的協同,從而規避了必須通過定價交易來實現要素協同,而定價又因不確定性而難以準確進行的難題。其次,新設立眾多科技型創業企業的過程,可以建立有效的創新生產要素市場,實現同種類型生產要素的替代型協同。在創業科技型企業融資和再融資等過程中,眾多新設立的科技型創業企業之間,將會互相競爭同種類型的生產要素,從而建立起生產要素市場,實現替代型協同。
二、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的實踐探索
(一)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的協同創新實踐
物聯網可以簡單理解為讓世界上所有物體聯網互通,即萬物互聯,通過各種能夠檢測聲音、溫度、熱量等物體敏感度的傳感器來感知世界,并通過全球定位技術、衛星通信等技術植入物體,從而采集物體信息。其關鍵在于通過這些傳感器,可以感知力、光、聲、電、熱等物體的物理信息,獲取精準的物體相關信息,通過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萬物的互聯互通。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實現物的互聯互通,物聯網產業在賦能制造業企業、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國土資源、海洋、太空等空間資源的利用上,都具有戰略性意義。2009年,無錫高新區獲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立“感知中國”中心,成為國家發展物聯網產業的先導區域。無錫高新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和“產業強區”主導戰略,營造了具有吸附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在物聯網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為新一代信息產業變革打下了堅實基礎。2021年,無錫物聯網集群入選國家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物聯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無錫高新區作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形成了覆蓋傳感器設備設計和制造、數據采集和傳輸、智能應用和服務等各個環節和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如今,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無錫的一張名片,是無錫重中之重的產業。據統計,2022年無錫物聯網產業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四千余億元,匯聚“國字號”創新載體近200家,打造國家環境保護物聯網技術研究應用(無錫)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30余個,主導制定物聯網領域國際標準超過一半,承擔國家級重大示范工程23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34項,MEMS傳感器研制生產、異構感知融合、物聯網終端安全防護等創新成果國際領先,帶有“無錫”標記的物聯網創新應用項目遍布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800多座城市。無錫物聯網的技術賦能已深入到城市的每個角落,覆蓋全市交通、環保、醫療、安全等300余個細分行業。無錫成功承擔車聯網(C-V2X)城市級示范應用等國家級重大應用示范項目23個,獲批全國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國家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物聯網方向“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累計獲得國家級試點示范稱號23個。
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建設過程,是協同創新發展模式的生動實踐。其創新路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共建方式,實現了科研單位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創新。在“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江蘇省、無錫市聯合中國科學院以無錫高新區與中科院微電子所為主要依托,成立了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以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與江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為載體。中科院微電子所作為國內領軍科研院所,在科研實力方面優勢突出,具有豐富的科研人員及先進技術等創新生產要素,無錫高新區作為地方政府,在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方面具有較豐富的資源。通過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為代表的科研機構與無錫高新區為代表的地方政府之間建立了緊密有效的連接,為協同創新建立了有效路徑。
其次,以聯合成立產業投資基金的形式,實現了地方國資與中央國資之間的協同創新。江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無錫新區創新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資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將分散于不同主體間的國有資本資源,以產業投資資金為連接,共同進行物聯網產業投資,為物聯網行業搭建了項目孵化平臺和投資平臺,實現物聯網行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通過投資和服務,為物聯網行業搭建行業解決方案平臺、國際及國內產業交流平臺、產業權威資訊平臺和產品及服務交易平臺,實現物聯網產業鏈的整合。
最后,以科技型創業企業為主體,實現了科研院所的新技術、新知識、人力資本等創新生產要素,與地方政府的土地要素以及國有企業的資本要素等傳統生產要素之間的協同創新。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科研人員研發出具有產業化潛力的新技術之后,由研究發展中心及產業投資基金提供資本支持,共同成立科技型創業企業,通過孵化機制,實現產學研及資本、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創新。僅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孵化的企業就包括了華進半導體、中科微至、中科融通、中科智能、中科泛在等數十家。
(二)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協同發展內涵
