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潘鋒
摘 ?要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上,嘉興被賦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新目標新定位,南湖作為中心城區,將聚焦省委“兩個先行”和市委“兩個率先”奮斗目標,堅定扛起中心城區擔當,以亞太路科創帶和城市創新區建設為牽引,扎實推進“新引擎驅動、新空間示范、新賽道引領、新鏈接融通、新人文塑韻、新治理賦能”六大戰略行動,全力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關鍵詞 ?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區;首位度
2022年12月,嘉興市委發布了《中共嘉興市委關于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對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進行了全面部署。南湖區作為嘉興的中心城區,更要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中承擔重要角色,著力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一、嘉興市南湖區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的資源稟賦與基礎
近年來,南湖區各項發展優勢凸顯,在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方面具備扎實的資源稟賦與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交通區位優越,是長江經濟帶、杭州灣大灣區和G60科創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域內陸空海交通立體交疊,與滬杭形成“半小時高鐵圈”“一小時高速圈”。第二,創新實力較強,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南湖交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創新載體拔節生長,全區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3%,是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第三,特色產業集聚,深耕“1341”現代產業體系,微電子、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呈集群發展之勢,南湖高新區成功創成省級高新區,連續三年躋身全省高新區前五。第四,城鄉發展均衡,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速推進,未來社區、未來鄉村、城鄉風貌樣板區不斷涌現,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45,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最均衡的地區之一。最后,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和紅船精神發源地,也是江南文化發源地和儒商文化發祥地,“歷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遠流長”。
二、嘉興市南湖區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的戰略宏圖與規劃
對照《中共嘉興市委關于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結合南湖實際,著力提升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之中心城區首位度的總體思路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區黨代會精神,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科學指引,對標“兩個先行”,奮進“兩個率先”,搶抓全域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南翼”戰略機遇,堅定扛起中心城區擔當,積極主動、有力有為投入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設,著力在首位度提升上下功夫,以“亞太路科創帶”和城市創新區建設為牽引,扎實推進“新引擎驅動、新空間示范、新賽道引領、新鏈接融通、新人文塑韻、新治理賦能”六大戰略行動,不斷增強中心城區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到2027年建設成為“創新創業資源加速集聚、新經濟產業活力充分釋放、開放包容底氣不斷增強、科產城人融合空間基本成型、城市人文魅力充分彰顯、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的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之中心城區。著力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的戰略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打造成為長三角現代化科技廊道。以“亞太路科創帶”建設為牽引,全力打造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的“策源地”、科創金融深度合作的“先行區”、制度創新開放共享的“試驗田”,著力打造創新引領、產業卓越、生活優質、生態和諧的現代化科技廊道。第二,打造成為長三角城市創新區。圍繞人的現代化,以“三生融合”為發展方向,加快促進產業功能、城市功能、創新功能的空間耦合,推動有機更新、精細管理、業態提升協同推進,加速形成“城興人、人興業”的發展模式。第三,打造成為長三角新經濟發展示范區。圍繞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依托場景創新體系,加速引進培育新物種企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加快形成引領南湖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重要增長極。第四,打造成為長三角開放樞紐關鍵節點。全面深化與長三角周邊城市互補合作,強化綜合交通支撐,全面提升融入和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能力,率先形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南部副中心和嘉興國際開放合作的“新窗口”。第五,打造成為長三角文化傳承創新活力區。厚植人文底蘊優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江南文化、運河文化等文化資源。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多點布局新型文化空間設施,打造文化傳承創新、精神普遍富足的南湖樣板。最后,打造成為長三角整體智治樣板區。堅持數字賦能城市治理,深化政務服務數字化改革。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組織模式變革。推動城市治理與運行的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成為新型智慧城市。
三、嘉興市南湖區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的切實路徑與舉措
(一)新引擎驅動,打造長三角現代化科技廊道
