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洛陽百萬噸乙烯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全省尼龍新材料產業項目加速培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興港新能源產業園一二期項目陸續投產,中原科技城項目建設實現“加速跑”……眼下的河南,一大批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等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奏響全力以赴拼經濟的時代強音。
重大項目是穩經濟促增長的“壓艙石”。如何在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的前提下,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為此,河南省自然資源系統集全系統之力之智,統籌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強化“項目為王”理念,靈活運用土地政策,全力打好要素保障“組合拳”,確保重大項目早落地、早投產。
2023年以來,河南省共批準建設用地26.21萬畝,供應建設用地46.23萬畝,計劃新開工的省重點項目用地保障率為89%,列入省“三個一批”項目清單的15972個項目用地保障率達93%。
優化空間,確保“有地可用”
寒冬時節,記者來到位于洛陽市孟津區的百萬噸乙烯項目建設現場,只見工地上的運輸車輛往來穿梭,吊車、挖掘機忙碌不停,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作為省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的選址、用地、開工建設等環節,備受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關注。項目總投資278億元,用地面積6000多畝,計劃2025年12月建成投產。投產后,每年可新增產值200億元、新增稅收18億元,對打造河南省綠色石化先進材料產業基地、助力洛陽市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如此一個大體量、高質量的重點項目落地,本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可對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9%、后備資源僅有2000多畝的洛陽市孟津區來說,用地保障任務十分艱巨。
“項目啟動時,我們已經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原來劃定的建設用地空間規模有限,根本無法滿足項目的用地需求。”洛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孟津分局副局長吳永舉告訴記者,“要想保障好這6000多畝地,首先要合理調整國土空間規劃,通過內部挖潛增加建設用地指標,在規劃空間和用地規模上滿足項目用地需求。”
為確保項目加快落地,洛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孟津分局組建工作專班,多次深入企業,詳細了解項目設計方案和用地需求后,一邊積極向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洛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匯報,對相關用地進行空間統籌規劃,一邊加強與孟津區發改委、開發區管委會溝通,做好產業用地規劃對接工作。此外,孟津區還想方設法籌措1.8億元購買補充耕地指標,全力做好項目的用地保障工作。目前,已初步保障4290畝,后續用地手續正在報批中。
項目之所以高效落地開工,得益于孟津區堅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將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提前與“三區三線”進行有效銜接,合理安排用地指標,確保項目“拿地即開工”。
科學規劃,為產業發展留足空間,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為此,河南省在四級同步編制省、市、縣、鄉國土空間規劃時,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前提下,合理劃定實際可用城鎮建設用地空間5281.05平方公里,有效保障未來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空間需求。
開發區是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為確保項目“有地可用”,2023年第一季度,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充分考慮開發區長遠發展需求,圓滿完成183個開發區四至邊界劃定任務,新增可用空間1871.88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占比達到60%以上,為全省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堅持非均衡差異化發展政策,注重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優先向發展快、質量好、效益高的區域配置,全力保障省定“七大產業集群”“28個重點產業
鏈”培育提升項目用地需求。
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歷時半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省村莊建設邊界劃定任務,優化調整鄉村建設用地布局787平方公里,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發展空間。
主動服務,確保“地等項目”
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比亞迪汽車工廠,記者看到,一架架已焊接成型的車身被自動傳送至涂裝車間,在完成涂裝后又被傳送至總裝車間。S形的拼裝線上,一輛輛新款汽車被組裝完成并下線。
從項目簽約到開工建設,比亞迪項目實現了當日受理、當日辦結、次日取得用地批復,并于37天內開工建設、17個月順利投產,創造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的“河南速度”。
服務保障有“力度”,項目建設有“速度”。在比亞迪項目拿地過程中,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實行全程“保姆式”服務,緊盯項目用地組卷、審查、報批、補正等關鍵環節,及時解決用地保障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開辟審批“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受理項目先行用地,容缺與補缺并行推進、一體完善,有力保證了用地報件及時上報審批。
為保障重大項目及早落地,在承接和執行國家穩經濟支持政策的基礎上,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結合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相繼出臺一攬子穩經濟重要項目規劃用地保障政策措施,搭建“31+8”(即31條政策措施、8條推進落實政策的工作措施)的穩經濟規劃用地政策措施體系,實施“容缺審批”、“承諾制辦理”、分期分段報批、允許緊急情況下先行使用土地等政策。對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項目用地推出“特別綠色通道”,屬省政府建設用地批準權限的,在完成有關前期工作并作出承諾前提下,可以先落地再補辦用地手續。同時,制定印發《河南省用地報批和土地要素保障相關政策問答》,指導市、縣用足用好自然資源部、河南省兩級土地要素保障政策。
為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全面實行縣(市)及開發區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直通車”,變三級審查為兩級審查,壓縮審查時限。在用地預審階段,創新開展建設用地智能化審批,通過模塊化錄入、自動化對比、模板化生成,提高用地審查質效。在項目報批階段,實行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土地征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供應方案審查“三同步”,項目用地經同一審批主體批準后,可直接核發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決定書。