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協同創新發展,體現了不同類型生產要素的互補型協同與同種類型的生產要素的替代型協同以及通過企業實現兩種協同的有機統一。無錫高新區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以地方政府為主要承載,利用了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本等要素上的豐富稟賦,為協同創新提供了充足的傳統要素供給。這是我國國情下創新發展的特色路徑,也是我國以地方政府競爭為激勵機制推動產業發展的已經驗證過的有效路徑。無錫高新區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引入了中國科學院這一具有豐富科研資源的科研機構,作為新技術、新知識以及人力資本等創新生產要素的來源,為協同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新型要素的供給。這是創新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世界創新發展的普遍路徑。高水平的大學、科研機構,是當今世界知識、技術創新的源頭,也是理論、技術創新人才供應的主要主體。無錫引進了中國科學院,通過地方政府與高水平科研機構二者的連接,無錫具備了協同創新發展的要素稟賦。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以創新型科技創業企業為樞紐,實現了對這些創新要素的有效利用。通過科技創新型企業,實現了不同種類生產要素在同一個經濟主體內配置的互補型協同,又通過企業投融資競爭,實現了同種生產要素在企業間和合理配置的替代型協同。
三、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發展的啟示
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發展的經驗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發展轉變具有重要啟示。協同創新不是單一維度的創新,而是包含了互補型協同、替代型協同以及互補型協同與替代型協同有機統一的立體式協同。一方面,沒有互補型協同,創新活動就缺乏必要的要素,無法真正實現創新發展。僅有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而沒有新知識、新技術等新型要素,創新就無從談起;僅有新知識、新技術等新型要素,而沒有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創新將局限于實驗室之中,無法實現社會化產業化。互補型協同即企業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另一方面,沒有替代型協同,創新活動就會缺乏效率,也無法真正實現創新發展。沒有資本等傳統要素之間為獲得與新知識、新技術等新型要素結合的機會而競爭,資本等傳統要素的配置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同樣,沒有新知識、新技術等新型要素為獲得與資本等傳統要素結合的機會而競爭,新知識、新技術等新型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將大大降低。替代型協同即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要實現協同創新發展,互補型協同與替代型協同缺一不可,需要進行有機統一,其實質即建立有效的企業與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尤其是配置生產要素的有效機制。
具體地說,無錫高新區“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發展有如下政策啟示:
(一)協同創新需要地方政府的投入,提供產業政策支持以及充足的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投入
在產業政策方面,應發揮政府產業政策的指引作用,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協同創新的聚焦點,為產業發展指示方向。無錫正是在國家級創新示范區這一立意之下,確立了物聯網產業作為戰略性創新產業,明確了發展方向,邁向協同創新發展之路。
在傳統要素的配置上,地方政府也擁有較強的資源稟賦,一方面,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在國土資源規劃中,依照創新發展,產業引領的理念,將有限的土地資源應用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之中。另一方面,要激發國有資本活力,轉變國有資本運作機制。我國地方政府擁有豐富的國有資本資源稟賦,但地方國有資本運作機制仍偏重于傳統的公用型國有企業或基建型產業園區開發集團等模式。應激發國有資本活力,將更多國有資本投入到創新發展之中,豐富傳統創新生產要素稟賦。通過設立國資創投基金的模式,將國有資本引入到科技創新生產之中。
(二)協同創新需要建設或引進高水平的大學、科研機構,以提供新技術、新知識以及人才等創新要素
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引進或創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以及擴大現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招生規模,實現人力資本、新技術、新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稟賦大幅度提高,是實現協同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
加大對教育、科研的投入,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培養更多科技人才,才能夠豐富創新生產要素稟賦,從而實現協同創新發展。沒有一流的大學與科研機構,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不可能實現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因此,“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發展轉變的關鍵,是協同創新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
(三)協同創新需要以科技創業型企業為樞紐,實現創新生產要素的高效協同
科技創新型企業是實現創新生產要素高效協同的關鍵樞紐。通過科技創業型企業,將地方政府的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稟賦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新技術、新知識、人力資本等新型生產要素進行整合,才能夠實現高效的互補型協同創新。同時,通過科技型創業企業間的相互競爭,實現有效的替代型協同創新,從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02):161-164.
[4]Coase 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5]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
[6]Schumpeter,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cycl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34,25(1):90-91.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咸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