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華
出版是人類重要的文明之光,也是記錄和傳承人類智慧的重要形式,出版人作為文明與智慧、思想與知識的傳播者、建設者和實踐者,起到異乎尋常、難以估量的作用。在這些出版活動中,有著一代代獻身于傳薪繼火事業的優秀出版人,他們砥礪奮斗,成就了出版的品質;他們崇尚文化、志趣高潔、德才兼備、懷揣理想,以竊火播光的熱忱與虔誠,造就了中外出版事業的輝煌,推進了社會的進步。由賀圣遂、姜華兩位老師主編的《出版的品質》(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基于專業視野和責任情懷,組織出版界專家學者,通過中外30位卓越出版家的生平、追求與成就展現“優秀的出版品格、不俗的出版歷程、充滿趣味的不凡人生”。
一、主旨明確:豐富翔實的內容探索優秀出版人品質
書的內容由三個層次構成,通過對優秀出版人的定義,以出版家與出版社、出版物以及相關人士(同事、作者、讀者等)的密切聯系交往為主線,著力刻畫和體現30位出版人求賢若渴、精于市場、素養極高、勤勉自持的品質,以此展現出版家迥然不同的出版事跡,但卻殊途同歸的出版追求。書中沒有高深莫測的說教,也沒有墨守陳規的定式,而是用傳記的形式、生動的文字和鮮明的形象,將專業知識、出版歷史和名人軼事融為一體,再現一代代優秀出版人的故事、一幕幕激蕩人心的出版風云。特別是他們將自身的品格融入畢生奮斗的事業中,以高品質出版引領了時代潮流,影響社會思想變遷,讓讀者興趣盎然、身臨其境。
書中30位主人公皆是出版界的名家巨擘,既有百年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創始人,也有在國家新聞出版單位擔任要職的“學者型出版家”,有學問與出版互助成就的文學名家,還有創辦現代大型出版企業,集商業與文化為一體復合型出版人等;而國外樣本的選擇更注重其行業高度,如創造了半個世紀法國出版史的功勛人物,英國布克獎創辦人,書寫美國出版輝煌歷史的出版強人以及造就日本現象級文化的傳奇式人物等,形成對19—21世紀卓越出版家較為全面的展現。
該書通過時間、空間、人物的架構,全方位、生動解讀了出版家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特別強調他們的出版行為和品質堅守對推進文化、教育、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巨大魔力和穿透力。還依據出版家所處的時代特點與出版環境,深入闡釋了出版家人生境界的產生以及這種境界的現實依托,窺見品質背后的獨立價值體系。從時間跨度看,書中人物最早于19世紀,最近至21世紀初,橫跨兩個世紀,國內從清光緒年生人張元濟至文化繁榮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的鐘叔河;國外從雷克拉姆(1807年)至今天仍健在的見誠徹,所涉及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文化出版的典型代表。人物維度的考慮既反映了東西方出版文化的特點、出版人所歷經的特殊時代環境,也加強了讀者對東西方出版思想的交融、學習與借鑒的思考與了解。
二、定位精準:從專業化視角提煉出版品質的核心價值
從微觀角度看,該書主要是描繪出版家不同的出版品質;從宏觀角度看,其內容實際上是通過中外出版人跌宕奮進的人生歷程,展現了經他們創造并引領的出版歷史、世界文化風潮以及對后世的影響。該書基于統一的敘事體系,重點對33位出版家砥礪奮斗的出版品質進行了深刻的回顧與挖掘。“以情動人”是該書的最大特色,各篇文章既有理性的思考,又飽含情感,均是以晚輩后生孜孜的景仰之心,字里行間表達著敬佩與深厚的追慕之情。
該書各篇或意蘊豐富、脈絡井然,或文筆生動、情感真摯,達到了學術性和藝術性的高度融合,如《以出版為終身事業》(王建輝),《章錫琛和開明書店》(章雪峰)篇圍繞出版家生平及其出版大事記,娓娓道來,讓人不知不覺走入人物內心世界;《我讀陳原》(胡守文),《天才編輯》(周百義)等篇語言生動詼諧,人物鮮活躍然紙上,讀之生喜;《中國現代書業第一人》(周榕芳),《學者型編輯的人生風范》(范軍、曾建輝)篇筆力深厚深沉,文風凝重含蓄;《難能可貴的文化出版典范》(賀圣遂),《世紀出版家》(馬文韜)以平實的筆觸,講述了作者與出版家的交往、發現、觸動與收獲,以親歷者的視角刻畫了外國出版家的風采;還有數篇風格更像是內行人的隨筆,不見章法、沒有桎梏,自成一派。
盡管各篇作者的經歷和視野,對于出版家的理解和選擇視角呈現相應的獨特性,但注重對“出版品質”這一核心問題的提煉和展現,“異中求同”。縱觀全書,從專業角度將出版家的品質刻畫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是“以人品促書品”,這類文章突出表現出版家的人格魅力、誠信態度和換位思考的出版智慧,特別是他們與作者、讀者建立的良好關系,以卓越的人品相互成就事業、共同攀登知識之巔、文藝高峰,如著力培養作者、心系作者的需求、將籍籍無名的作者培養成為享譽世界作家的加斯東·伽利瑪;全心為作者服務,把關高質量書籍,使優秀書籍一版再版,以誠實品格和幽默天性立足于世界出版史的蘭登書屋合伙人貝內特·瑟夫;還有幾乎和20世紀60至80年代所有當紅的歐美作家和拉丁美洲作家有過交往,建立汽車圖書館的湯姆·麥奇勒等。
