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茜
“不僅被省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協會評為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稱號,而且還有6名同志被評為先進個人、11個項目獲得科學技術優秀成果一等獎。”近日,在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中心,一條獲獎信息不脛而走,引得全體干部職工歡呼雀躍。
近年來,該中心以地質系統重塑性改革為契機,聚焦主責主業,全面加強隊伍建設,積極探索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并取得累累碩果。
聚焦主業? ?做好服務支撐
“目前,我們已經建立13個市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站,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堅實支撐。”該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韓國童介紹。
為因地制宜推進地市工作站建設,2023年,該中心把基礎較好、條件成熟的鄭州、新鄉作為示范工作站,推進標準化建設,并陸續出臺建設方案、管理辦法,在專業能力、技術裝備、主動服務等方面規范推進標準化建設,持續提升技術人員的服務能力和預警應急響應能力,初步確立專業化支撐格局。
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能級建設方面,該中心通過定期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對外學習交流、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活動提升整體隊伍實力。同時,通過招聘應屆高校相關專業方向的優秀畢業生充實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線,為服務地方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人才技術支撐。
2023年主汛期期間,該中心堅持領導帶班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200余名技術人員駐守一線,與地方部門和有關單位隨時聯動,先后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780處,處置險情96處,協助避險轉移群眾4401人次。此外,該中心還開展“進企業進校園”宣傳培訓506場次,參與應急演練29場次,有效增強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提升全民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抓實創新? ?服務轉型發展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不斷加大科研項目資金投入,積極謀劃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研項目,更好地助力轉型發展。”該中心總工程師王鑫介紹。
該中心在推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發展、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等方面不斷開拓發展新空間。2022年以來,謀劃并承擔科研項目22個,包括行業標準、省地方標準制修訂、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省自然資源地質科研、局財政規劃等多方面的項目,其中,2023
年承擔的“河南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一期)項目,已完成綜合遙感識別、無人機詳查、監測預警云平臺建設等項目任務。項目建成后,實現地質災害領域遙感應用、多源數據整合管理、技術聯動支撐調度等多種功能,有效提升河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遙感識別、數據分析、風險評價、監測預警、專家協同、科普教學等方面的集成應用能力。
此外,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該中心還自籌資金開展科技創新基金項目。2022年以來,該中心支持科技創新基金項目4項,科研經費總計投入929.7萬元。
做好排查? ?筑牢安全防線
“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和治理工作,是避免和消除地質災害發生的最有力有效途徑。”韓國童表示。
近年來,該中心依托專業優勢,結合全省地質災害現狀,分析存在風險,劃分風險等級,謀劃和承擔一批地質災害調查和治理項目,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21年9月,該中心中標并承擔了河南省焦作市轄區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普查)評價項目,利用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分析地質災害的類型、發育特征、分布規律及危害程度,研究地質災害成因機理和致災因素,深入開展風險評價,劃分風險區域和風險等級,查明焦作市重點地區風險隱患底數和抗災能力,客觀認識了焦作市地質災害風險水平。
“項目的實施,將推動我們的地質災害防控由‘隱患點防控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轉變,有效提高了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性和精準性。”焦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礦產保護監督科科長張曉鵬表示。
2022年以來,該中心共承擔洛陽、新鄉、禹州等地質災害治理勘查設計、治理工程、危險性評估等項目77個,助力區域有效消除或減輕地質災害風險,筑牢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防線。(作者單位: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