在提高用地審批效率的同時,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思路,在全省率先推出“工業定制地”帶施工圖出讓,實現定制地項目“一天發四證”的標準化審批流程。全區各有關部門通過加強協作、優化流程、創新機制等方式,實現向用地單位交付土地的同時,交付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等證書,最大限度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讓企業省時省力又省心。
“感謝管委會一直以來為我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流程的企業服務,讓我們也對河南省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充滿了信心。”2023年11月9
日,在拿到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送來的擴容重建項目相關證書時,鄭州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永剛感慨道。
為確保重大項目快速推進,河南省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不斷完善重大項目用地服務保障工作機制,主動服務對接交通、能源、水利等用地大戶,提前介入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共同做好項目選址選線工作。對重大項目,開展穩經濟集中攻堅重大項目規劃用地保障周問效、月調度、季清零活動,“現場辦公”解決問題,有力推進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創新平臺,實現“云上選地”
“現在,有了網上選地平臺,不僅各種地塊信息一目了然,還能全景看地、云端選地,真是太方便了!”2023年11月17日,在“土地豫選云”平臺正式上線當天,常州世創玻璃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通過平臺拿到50畝地后,高興地對記者說道。
“土地豫選云”平臺是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推出的首款土地資源云上配置的信息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云上曬地”“云上定制”“云上預申報”“云上競買”和“云上互動”五大模塊,將全省擬供地塊位置、規劃數據、周邊配套等信息“一張圖”集中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實施土地推介。用地企業足不出戶,便能對全省擬供地塊實現“云上VR實景看地”“云上選地”“云上定地”和“云上互動”。
談到以往傳統的看地拿地方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找地、拿地通常是項目落地過程中最耗時費力的環節,尤其是外地企業,不知道哪里有合適的地,即便找到了合適的地,還要挨個到各部門了解地塊征收、規劃、供地等信息,之后,還要等征地完成、掛牌出讓,整個過程少說也得一年半載。”
“土地豫選云”平臺正式上線,是河南省著眼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而開展的一項土地資源配置方式改革創新舉措。平臺具有“全、快、省、新”的特點,即:平臺覆蓋全省、全省聯動,功能全、信息全;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供需雙方對接快、效率高;通過云上互動,減少不必要的線下活動,節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平臺建設理念新、應用技術新、資源配置模式新。
據悉,該平臺上線之前,首先在漯河市、濮陽市等地試點運行。漯河市“土地豫選云”平臺自2023年6月30日上線后,對地塊信息全部實行無人機實地采集,實現720°全景看地。目前,漯河市通過平臺已成交土地22宗面積2132.66畝,價款超10億元,成功引進豫資集團、中易恒通、雙匯食品小鎮等項目,極大提高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負責同志表示,“土地豫選云”平臺上線后,將有效解決過去土地市場全省不聯動、信息不對稱、互動不全面、競爭不充分、流程欠優化等突出問題,讓土地市場真正活起來、強起來,讓沉淀的土地要素動起來、用起來,通過土地資源的高效精準配置,實現土地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據了解,目前,河南省已錄入平臺擬供土地信息710宗面積4.1萬畝。下一步,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將不斷拓寬平臺的功能和服務,將平臺逐步打造
成涵蓋土地和礦產等多種資源類型、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等多種要素指標、一二級市場聯動的自然資源綜合類“大商超”。
盤活存量,確保“地盡其用”
一邊是企業項目找不到地方落地;另一邊是土地、廠房閑置,不能高效利用。在耕地保護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更高水平利用、更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河南省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思路,積極化解存量用地,加大土地盤活利用力度,實現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鶴壁市通過破產清算、司法拍賣、聯營合作等多種模式,盤活尼龍小鎮老廠區周邊閑置低效用地800余畝,讓中維化纖從一個不足百畝的特種尼龍材料供應企業,拓展成集核心原材料、精尖軍工品、高端工業品、多彩民用品、科創人才社區、職教園區為一體的“產教融合新城”。
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開展低效閑置土地盤活利用整治行動,通過衛星圖片比對、馬路辦公等方式,摸排出22家存在較大面積空閑土地或廠房的企業,引導資產和債務復雜、資不抵債的“僵尸企業”走司法破產清算程序,“騰籠換鳥”引進新的項目,累計盤活土地2300余畝。
漯河市堅持“低效利用,保護為先,以進定出,先進后出,多進少出”的用地原則,取消“攤大餅”式的供地方式,新招商的200多家企業先后入駐園區和標準化廠房。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因企施策,累計盤活批而未供土地3813畝,處置閑置土地2052畝,新增“增存掛鉤”用地指標2300畝,有效破解“老項目無法推進、新項目無處落地”難題,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
……
這些都是河南省盤活存量土地實現節約集約的縮影。2023年6月,河南省自然資源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落實“增存掛鉤”機制的通知》,為加快盤活閑置土地開出“新藥方”,其
中,有兩個重點舉措,一是明確了土地利用“先用存量、再用增量”的優先序,對不符合土地利用優先序要求的項目不予批準用地。二是對建設用地實行供地與批地掛鉤,遏制批而未供土地“前清后增”。
為鼓勵各地積極盤活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河南省還創新性地實行獎懲激勵機制,對完成處置任務且排名前3的省轄市各獎勵500畝新增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對排名前10的縣(市、區)各獎勵300畝新增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對未完成任務的縣(市、區),未完成部分結轉為下一年任務量,并按照未完成任務量的30%扣減下一年度“增存掛鉤”核算產生的新增土地利用計劃指標。
盤活低效用地,讓“寸土”生“寸金”。與此同時,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持續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整治專項行動,建立健全“增存掛鉤、批供聯動、控新治舊、標本兼治”長效機制,推動用地方式向以存量為主轉變。2023年以來,分別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44.17萬畝、6.23萬畝。
發展經濟是當前的頭等大事。“下一步,我們將把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撐,優化審批流程,完善‘綠色通道,實行全程保姆式服務,清單化、方案化、責任化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確保項目用地即到即辦、快審快批,助推全省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治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