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柏
王克常在上班路上的一家小店“過早”。店主老李主廚兼顧收錢,李嫂作服務員,每天早上兩口子就像打仗似的。
王克在公司做策劃,喜歡思考。看著店主夫妻忙碌,想幫幫他們,瞅機會建議:“擴大面積再雇兩人,錢不少,自己還不累。”還調侃,“要不,有掙錢命沒花錢命。”
老李靦腆笑笑:“只想有口飯吃,還真沒想別的。”
王克又建議:“改善下環境更能吸引顧客。”小店衛生確實差,如不是囊中羞澀,王克不會西裝革履的擠在這吃。
日子一天天過。王克去“過早”時發現烙餅的人換了,李嫂主動答疑:“聽你話盤了一處店,這是老家侄子現學現賣。”
幫到別人王克很高興。周末專門去新店看看。新店就在公司附近,干凈、整潔,桌椅上檔次,環境比老店好太多了。
老李依舊烙餅、炸油條,雇人招呼。老李堅持要給王克免費,說是他幫忙打開了思路。王克有些興奮,又提議:“起個店名,創個品牌。”
老李的店紅紅火火,王克卻遭遇職業危機,被調整下派到縣,雖提升為地區經理可只有他一人,邊緣化了。而且市場開拓不盡人意,被公司批評“沒思路,沒魄力”。一段時間后,王克準備辭職時,卻突然調回公司轉任業務經理。公司說他“宣傳了品牌,打好了基礎”,搞得王克云里霧里。
王克又去老地方“過早”。“李記小吃店”招牌已掛,老味道、老環境,老李兩口子都不在。王克第一反應有些懊惱,是不是自己的主意讓老李做不下去?于是惴惴不安問:“老李不做了?”
“他們管大店,這里我幫忙。”老李侄子一臉熱情,指指墻上,“中北路店李叔負責,南北路店李嬸負責。”墻角貼著一張海報,上面是“李記小吃店”分布圖,有位置、照片,還有指引,居然有4家。最后一行赫然是“指導顧問:鑫鑫藝術公司王克”。鑫鑫藝術公司正是王克所在的公司。
王克又去了中北路店。老李像久別親人般拽著王克喝酒,一邊感謝,一邊道歉,說未經同意使用王克名字。中北路“李記小吃店”內醒目位置貼著同樣海報。
老李說,新店盤下來生意很好,他順勢按王克意思掛起招牌,后在南北路與人合作盤了大店。早上老李經營早餐,中午晚上他人經營火鍋。前兩月老李又支持老家堂弟在城西開分店。“真不知怎么感謝。”老李局促得搓著手,“那個指導顧問主要是想提檔次、裝門面,如果不同意馬上換。”
王克無所謂,初衷就是想幫幫老李。都是農村出來的,懂得生活的艱辛。
半年后一次偶然機會,王克了解到自己調動內情:公司老板去中北路店無意看到海報,聊起來后老李猛夸“王克熱情、厚道,建議對癥”。老板又了解到縣里業務雖沒進展,但形象和人脈基礎打得很好。“真誠、有愛心,在什么崗位都是潛力股,要放在身邊用。”老板改變了對王克的看法。
難到是歪打正著?王克去找老李求證。
“是不是給你帶來不好影響了?”老李有點怯怯。
“沒有。”王克心里回味,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臨別,王克問:“老店為什么不裝修?”老李回答很堅決:“不能裝修。那里就是靠環境贏顧客。那些超市服務員、環衛工人、收破爛、拉板車的都不愿去隔壁干凈面館,卻在我店里吆五喝六,就圖一個隨意自在。”
“中北路店不一樣,周邊都是你們這樣的公司,人人光鮮整潔,環境差了沒人來。”樸實的話嚇了王克一跳,這不就是市場營銷策略?智慧在民間啊。
他打定主意找老板,申請回縣里任職。
(插圖/桑麟康)