第二類是“以學識創品牌”,這一類出版家拋開專業身份,大多學識淵博,在古籍研究、文化教育、圖書檔案、文藝理論等領域,都是獨擋一面的大家,他們沒有成為出版巨子或文化巨擘的野心,對于出版品質的堅守更多是出于自身學識和眼界的開闊,從而建立起一種文化理想的信仰和堅持,如中國書界第一人、投資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創立中華書局的陸費逵,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云五,人民文學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馮雪峰等。
第三類是“以情懷鑄品格”,這一類出版家不再將出版視閾放在有限的、單純的追求出版所帶來的財富、聲譽或個人成功,而是將出版建立在更為偉大的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上,如創立最早的非營利出版社——新出版社的安德烈·西弗林;將出版事業與民族解放大業、人民爭取民主事業融為一體的鄒韜奮等。
三、立意深遠:鮮明的價值取向對促進出版業的建設與發展
一本好書,除了有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文字和敏銳的視角之外,其是否能深切關注社會之需,滿足讀者的精神需要應是其中之義。對此,該書就“出版文化和商業利益”的關系,進行了有力的探討,深刻回應了優秀的出版人應如何面對文化與利益的博弈。
從出版行業現狀看,當今世界文化大碰撞、大關聯,文化不斷交融、出版形態不斷更新變化,中國出版業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很大改變。出版改制的實施,令出版社走上企業化道路,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而數字技術的發展,更將繼續改寫出版業進程。我國出版市場積極融入全球化競爭,以市場化運營增強其出版實力,成效也在穩定增長。但同時,傳統書籍閱讀量正被新媒體閱讀快速分解,深層閱讀正被碎片化閱讀取代,給出版界與出版人帶來迷茫與困擾。一些出版人對理想與信仰的追求在各種名利干擾下變得日漸模糊和淡漠,出版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有些出版單位重商業利益卻不考慮社會效益,出版了讓人貽笑大方甚至荒唐的書籍、文章,出版界亂象不遑多讓,“奇書平安經”“教材插畫爭議”“雞蛋返生論文”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出版界和一些出版人唯利視圖、責任感喪失、毫無底線的思想精神狀態。雖是冰山一角,但“一本書影響一代人”,出版物是面向大眾、廣泛傳播的產品,一旦把關不嚴、徇私枉公,其危害性比一般的產品更大、甚至更久遠,這不能不讓人警醒與反思。
該書通過出版家高超的出版智慧和處事哲學,特別是出版家針對利益與品質時的取舍、實踐和做法,為當代出版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參照,并旗幟鮮明地指出“優秀的出版人總是以文化追求作為出版活動的終極目標,商業價值僅僅是實現目的的手段;當兩者發生矛盾不能兼顧時,他們又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文化”。出版有利益價值的需求,這也是衡量出版“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但它最終需要塑造的是文化,也只有胸懷理想和文化情懷的人,才能將這項事業做好。該書提出的“出版業中,經濟是手段,文化是目的”的觀點和態度,表明文化和出版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是出版品質的立身之本,這對站在十字路口、處在迷茫中的出版人而言是十分珍貴的。
筆者作為出版工作者,感受該書對引領當代出版人思想,堅定職業操守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行業環境與出版形勢日新月異,如何傳承和發揚前行者的優秀品格進而推進出版文化的繁榮發展,保證出版人和出版品質不墮,是該書最希望帶給業界去反思、審視和關注的問題。同時,它還是“教做人、做好事”的行業啟蒙書,為入行者和即將進入編輯出版行業的新人提供了“前行航標”。同時,更值得從事出版行業的人士去重溫去思考,如何在業態變化和競爭日益激烈情形下,“不忘來者,不負初心”,傳承和發揚卓越出版家對出版品質的堅守與智慧,以此促進新時代出版人繼續奮進與前行。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咸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