第一,加快亞太路科創帶建設。按實運作亞太路科創帶建設指揮部,出臺《南湖亞太路科技創新帶建設規劃》,布局提升以高能級科研院所、高端新型研發機構、一流企業研究院等為代表的科創平臺載體,一體推進科創帶核心及輻射區域開發,圍繞“牽一發動全身”的底層技術和基礎研究領域,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快取得一批原創性引領型成果,努力催生“塔尖重器”。第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聚焦創新鏈產業鏈“兩鏈融合”,做大做強“研究院經濟”。聯合第三方專業機構共建集需求挖掘、策劃發布、場景落地等功能于一體的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創新平臺、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協作攻關一批產業契合度高、企業發展亟需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環節,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流程創新鏈,真正走出一條“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成熟路徑,有效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第三,健全優質創新生態。全力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依托基金小鎮,探索對科技成果的量化、金融化和股份化,形成金融支持科技、科技反哺金融的新局面。全面革新人才的理念和舉措,做好各領域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大力弘揚敢于創新、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積極構建包含“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圈。
(二)新空間示范,打造長三角城市創新區
第一,謀劃打造未來創新街區。系統謀劃城市各個區塊的發展定位、產業布局和建設策略,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步伐,盤活閑置國資資產、樓宇廠房、辦公場地等“碎片化”空間,多點布局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城市創新載體,著力打造創新濃度高、開放聯動性強、公共配套設施完善的創新街區和城市“硅巷”。第二,著力建設未來新經濟活力區。全力發展“首店經濟”“品牌經濟”,提升八佰伴、南湖天地、九曲里等地標商圈“品味度”“吸金力”。繁榮發展“后街經濟”“夜間經濟”,以街區“市井氣”提升消費“人氣”。加速發展“樓宇經濟”,強化樓宇與總部經濟、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聯動發展。借勢發展“創客經濟”,探索培育知識分享、創意社交、沉浸體驗等新興業態。第三,全域落地未來城市單元。錨定“一統三化九場景”目標,加快城鄉風貌區、未來社區、未來鄉村等共同富裕基本單元建設。深入推進城市環境面貌整體提升,打造一批“席地可坐”城市客廳精品點和精細化管理樣板街區、樣板路段。建設“南湖智慧城市大腦”數字化平臺,加快構建融合物業管理、消防安保、應急處理的全景式智慧社區。
(三)新賽道引領,打造長三角新經濟發展示范區
第一,形成主導產業錯位優勢。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不斷完善“1341”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提升微電子、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建強生命健康微電子、智能裝備制造“雙高”產業園,壯大形成特色鮮明并具有分工互補優勢的現代產業集群。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綠色化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創新引領型“領航工廠”、行業示范型“頭雁工廠”、協同共生型“鏈主工廠”、服務發展型“平臺工廠”。第二,謀劃布局產業新賽道。搶占人工智能、柔性電子、新能源新材料、元宇宙、未來交通等新賽道,打造形成一批“5G+”“AI+”等跨界融合示范項目,做大做強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市場推廣等科技領域生產性服務業。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新藍海,加快建設數據管理交易平臺,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大數據產業集群。第三,引進培育新物種企業。深入實施“鳳凰”“雄鷹”“雛鷹”行動,持續培育“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品字標”品牌企業,建立完善新經濟領域企業挖掘和培育機制,引育一批哪吒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構建形成“雁陣型”企業梯隊。
(四)新鏈接融通,打造長三角開放樞紐關鍵節點
第一,參與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南翼”建設。主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發揮南湖智立方(上海中心)前沿陣地作用,加強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節點地區的創新和產業合作,協同推進與楊浦兩地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承接長三角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和資源溢出。第二,建設“樞紐型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區。啟動“站產一體”“站城一體”TOD開發,推進楓南市域鐵路、通蘇嘉甬鐵路和快速路射線、雙溪路下穿滬昆鐵路等骨干交通路網建設,加快實施亞太路延伸、七沈公路貫通等工程,完善“六橫六縱三連”區內骨干路網,持續推進低空空域開放,打造內外銜接、高快暢聯的綜合交通樞紐。第三,打造嘉興國際開放合作的“新窗口”。深入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加速打造長三角(嘉興)數字貿易港,高標準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南湖園區建設,壯大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等外貿新業態。持續推進高質量外資集聚地建設,積極拓展日本、新加坡等RCEP成員國以及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招商網絡,豐富深化基金招商、展會招商、云招商等手段,推動QFLP試點全面實施。
(五)新人文塑韻,打造長三角文化傳承創新活力區
第一,打響“紅色文化會客廳”品牌。以入列全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領域”首批試點為契機,深入開展紅色遺產傳承行動,加強偉大建黨精神和紅船精神研究傳播實踐,深化新時代“重走一大路”精品線建設,加快打造環南湖紅色文旅圈,推動紅色旅游與文化、教育等融合發展。第二,做強江南歷史文化IP。加強對子城、杉青閘等古跡遺址的保護、活化和再生,依托月河、蘆席匯、梅花洲等地標資源,發掘打造“江南風、運河情、古宋韻”等特色文化IP,塑造“宋韻國潮”文化標識,以各類文化節、戲劇節、音樂節、光影夜游、時尚走秀等活動聚人氣,推動傳統觀光旅游逐步向深層次文旅體驗轉化提升。第三,涵養都市新文化氣質。深化共同富裕示范區“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領域”首批試點建設,實施文化陣地提升行動,謀劃建設區文體中心,提升改造音樂廳、文化公園等,打造更多涵蓋都市觀光、商務會展、休閑娛樂等功能的新型城市空間,多點布局24小時城市書房、智慧書咖、藝術家聚落等,推動公共文化空間和社區居民生活有機融合。
(六)新治理賦能,打造長三角整體智治樣板區
一方面,健全新經濟制度體系。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完善市場準入監管制度,建立“非禁即入”的“負面清單”,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為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營造寬容審慎的試錯空間,加快打造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高效協同的新經濟治理生態。深入推進“擴中提低”改革,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另一方面,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格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健全基層治理體系上用力,在增強基層治理能力上用功,全面構建和諧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建立“五治融合”社會治理新模式。聚力數字化應用(平臺)全面貫通、綜合集成和建章立制,完善區綜合信息指揮中心運行機制,實現“一網統管、一圖總覽、一體指揮”,做到“聯動有力、實戰高效”。
(作者系中共嘉興市南湖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咸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